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摘 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 9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 组伴有高血压史,B 组无高血压史。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压变化剂临床特点。结果:脉压的变化 A 组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 A 组是 32.3%,显著高于高于 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 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 B 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都比血压正常者高,近期预后差,因此高血压是影响心
2、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关键词: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预后 【正文】高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通过对本院 20102011 年高血压患者与同期血压正常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主要在于提高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75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自 20102011 年的住院患者。A 组是合并高血压患者 93 例,男 59 例,女 34 例,年龄 4786 岁,高血压 I 级 17 例,II 级
3、29 例,III 级 47 例。心肌梗死部位下壁者 31 例,前壁者 29 例,前间壁者 15 例,前下壁者 11 例,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7 例。B 组是无高血压患者 82 例,男 51 例,女 31 例,年龄 5082 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者 29 例,前壁者 27 例,前间壁 13 例,前下壁 8 例,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5 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见比较差异性显著性(P0.05)1。1.2 诊断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应该符合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协会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 18.66kPa 或以下,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11.
4、99kPa 或以下;高血压(成人):收缩压 21.33kPa 或以上,和(或)舒张压 12.66kPa 或以上;临界性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正常与高血压之间。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1典型病史,严重而持续的胸痛,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休克等临床表现。2动态衍变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病理性 Q 波,ST 段抬高,与 T 波融合呈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T 波倒置。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包括心肌肌钙蛋白等)的动态改变。其中这三项中有两项符合标准就可以确诊。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0.0 统计软件做统计学处理,以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5、2.1 急性心肌梗死与脉压的关系见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脉压均高于非高血压并心肌梗死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 。2.2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同脉压水平的关系见表 2 2.3 心肌梗死典型临床表现为前区疼痛,A、B 两组胸前区疼痛的情况见表 33 讨论高血压是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高血压常合并欧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等从而加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此外高血压引起左心室肥厚可以加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因此,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特别严重,病死率高。许多流行病学和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
6、率呈线性关系。而脉压由心脏及血管两方面因素决定,脉压水平增高反映大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通过各种机制使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而舒张压的下降会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加剧心肌缺血,增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以上结果显示,A 组脉压水平平均高于 B 组(P0.05) ,差别有显著性,提示心肌梗死患者脉压水平越高预后越差。本文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组脉压平均值为(64.317.2)mmHg,因此我们选择脉压60mmHg 者冠状动脉 2 支和 3 支病变例数多于脉压60mmHg组,差别有显著性,提示脉压越大,血管搏动负荷加重,内皮功能受损,冠状动脉越容易发生多支病变2。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既要注重收缩压达标,又要通过药物调整,控制脉压在合理的范围,从而改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参考文献】1 张静芳. 高血压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58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08(01)2 蒋世亮,楚玉峰,季晓平,王勇,张澄,张运. 原发性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