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0.50KB ,
资源ID:199610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961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doc

1、浅谈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论文摘要: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等的新举措,其重要性及作用日益突出。总结了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主要教学改革特色、团队科研转化教学情况、团队制度保障及团队建设效果,以期对目前高校创新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也是全国较早开展创新教育系列课程的高校。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认识,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开设创新

2、实践系列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年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电气信息类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 年“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被评为电气信息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一、团队基本情况 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为核心,包括相关方向的创新实践类系列课程,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核心和骨干组织。本教学团队共有教师 15 名,含教授 5 名(博士生导师 4 名) 、副教授 5 名、讲师 5 名,具有博士学位9 人,平均年龄为 44 岁,成员学历与职称层次高,年龄

3、、知识、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意识强,合作出色。另外,按照学校的要求还聘请了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 20 余名。 二、团队教学改革特色 1995 年,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以开展创新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示范区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开设创新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列课程,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基地,优化师资结构,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与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本教学团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团队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 本着“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认识,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条件保障。

4、目前,本教学团队建成的创新实践基地包括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智能车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嵌入式创新实验室、智能建模创新实验室、机电创新实验室、多媒体创新实验室、ACM 创新实验室、创造发明实验室等 9 个创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完全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参加小组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任务。2009 年,学校在该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组建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实验中心,申请并被评为辽宁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2.依托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实验等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依托实践基地,本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教

5、学内容基础化、实践环节研究化、学生学习主体化的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以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探索课内、课外双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实践班面向全校本科生招生,招生条件是主修专业学有余力且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教学模式以文献为基础、问题为先导、解决问题为目的、能力为前提,整合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事经历。 制订创新实践班培养计划,开设创新实践类系列课程。按学生兴趣、研究方向或专题设置系列研究型、实践型强的且有别于课内教学的教学模块,课堂教学采取小班授课,实行研究性讨论和研究性教学。研究型模块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6、和策略,重视科研方法训练,模块内容既呈现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也呈现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为学生培养留出空间。实践型模块与实际项目或课题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的整合。 3.改革创新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强的集成项目 每门课程设立若干综合性的集成项目,强调学科交叉,能够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学习对象不同于常规的按照学科划分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一个个“系统” 。集成项目以“实践为主、学生自主、立足前沿、鼓励竞争” ,能够长期系统地开展,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将集成项目按层次分成若干个模块并纳入相应的创新教育课程。学生进入创新实践班

7、后,根据选修的创新实践课程,按照兴趣选择一个集成项目,根据创新实验教程或相关文献资料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让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学习与该项目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验逐渐完成相应的模块,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学习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 4.改革创新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树立 CDIO 教育新理念,倡导学生在“做中学” 创新实践班按照 CDIO 理念(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构建创新教育课程教学体系,CDIO 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导论性的讲座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高级设

8、计过程,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 5.构建了“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四层次、多模式”的创新教育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 “个性化”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双渠道”是指课内、课外双渠道。打破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学生课外渠道的创新实验也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三结合”是指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学生实验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学习对象都是一个个“系统” ,有别于课堂上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教学,也有别于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教学。

9、 “四层次”是指创新实验教学分为基本认识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四个层次。 “多模式”是指课内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实验模式和课外多样化自主创新学习模式。 三、团队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团队在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建立于团队对学科前沿领域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教学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些深入和广泛的学科研究和交流是教学团队有效地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本教学团队紧跟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中就能接触到科学前沿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将 Penna 模型、Szn

10、ajd 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技术等引入到教材或实验教学中。许多科研项目的实验过程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学习或直接参加,增强其感性认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科研转化为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教材中。如Penna 模型及其应用 、Sznajd 模型与经济模型选编等教材直接将国际上最新的 Penna 模型、Sznajd 模型及其相关的 30 余篇 SCI 外文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学生在教学中就能直接接触到前沿知识。 其二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如“高维时间序列模式识别研究” 、 “人体运动捕捉序列可视化

11、分析” 、 “高维时间序列数据表示形式的研究” 、 “基于 Penna 模型的意见传播动态模型” 、 “基于 penna 模型的种群灭绝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 “人口流动下的意见传播模型”等实验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维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算法及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学生完成这些项目的同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30 余篇。 “热电偶测温系统” 、 “基于 Zigbee 的矿井人员跟踪定位系统” 、 “多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研究” 、 “智能中央控制系统”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动滴灌系统”等实验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来源于国家安监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攻关项目,这些

12、项目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如矿井人员跟踪定位系统获得了国家安标证书,智能中央控制系统形成了产品。 “红外比色测温仪”来源于大连钢铁公司的实际需要设立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同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四、团队制度保障 教学团队能否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本教学团队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团队建设及运行保障制度。 1.制度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教学团队建设放到了突出的地位上,制定了如大连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

13、意见 、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政策保障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教职工培训暂行规定 、 大连理工大学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等,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出国做访问学者,并在岗位聘任上向建设团队成员倾斜,有利于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促进团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

14、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5 3.资金与物质保障 必要的经费保障是教学团队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对于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教学团队同时通过课程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团队人员岗位津贴等方面获得资金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学校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建设经费,专款专用。所在学院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安排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建设,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科研环境。 4.内部运行及考核机制 团队建设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

15、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来。通过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鼓励并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承担教改项目、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等制度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团队内部,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除了对整个团队进行考核外,还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建立了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五、团队建设效果 本教学团队教学成果突出,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6、 19 项。其中, “大学生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两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 “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改革培养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 、 “电工电子创新型实验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3 个项目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08 年,创新实验中心承担的“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立体化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 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先后出版创新实践类教材 12 本,创新实践类专著 2 本,创新实践讲义 25 本。200

17、9 年,创新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 年,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几年来,本教学团队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 余项,获得国家专利 400 余项,指导大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64 篇,被 SCI 检索 22 篇,大学生完成科技成果 40 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教学团队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了报道,先后有400 余所高校师生到创新实践基地考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周济等有关领导先后考察创新实践基地并给予高度评价。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