1、初中语文改善后的标准的具体教学策略今日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标准的改革,即所谓“标准驱动” 。因此,课程标准的“灯塔”作用不言而喻。美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小学课程标准皆由各州自行设定,但去年推出了首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目前已有 48 个州启用了共同标准。在我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更是彰显在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下文简称“修订稿” )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文简称“实验稿” )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
2、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 。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
3、,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
4、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 ,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 。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
5、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修订稿指出,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
6、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
7、课题” ,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修订稿中的“语文
8、素养” ,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 21 世纪合格公民。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
9、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 21 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 2007 年推出了“21 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
10、,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 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 564 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 26 分) ,达到6 级和 5 级水平的分别为 3.6%和 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 539 分(比韩国低 3 分) ,达到 6 级和 5 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 1.9
11、%和 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 25 分,在总成绩高于 OECD 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
12、关注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 、 “阅读” 、 “写作” 、 “口语交际” 、 “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 ,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
13、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发现观点与材
14、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
15、” ,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 ,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 。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
16、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 ,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
17、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 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四学段强调,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
18、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 ,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 ,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注释: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 , 语文学习2010 年第 10期。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 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 , 外国教育研究2011 年第 2 期。PISA 中国上海项目组编著质量与公平上海 2009 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版。王凯文美国课程标准之评价标准的比较、评价与借鉴 , 比较教育研究2004 年第 1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