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科技大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指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2007 年 10 月目 录徐冠华论国际科技合作 .4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提高科研水平,带动学科发展 .19有关国际合作项目的分析和说明 .22开展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提高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26关于加强国际项目合作的几点意见 .30关于申请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通知 .31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相关信息 .32FP7 申请流程 .39“十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特点 .40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 .4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实施办法 .49国家自然科
2、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的实施办法 .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 联合科研基金实施暂行办法 .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管理办法 .53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引智项目经费的申请办法(试行) .56附件一:教育部直属高校聘请外籍教师重点项目资助申请书 .62附件二:教育部直属高校聘请外籍教师项目成果报告表 .66附件三:聘请教育部外籍教师普通项目申报表 .68附件四:聘请教育部外籍教师普通项目成果效益表 .69附件五: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 .70附件六: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年度资助项目申请报告书(模板) .76附件七:“王宽诚教育基金会”
3、项目资助款申请表”(模板) .78附件八:教育部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专项经费申请书 .79附件九: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申请表 .82附件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执行情况表 .86附件十一:软件和集成电路引智专项基金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申请表 .88附件十二:软件和集成电路引智专项基金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执行表 .92附件十三:引进国外人才情况报表 .94附件十四:电子科技大学海外人员来访接待备案表 .96附件十五:电子科技大学聘请海外专家经费申请表 .97附件十六:电子科技大学聘请海外专家成果效益表 .98附件十七:关于申报年度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计划的通知 .99
4、附件十八:引进人才专家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101徐冠华论国际科技合作“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于 2003年 2 月 20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新进展时如是说。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同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一致,中国科技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下,中国国际科技合作 20 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渠道越来越通畅,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合作领域不
5、断拓宽,合作规模日益扩大,合作渠道日趋增多,合作方式亦愈益灵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更多地局限于人员的一般往来,如今进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中外联合在华或在外合办科研机构的新阶段。合作内容在最初比较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广泛的产业研究开发等。中国科技在新世纪呈现了更加开放的崭新形象。第一节 政府间科技合作1978 年以前,中国与外国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主要是在第三世界和一些东欧国家中进行的。1978 年后,中国大力开展了包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政府间合作与交流。迄今为止,中国已先后与世界上 15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同其中的 96 个国家签
6、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贸与科技合作协定。在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各专业部门也与外国的相应部门签订了部门间科技合作协定。例如,农业部已与 100 多个国家的农业部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国际农业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与其中 20 多个国家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卫生部与 52 个国家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国家环保局已与 27 个国家签订了 30 多个双边环境保护协议或备忘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加了 24 个国际组织,并与 50 多个国家的相应部门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核工业集团公司与 16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与 40 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7、中国的多边科技合作同样非常活跃。世界上约有 6000 个双边、区域性或全球性科技合作计划,以及数百个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基金。仅 1999 年一年,中国就新参加国际科技组织 34 个(其中政府组织 5 个,非政府组织 29 个)。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加入了 1000 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1995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 APEC 科技部长会议,为亚太地区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1999 年 10 月由中国主办的首届亚欧科技部长会议,则启动了亚欧两大洲之间的科技合作。中国政府还通过合作基金形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以色列科技合作基金、中国澳大利亚科技合作特别基金、
8、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基金。派驻科技外交官也是中国政府推动和加强与国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前,中国曾向 18 个国家的驻外使馆派出 40 多名科技外交官,现在已经在 47 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外机构中配备了 128 位科技外交官。第二节 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在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推动、示范和鼓励下,中国的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交流都很活跃。截至 2003 年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 38 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基金及科研机构签署了 58 个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国际
9、合作交流项目经费约占其总经费的4.6%,主要用于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香港联合资助局联合科研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可用于国际合作的经费可以占项目总经费的1020%。自 1987 年以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国际合作的经费呈快速上升趋势。2002 年度,自然科学基金会共资助国际合作项目 1934 个,批准资助经费 8104 万元,而在1991 年,这个数字仅为 500 万元。中国科学院已同 60 多个
10、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 80 多个,所级合作协议近千个,每年出访和来访合计 1.5 万人次,每年召开 100 个左右的国际和双边会议,近 400 位科学家在 400 多个国际科学组织和机构中担任不同层次的职务。同时,中国科学院与国外著名机构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小组、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根据教育部对 16 所高校所进行的统计,这些高校已同 100 多个国家近 2500 个院所、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企业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 1500 多个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例如,北京大学已与遍及世界 49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
11、关系,目前每年到访北大的外国专家超过 2 万人次。1998 年以来,已有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 21 位国家元首访问北大并发表演讲。同时,北京大学每年出访交流的教员和学生超过5000 人次。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国外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友好关系,是中国科协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科协与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科技团体、组织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并签署了 52 个双边交流与合作协议。中国科协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代表,是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科技组织的国家会员。截至 2000 年底,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性学会参加的民
12、间国际科技组织达 252 个,并有一大批中国著名科学家被选入这些组织的各级领导机构。中国积极鼓励外国研发机构在华建立中外合作研发机构或独办研发机构。自 1990 年美国惠普公司在中国设立第一个研发机构以来,跨国公司纷纷加快了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步伐。到 2002 年,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经超过 100 家。第三节 科技合作模式1. 技术贸易技术引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的重要手段。据商务部统计,2003 年,中国共登记技术进口合同 7130 份,合同金额 134.5 亿美元,其中技术费 95.1 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 70.7%。中国技术进口的主要方式是专有技术、技
13、术咨询、技术服务,特别是伴随成套设备的技术引进。主要领域则集中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领域。目前,中国技术引进的来源地日趋多样化,但日本、美国、欧盟仍然是中国技术进口的主要来源地。2003 年,中国技术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共 62 个,其中亚洲 18 个、非洲 2个、欧洲 28 个、拉丁美洲 8 个、北美洲 3 个、大洋洲 3 个。日本首次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国,其合同金额为全部技术进口的 26%。中国的技术出口尽管还非常薄弱,但也已经开始。例如,中国向肯尼亚提供 Bt 生物杀虫剂技术示范项目,目前发展到在肯尼亚建厂
14、生产。同时,在中国对东南亚、中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大中型火电站、水电站、输变电站的交钥匙工程或提供电站成套设备中,也伴随着一定的技术出口。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日趋活跃。2001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达到464 亿美元,同期进口额为 641 亿美元。2.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中国参与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都对参加国际会议给予积极资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为例,2002 年度资助 1016 位科学家出国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经费 1048 万元。积极争取举办国际会议也是中国科学技术
15、界寻求合作的另一重要途径。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 2002 年在中国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236 次,参加人数5.2 万人次,境外参加人员 18960 人次,交流论文 27060 篇。200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在中国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达 271 项,经费 1324 万元。其中,部分会议资助规模大、有重要国际影响,如国际数学家大会、国际水稻大会、国际高分子大会、第十三届太平洋核能大会、第二届国际可持续农业大会等。3. 开展合作研究中国大量派出人员参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研究,也在中国设立联合研究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合作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并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十
16、五”科技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并单列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即由科学技术部设置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支持该项目计划的实施。此计划于 2001 年起正式启动。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中国科学家参与空间技术、高能物理、极地考察与开发、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支持在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技术、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技术等领域中与发达国家及科技强国开展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中国技术示范基地,帮助和鼓励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援外项目,倡导平等
17、参与,成果共享。2002 年,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将逐步对外开放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科技计划,以扩大科研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目前,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已经全部对中国开放,已经有一批项目在支持过程中。而中国的高技术发展计划(“863 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也已经对欧盟开放。2002 年,欧盟成员国的两名德国科学家、一名荷兰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的科学家共同成功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外国科学家参与中国重大科技计划,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根据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行
18、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提供的数据分析,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合著论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02 年,中国发表的 SCI 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有 7807 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 21.4%。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有 3497 篇,合作伙伴涉及 62 个国家(地区);中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有 4310 篇,合作伙伴涉及 58 个国家(地区)。在所有合著论文的合作国别中,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从合作学科来看,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名列前茅。4. 人员互访与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是中国派出人员和引进智力的两条道路。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开展
19、了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仅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过去 20 年间,上万名科技人员赴美交流学习。中科院及下属研究所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中,大多数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同时,中国也注重智力引进,希望通过引进国外人才,加速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成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同时,各地方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开展智力引进的工作。特别对于吸引海外华人专业人才回国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0 年 4 月公布了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留学生们来去自由、子女入学等都能享受市民待遇,甚至在国内获得的收入都可以兑换并寄出国外。中国科学院在 1999 年推出的知识创新工程中,计划
20、以各种形式从海外招聘 300 名学科带头人,每人配套相当数量的资金开展学术研究。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资助教育部推出了“长江学者计划”,高薪高待遇向海外聘请优秀教师。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以高薪聘请外国高级人才。5.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中国同合作伙伴一道,积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从事合作研究的中外联合实验室、中外联合研究开发机构,以引进外国新技术(品种)为主的示范基地和孵化器,直接引进技术的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以及合作建设技术示范工程等。由中国和法国政府共同资助,1997 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设立了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中法科学家联合开展的“基于卫星遥感图像实
21、现洪灾监测在中国的应用”项目在欧盟众多申请项目的激烈竞争中获胜。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创立了北京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并资助成立了有关分支研究机构,旨在促进中德两国间的科持合作。2001 年,在兰州大学资助成立了“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相应的实验室组合成“中德干旱环境联合实验室”,作为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中国与国外建立的合作研究机构所涉及的领域并不局限于基础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外著名企业在中国设立联合实验室。2004 年 4 月,由信息产
22、业部与微软公司合作共建的 Windows/.NET 平台软件实验室和嵌入式软件实验室在北京正式挂牌,成为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 年 5 月,中国家电制造业领军者之一的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新一代数字消费产品。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将为联合实验室捐赠工具、设备与软件,长虹将负责管理,以充分发挥双方技术与市场优势,共同开拓中国及全球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市场。2004 年 1 月,在中国北京,中美两国合作建成“中美节能示范大楼”。这是中美两国政府在 1998 年达成协议后历经五年合作建设的结晶。大楼总建筑面积约 1.
23、3 万平方米,其设计能耗不超过中国现有办公室建筑能耗的 40%。同时,中国也在海外设立了科技创业园,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化和国际化服务。目前,已经建设了“中美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美马里兰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区”(莫斯科)、“中国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新加坡)、“中英科技创业园”(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创新中心)、“中英科技园”(武汉、曼彻斯特)。通过这种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中国也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 20 世纪开始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村庄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在 20世纪结束的时候,整个世界已
24、经变成了一个村庄。在一个新的世纪,新的千年,科学精神将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气质和血液,中国将作为一个活跃的家庭,生活在这个更加理性的村庄里。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在 2003 年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第 17 届全会上,中国被推举为 2004 年 CEOS 主席国,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遥感应用科学专家徐冠华院士担任主席。CEOS 自成立以来,已经成为涉及所有卫星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性协调组织,成员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负责民用对地观测计划的国家组织,以及接收、处理空间数据的国家组织。第 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3 年 8 月 2028 日,第 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四年一
25、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国际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颁发的菲尔茨奖,被誉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数学家大会,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主办这一盛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应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帕利斯的邀请,为本届菲尔茨奖获得者洛朗拉佛阁和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两位数学家颁奖。来自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多名外国数学家和 1000 多名中国数学家出席了这次国际盛会。20 位数学家做一小时报告,174 人做 45 分钟报告。为使公众更好地理解数学,加强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大会还组织了公众报告。中国首
26、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纳什等,以数学的作用和对其他科学乃至社会的影响为题做了报告。中国参与的部分重大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由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中国科学家参加的“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承担了其中 1%的测序任务,共测定了 3.84 亿个碱基。2000 年 6 月 26 日人类基因组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人类脑计划 参与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挪威、瑞士、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欧洲委员会也作为正式成员参加。其目的是组织和协调全世界神经科学和信息学家共同研究脑、开发脑、保护脑和创造脑。中国科学家将配合国际神经信
27、息网络及数据库,建立中国独特的神经信息平台、电子网络和信息数据库。全球变化计划 该计划由 4 个研究计划组成,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E)。中国科学家对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能物理研究计划 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中国联合组参加 ATLAS 探测器的研制与数据分析,参与 CMS 探测器和磁铁部件的建造,同时参与一些分析软件和物理研究的准备工作。阿尔法磁谱仪实验 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一个大型国际
28、合作科学实验项目,目的是:寻找反物质、寻找暗物质的成分和观测高能天文现象。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中国研制了磁谱仪上的核心部件永磁体。1998 年 6 月 2 日至 12 日,阿尔法磁谱仪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收集了大量数据,有助于人类认识宇宙的起源。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主要科学目标是探测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两个近地磁层活动区的电磁场和能量粒子的时空变化规律。2003 年 12 月 30 日凌晨,“长征”二号SM 型运载火箭把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送上了太空。欧洲伽利略计划 2002 年 3
29、 月,欧盟正式启动了“伽利略”民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计划。2003 年 9 月 18 日,中国科技部与欧盟能源交通总司在北京草签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定,该协议规定中欧双方将在卫星导航技术、工业制造、服务和市场开发、产品标准化和频率等方面进行合作。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典型案例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是由中美双方联合投资、设计、研制、组装、测试和安装的,在双方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网于 1987 年 10 月在北京通过国际地震专家的技术验收。在 9 个地震台上的设备已顺利运转 10 余年,为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及基础地震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依据。中美双方在成功合作、双方受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该台网进行技术改造,部分实施卫星实时传输地震数据,把台网改造成为频带更、动态范围更大、周期更长的现代化地震台网,并增建拉萨数字地震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