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35KB ,
资源ID:1993051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93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doc

1、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摘 要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发挥着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传播。关键词 国家认同; 意识形态; 电视纪录片;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媒介作用。 1( P1 21)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在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功能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戴维莫利认为,电视连接家庭、国家和国际,维持 “国家家庭” ( National Family) 等各种

2、共同体的形象和现实。 2中国学者陆晔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 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方面,还是对公众的国家认同,都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 3对于春晚、阅兵等电视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4( P147 150)的研究文献,都表明了电视媒介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意义。在当下的中国,重视研究大众媒介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是“个体对于政治国家(state)或民族国家(nation)的归属认同意识以及与本族群人的共享情感” 。国家认同在个人层面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国家历史、语言、伦理、习俗、文化、价值

3、观等的认同。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个体自觉归属于国家的主体意识。英国学者沃克指出,所有社会都需要某种集体认同感和共识,缺少这种共识,就会很快分崩离析。 5(P58)中国的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国家认同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历次春晚、大阅兵以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开幕式、世博会开幕式等的大型直播活动都体现了主流媒介对于国家认同、社会凝聚的意识形态功能。2012 年 5 月,一部美食题材的七集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6在中央电视台悄然热播,吸引了无数观众深夜守候,更引得人们在情不自禁中潸然泪下。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它不是一部精致的烹饪教科书,没有梳理烹饪大师、美食名家、菜系流派、地域特色

4、,也不旨在展现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烹饪过程。片子总导演陈晓卿说: 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要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7事实上,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国家认同的构建,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此片对于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是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四个维度的互动实现的。一、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性格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体现于外在的活动、行为和态度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民族性格理解为民族行为模式。 8(P316317)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5、,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国家认同密不可分。 舌尖上的中国在七集篇幅中,通过故事性叙述和象征符号的使用,讲述不同人物获取、加工食材和食物的日常劳作故事,勾勒出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吃苦耐劳而又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片子选择了数十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例如凌晨三点上山采拾松茸的卓玛母女; 长年在淤泥中挖采莲藕的圣武、茂荣兄弟; 在查干湖冰河里干了一辈子的鱼把头石宝柱; 冰天雪地沿街叫卖黄馍馍的绥德汉子老黄; 挑着扁担摆豆腐摊儿为生、渴望钓一次鱼的姚贵文; 守着百年虾酱作坊自食其力的郭绍芬老人; 童年便开始在自家餐馆帮工的澳门阿伦; 祖祖辈辈种植高山糯稻的壮女潘银绍;

6、深海潜水一天捕捞几千斤鲍鱼海珍的叔辉师徒等等。通过叙事讲述了平时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稻米等食材、食物加工背后劳动者的勤劳和艰辛。节目使用了象征符号凸现民族性格。象征主义大师将象征符号作为维持一个社会的机制。象征符号的作用在于 “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 。 9( P48)节目中的人物生活在东南西北的城镇村落,他们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但是片子中反复出现的鲜活的象征符号: 一双双制作美食粗糙的手,一个个操作食材熟练灵巧的手指,一张张满布皱纹黝黑的笑脸,是他们的共同群像,是中国普通劳动者的象征。在每个人物故事结尾时,片子使用了 “收获”的象

7、征,展现了或是因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或是因劳动获得的实物收获,表达出了对勤劳坚韧、吃苦耐劳民族性格的褒奖和强化。片子中使用环境影像作为象征符号,如美丽如画的贵州梯田、一望无际的江汉藕田、挺拔青翠的竹林、碧波万顷的海洋让故事更具有张力,使得个体故事具有了普遍性和历史感,具有了时空的延展性,让人感受到世世代代身处此环境之中的普通中国人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在每一集片子结尾部分都运用慢动作 “笑脸”的象征符号,不管是挖藕兄弟满脸泥点子的憨厚,还是姚贵文夫妇的羞涩腼腆,一组组纯朴而又美好的笑脸,象征着一种收获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更是对中国人勤劳坚韧而又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的礼赞。

8、随着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片子中个体人物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得到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 10民族性格认同从一个层面支撑着国家认同的构建,奠定了构建国家认同的基石。二、民族情感认同民族情感是民族心理特征之一,是国家认同的明确指向。自发的民族情感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中,人们对某个民族的某些人、某种文化或某种带有民族色彩的活动的特殊情感。 11( P160)对乡土的情感和家庭的亲情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共同情感和心理特征。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的食物、食材和菜品

9、不是出自名门的珍稀美食,相反却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日常居家的美味,如柳州酸笋,广州炒牛河,西安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拉面,岐山哨子面,宁波水磨年糕,绍兴酱香菜,云南汽锅鸡,徽州臭豆腐,扬州煮干丝、狮子头,重庆火锅,上海糟货,苗家腌鱼、腊肉,朝鲜族辣白菜,西藏青稞酒,内蒙古奶豆腐正是这些家常、街边的美味勾起了人们对于家乡、故乡的情愫。 “看到片中家乡的美食,就想起了故乡的味道,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 , “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 。从网络上观看到 舌尖上的中国 ,也勾起了无数华人的拳拳游子心、故乡情。欧洲时报网站撰文 “舌尖上的中国受华人热捧” ,文中有海外华人评论说:“你也许可以强

10、迫自己头脑遗忘中国的一切,但你的舌头和胃总是会不屈不挠地想念中国菜,中国馒头,老干妈这完全是无法遏制的。 ”来自纽约的网友 “洛之秋”说, “听到那一句句方言,备感亲切” 。来自海内外浓浓的故土乡情,在各种媒介上互相共鸣着。有人将家乡美食比作骨子里的乡愁。这些家乡的美食所承载的正是故乡的味道,是对儿时母亲、祖母的记忆,更是游子心中无法割舍的乡情。这种绵延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借助片子中一个个家乡美食得以释放。正像纪录片人何苏六在微博中的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快节奏的影像文本里传递的是中国乡土情怀。 ”家庭亲情也是 舌尖上的中国试图突出的情感。片子或者用整个人物故事突出亲情主题,如宁波顾老

11、婆婆夫妇为四代同堂的春节家宴制作水磨年糕,摄影师白波接来外地家人在京过年吃饺子,伴随苗家女走出大山的腊肉、腌鱼背后深深的母爱; 或者通过采访、解说、镜头语言等将亲情的表达交织在故事叙述中,如方兴玉毛豆腐作坊中母女三人温馨的笑容,挖藕工圣武家人来信对兄弟两人健康的挂念,姚贵文夫妇在镜头前带着爱意互相揶揄的羞涩,香港郭老婆婆思念老伴儿的背影,四川婆婆为身处异乡的子女制作的几大坛子的豆瓣酱,蒙古族妈妈看着儿子远去的殷殷的眼神; 还有反复出现在各集片子中的家庭欢聚的大团圆和不厌其烦的关于 “团聚”的直白解说,无一例外都是一种对于亲情的渲染。据中华台湾网报道,对在美国 “漂泊”的 80、90 后游子来说

12、,舌尖上的中国 的美食和亲情深深勾住了他们思乡的心。在巴克莱银行工作的北方人张先生被一家人围坐一桌、团圆包饺子的画面戳中泪点,饺子蒸腾出的温暖让他恨不能插上翅膀回到天津家中。如果说乡情和亲情等是中国人共有的民族情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流行则是国人乡愁和亲情的集体共鸣,这种自发的情感认同是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构建国家认同的第二块基石。三、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如果说国家认同有着丰富的内涵,那么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则是构成国家认同的核心。对于中国灿烂的农业文明和文化的叙述是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元素。片子中有黄河流域 8000 年种植历史的糜子,长江流域 7000 年的水

13、稻,起源古吴越时期的糯稻,2000 年历史的垛田; 有 4000 年历史的大闸蟹,2000 年历史的海参; 有流传了 3000 年的岐山哨子面和同样久远的云南尼西黑陶厨具;有起源于 2000 年前的豆腐、豆制品,有相似发酵原理下古法流传下来的酒、酱、酱油、泡菜,还有各种传统腌制、风干、酱泡等食物保存方式; 有对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的讲求和色香味形器的追求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下饮食文明的积淀。片子将这些文明作为背景,前景则是人们对于祖先文明的传承和坚守。如果说诺邓老黄父子承袭古法用井盐制作火腿,方兴玉将豆腐坊传给女儿,金顺姬返乡学习腌制辣白菜,尼西黑陶后继有人等是对传统的继承,那么青年粽工

14、用 36 道工序包裹嘉兴粽子,香港阿千坚持手工制作腊味,阿植苦心经营的 300 年家族鸭脯店,郭老婆婆守着 400 年老店不离不弃,阿刘对古法制盐的执著这些无疑就是一种坚守。正是在这种背景与前景的交织中,我们获得了对于传统和文明的认同。围绕东方的传统文化构建国家认同,是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一种文化自觉。片子展现的人在食物获取、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态度、行为以及人们的日常饮食习俗,无一不在表达东方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包含了和谐、和美、和顺、圆满、调和、合作、平衡、顺应等,是东方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它体现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内在心理等方面,根植于

15、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尖上的中国在文化层面上力图体现“和”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地不分东西南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味兼容酸甜苦辣,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最集中地体现了东方文化中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片子里藏民们采摘松茸,遵守的是山林的规矩,采拾之后自觉掩埋好被破坏的土壤,便于松茸再生; 对于依靠竹林生活的刨笋人,轻刨轻取不伤根则是世代相传的操守; 查干湖的冰湖捕捞者,尽管冒有生命危险但仍恪守猎杀不绝的古训,将五年以下的鱼放归湖中。片子中还展现查干湖祭湖、远洋捕捞队队长妈祖庙祈福的段落,这些故事表达出了东方文化中人和自然的

16、关系。 自然的馈赠播出后,媒体人李鸿谷认为可以 “把它视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抗,以及漠视” 。在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中,则更多地讲述了东方文化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比如,贵州下尧村的鱼鸭放养在稻田里,形成了一个绿色生态圈; 黄海獐子岛人工播种的海洋牧场,既收获海珍也保护自然,是人与海洋的合作; 江苏兴化的垛田,使用堆积的淤泥作为土壤种植芋头,芋头辅助粮食,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这些因地制宜的变通,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了顺应自然的东方价值观。同时从舌尖上的中国整体编排上看,第一集讲自然的馈赠,第七集讲我们的田野,从自然开始,最后回到自然中,从餐桌回到大地,这也能感到创作者要表达的

17、 “天人合一”的东方价值观。在腾迅新闻一篇题为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魅力的新开掘”的文章中,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孔令顺说 “我们从片中看到了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 。舌尖上的中国对于 “和”文化的诉求,在片子各集散落的民风民俗里比比皆是。丁村寿筵做成各种图形和饰有美好图案的面点、面食;岐山哨子面食材颜色的寓意象征 ( 如蒜苗的生机勃发、胡萝卜的红红火火) ; 各地过年的 “更岁交子” ,这些象征符号展现出中国人追求团圆圆满、和美生活的传统延续。“仪式”是构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路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因

18、为,一个群体的神话乃是这个群体共同的信仰体系。12( P45)舌尖上的中国里村筵、寿筵、家宴就是一种仪式,其作用在于构建认同。比如丁村寿筵,每桌要挑出最长的一根面条给寿星长者; 顺德重阳节村筵上大红桌椅和装饰,老人们别着茱萸,接受晚辈的红包; 在蒙古族家宴,最年长者最先接受晚辈敬献的美食。这种仪式化的传播,传递的是尊老敬老的东方传统价值观。中华台湾网采访的一位华人张小姐被片中表现出的中国人朴素的信仰而感动,认为“这是超越了美食本身” 。 传统、文化是渗透在人血脉中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根基。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几千年来食物的种植、获取、加工、制作以及饮食风俗和仪式的展示,唤起了人

19、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认同,从而向构建国家认同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四、族群认同族群认同主要指一国内各个民族的内部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根基。将不同族群的归属交织整合,把国内各民族塑造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性的国家民族,是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的最有效方式。 13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整个中国国土地域范围内,通过饮食揭示中国多民族的统一性,是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之一。舌尖上的中国的族群认同体现在选题的选择和策划上。在有限的篇幅中,节目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族群的平衡。每一集片子都试图兼顾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的食物,其中香港、澳门甚至台湾在内的地域美食无一遗漏,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饮食

20、,比如藏族、维族、蒙古族、白族、侗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等,也都予以兼顾。除了饮食差异,有针对性地寻找不同地域饮食的相似性,通过相似性的勾连达成一种整体性的认识,是节目内在结构的又一种思路。比如, 主食的故事中北方的面条和南方米粉的联系,兰州拉面和广东竹升面的异曲同工; 厨房的秘密中藏族尼西黑陶炊具和云南土陶厨具的相似。片中也讲述了历史上由于人口、民族、族群迁移形成的不同地域食物的接近性。比如豆腐起源于中原,流传到西南形成当地的炭烤豆腐; 发酵而成的奶豆腐是草原民族的主要能量来源,800 年前忽必烈远征将此制作方法带到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因此白族便有了相同手法制作的乳扇。当我们在每一集中都

21、看到不同地域的祖国风光,不同民族的饮食风貌,感受到一样或相似的食物在滋养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子孙时,国家认同就在人们心中不知不觉地扩散开来了。综上所述, 舌尖上的中国在时空布局的延伸、历史与现实融合、食物与人的关系、饮食题材与人文主题的结合、意义和消费的平衡、故事与表达的互动、信息传递与情感说服的并用以及国际化语境14( P122 142)的运用等方面,体现出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新高度。尽管片子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处值得进一步商榷,比如,在铺垫不足下急于直奔主题的突兀和急躁,由于整体性把握功力和叙事控制欠缺而使得结论显得勉强和生硬,为强调意义过于频繁的重复和略显幼稚的手法流露出的人为痕迹等,但是瑕不掩瑜。在中国社会日益分化的转型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大众传播和国家认同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时,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体现了大众传播和国家认同的正面互动,诠释了大众传播对于国家认同意识形态构建的功能,为当代大众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