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摘 要:目的 了解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药敏率、科室分布、标本分布特点。结果 14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 (MRSA)76 株(53.5)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66 株(46.5);MRSA 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未发现对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结论 MRSA 表现为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应按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烧伤科、神经外科严格无菌换药,换药后污物立刻装入专用污物袋。有专人运输、灭菌。关键词:MRSA
2、;MSSA;药敏率;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重要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已达到 67.6%。1对 内酰胺类及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导致的各种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调查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对有效控制院内感染,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为 2009 年 1 月至 2009 年 12 月由我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142 株,其中 MRSA76 株,MSSA66 株,所有菌株均经 Phoenix-100 鉴定。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 Oxoid 生物技术公司;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1.2 药
3、敏试验采用 K-B 琼脂扩散法检测试验菌株,判定标准为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CLSI2009 版纸片法标准。1.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调节菌量浓度为 05 麦氏单位,涂抹于 MH 培养基上,将含 30g 头孢西丁纸片贴于培养基中央,35培养 24 h 后,检查并判断抑菌圈直径,按 CLSI2009 标准2,金黄色葡萄球菌 FOX25 mm 为敏感(MSSA),FOX24mm 为耐药(MRSA)1.4 统计分析 应用 WHONET5.4 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2 结果21 142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痰液中 65 株占45.8、各种分泌物 58 株占 40.8、血
4、液 11 株占 7.7、胆汁 4 株占2.8、导管 4 株占 2.8。22 142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分离出 MRSA76 株占 53.5,MSSA66 株占46.5,在各科室的分布见表 1。2. 3 76 株 MRSA 对 16 种抗生素的药敏率见表 2。2. 4 66 株 MSSA 对 16 种抗生素的药敏率见表 3。142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科室分布表 株(%) 表 176 株 MRSA 对 16 种抗生素的药敏率 表 266 株 MSSA 对 16 种抗生素的药敏率 表 33.讨论: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及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我们研
5、究显示 MRSA 发生率为 53.5%略低于文献 67.6%1的监测.与我院抗生素使用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我院分离的 142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是分布以 ICU、烧伤、神经外科为主;标本来源以痰液、创面分泌物为主。76 株 MRSA、66 株头孢西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对 16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显示,MRSA 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头孢西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耐药率低。MRSA 耐药率70的抗菌药物有 4 种,分别是青霉素 G、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 50%-%70%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 100敏感,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夫
6、西地酸、氯霉素耐药率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本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与文献1.3报道相似,与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应用,诱导并提高其耐药性有关。头孢西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只有青霉素 G 耐药率70,耐药率 50%-70%只有克林霉素、红霉素。其他药物均表现出很高的抑菌性。与文献1报道相近. 综上所述,头孢西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对抗菌药物敏感率高,为降低MRSA 医院感染发生率,应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如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房与周围环境的消毒隔离,对ICU、烧伤科、神经外科等高危科室的患者及时送检标本,一旦检出MRSA,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同时按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烧伤科、神经外科严格无菌换药,换药后污物立刻装入专用污物袋。有专人运输、灭菌。1. 肖永红等, Mohnarin 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6)2377-2183.2.s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100-S19 Vol .29No.3.3. 王丽春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J 2008,18(10)1485-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