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25.50KB ,
资源ID:200829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0082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与出路.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与出路.doc

1、浅析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与出路论文关键词能源经济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提出几个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一、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能源短缺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 2003 年因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9,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石油近 546 万桶。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 1993 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以使自己的经济正

2、常运行。如果假设对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长率为 12.8,那么到 2020 年,中国经济就可能需要消费石油 4 亿吨。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描述出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中国能源短缺问题。 (二)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 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 GDP 能源消费降低 20%的目标。然而,2006 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 增长 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

3、2.8%和 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 GDP 能耗同比上升 0.8%,若 2006 年全年单位 GDP 能源消耗高于 2005 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 GDP 降低 20%的目标必须在 4 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 “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 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能源结构问题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

4、优化。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均低,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的潮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之路,石油、天然气的大幅度进口不可避免。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短期内成效不会太大。而中国的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落后于世界水平。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 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终端服务落后以及能源技术水平差等问题。由煤炭使用造成的当地、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严重阻挠了未来发展,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之一。据统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 GDP 总量的 3.57.7,中国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

5、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黑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占世界人口 15%的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以消耗当期世界资源量的 70%为代价的。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寻求比发达国家消耗更少的资源、对环境影响更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6、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自上世纪 90 年代在全球兴起以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 ,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0 多年前,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到上个世纪末,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步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也

7、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发挥巨大效力。 (二)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 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现在能源资源富足地区,所建立的产业,不能再是初级能源资源产品输出型,而应该是尖端技术效益型。如,煤炭资源富足地区,不能再是简单的采煤卖煤,而应把煤电一体化、电解铝、硅铁、硅钙、煤化工、煤转油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使其成为我国高载能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开发水电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现在世界各国都采取优先开发水电的政策,许多国家的电力工业中水电开发占据很大的比重。 (三)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我

8、们应加快国内天然气、水电、核电等优质一次能源的发展速度。继续优化能源结构,以满足市场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应确立向科技要能源的思想,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以易造成高污染的能源、新能源为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极其重视能源技术政策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显著不同,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传统的煤炭开发对自然界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若全面采用燃烧前的煤炭加工和转化、煤炭燃烧、燃烧后的烟气净化等洁净煤技术,每年可以减少上千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6000 亿元;同时通过洁净煤技术,以弥补液体燃料的短缺,弥补石油

9、资源不足的问题。传统的能源开发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益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我国 8 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 亿吨标准煤。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节约大量能源,实现向技术要能源的战略目标。 (四)推广节能技术和加强节能管理 在过去 20 年里,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结构节能的效果显著,取得了 GDP 翻 2 番而能源消费仅翻 1 番的成就。2002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14.8 亿吨标准煤,按环比节能量计算,1981 年2002 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近 12.6 亿吨标准煤,实现了我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尽管在提高能效和节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只有 33%左右的水平,约比发达国家低 810 个百分点,节能潜力巨大。为此,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对公众来说,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非常必要,在转变生活方式方面,我们应该向生活已经非常优裕但却崇尚节能的西欧发达国家学习。 参考文献 1姜鑫民。我国能源的新出路,时事资料手册,2004 年第 6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