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少年网络社交的潜在危险姓名:00 准考证号:0001初中语文专业摘 要: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 经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 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 自我” 的形成。笔者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一级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 检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关键词: 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认知,正确引导前 言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部门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几年前,因特网在我国还是专业术语,而今这个巨大的信息浪潮已冲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正
2、在成长为个性成熟意义上的“自我”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机会,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自我及自我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形式。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自我形成发生障碍,就会造成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将探讨网络交往中的主体的特征,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一、网络交往主体的特征200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00 年中国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 该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5 个城市的青少年中,现实和潜在的网络用户占青少年总数的 78.7%(上过网的青少年
3、游37.7%,没上 过网但想上网的有 40.8%);在网络功能的使用方面,使用率最高的2三项功能分别是网络游戏(62%)、聊天室(54.5%)和电子邮件(48.6%)。由此可见,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 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 络的目的的主要是人际交往,处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渴望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要突破地域、文化、年龄的界域扩展交往圈,网 络强大的交互功能提供 给青少年主动地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而向多元世界的机会。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交往主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虚拟交往情境凸显主体选择性虚拟性是网络交往最大的特点,这种交往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虚
4、拟的情境中主体是否参加某一“社团” ,是否与他人交谈完全是随性的,如果不想再交谈下去,只需鼠标一点关闭窗口即可,而无须有任何的“情感债务” 。主体的选择性不仅表现在可以选择交往对象,而且表现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扮演成想象中的人物,充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可能满足的好奇心,最典型的就是对异性角色的体验。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体验各种新奇的事物,而在制度化的学校里现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青少年处在既定的“角色”之中,他们的行为时时处处受到社会期望的规制。网络不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它的匿名机制使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最大化。(二)交流信息缺失条件下主体的平等性在真实
5、的社会情境,我们从别人的服装、语言、神态以及行为方式中能大致猜测其身份,而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以识别的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 ,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出的文本判断他人,而文本是可以任意制造的,于现实生活相比,交流主体之间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从而也实现了一种新的平等交流信息缺失条件下的平等。因为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交往主体反而会以一种比面对而更加亲密的方式交往,可以打破禁区,无话不谈。对于那些不要求有过深人际交往的人来讲,这种形式可能是最合适的。同时,因为缺少了必要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3不真实的。 “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
6、表达某种情绪,展示个性,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的个性。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也是认得思维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起来。在小学阶段始终保持的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权威性”已不再存在,他们会说“我不再相信老实了。他们轻视权威、喜欢尝试,需要自我表达。网络给力他们无需讲究师道尊严而一吐为快的市场,所以他们非常乐意在网络上最佳化的表现自我。(三)主体之间以“感觉”而非实在的方式互动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 “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 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
7、出的信息。网络的感觉环境与现实的物理环境有着本质区别:一是人们在网络中确定他人作为客体存在的依据是主体的感觉性,而不是物理的实在,二是网络技术克服了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时空局限,使得远程、高度互动的交往得以实现。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在真实的生活中,主体与他人的交往时有时空限制的,信息是较为完整、客观的;而网络互动则中,主体只能得到对方发来的文本,只能凭这些支离破碎的文本来感觉对方的存在,想要了解这个“他人”的相貌、性格、思想,只能发挥自己想象力,完全主观地区构建一个“他人”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对异性有着朦胧的情愫与幻想,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缺憾的,但由自己想象出来的“
8、梦中情人”则肯定是完美的,这就是为什么网络能不断地制造烂漫爱情的原因。二、 “网络之镜”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影响自我认识指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他始终都是它自己。属于自我认识的有:自我感念、自我认识、自我认定、及自我的评价等。自我认识来源与他人的交往,他人是一面镜子,人们从这而镜子中看到自己,网络中的许许多多的人也构成了一面镜子网络之镜。青少年从网络之镜中认识自我,扩大了他们自我认识的社会参照标准范围,同时也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角色混乱。4(一) “网络之镜”促使自我形象清晰自我的实质是社会性的存在,自我依赖于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
9、列社会化的媒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每个人不仅以他人作为自己的镜子来认识自己,而且认得自我观念也是在别人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这就是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自我”的含义。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是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的。交往意味着对话与沟通,网络交往使得青少年能与更多的人进行对话与沟通,以同伴群体的特征为对照, “网络之镜”中的虚拟论坛或聊天也可以视同为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有几个特征:自发性、表意性、流动性。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与同伴群体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网络中的同伴群体却是无穷大的。在与网络之境的他人对话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能相互交换思想而且学会了沟通、理解他人,在比较中自
10、我形象变的清晰起来。(二)网络交往会造成角色混乱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遵循社会期望,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青少年的主要角色是子女和学生,角色具有规范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它制约、控制和规范着青少年的行为,是的他们按照社会期望来表现自己。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等的交流平台,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 BBS 论坛,人们不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名实姓出现,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背景,他们可以同时扮演更多、更具有想象力的角色。青少年同时打开若干个窗口,扮演的角色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纯情或老成,与网络彼端的同伴游戏。除了网络聊天以外,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小鸡影响更是不争的事实
11、,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不同的游戏和不同情节的需要,把自己扮演成不同游戏中的角色,据报道已有很多的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青少年一般都始终如一地扮演者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交往中则不然。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但这些情境发生重叠的时候,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认为,1220 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角色混乱就是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生活角色。这些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养的人。他们没有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5一性。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网络之镜”
12、中的他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人,网络所虚拟的现实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方向,造成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三、虚拟情境对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影响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形式,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都属于自我体验。在网络的虚拟情境中,青少年可以尽情的表达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情感体验的“边缘化” 。(一)虚拟情境中能表达丰富的情感进入青春期的人要经历着情感上的更新,但这种更新的过程,并不是情感自然成熟的过程。青春期为情感的新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情感发展的需要才最为强烈。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在交流的过程中,满足自己表现喜、
13、怒、哀、乐,体会到一种“被需要感” ,也会生长出自尊、自卑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情感。置身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氛围中,青少年会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作比较,从而逐渐确立情感的归属。青少年正处于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他们从心理上说最渴望能与同伴交流,网上聊天室一种相对真实的交流,在聊天中来宣泄内心世界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二)虚拟情境会造成自我体验的“边缘感”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生于确立 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群体。库利认为,青少年的情感自我是在“首属群体”中确立的。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群体,其特征是亲密、面对面的互动、温情与合作。在首属群体中,人的自我意
14、识与社会意识是一同发展的,随之而产生类似的(主我宾我)感与(宾格我们主格我们)感。这种“我们的感觉”促进了自我对群体生活,如同儿童游戏群体、家庭等的强烈认同。在首属群体中,青少年与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个温馨的群体为背景,情感自我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而网络交往时在“交流暗示缺失状态”下进行的,人们可以随意带上面具,享受更多自由却不知对方的真实个性,交往常常又是短期的、随机的。青少年游荡在不同的虚拟群体之中,但又不完全属6于其中的一个,没有“我们的感觉” ,成为网络中的“边缘人” 。边缘感会制造成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是混乱的。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淀于虚拟团体中,远离真实情感
15、交流的“首属群体” ,就缺少了与他人形成合作、伙伴和友谊关系的土壤,对自我体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四、开放环境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方面的形式,它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网络是开放的环境,随处都有经过精心剪裁、拼贴的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美丽镜像、正聊的热火朝天的 BBS 论坛,以及相互碰撞的多元的价值观,对青少年来讲即是“陷阱” ,又是能使个体获得发展的契机。(一)开放环境促成自律人格的形成自从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来看,青少年的意志力还不够完善,当遇到心理冲突时,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提醒和督促他们,但在网络上无法依赖传统“他律”的方式,通过
16、监督或压制的方式来解决此类冲突,完全要靠主体的“自律” 。网络的开放精神与现代教育(如心理教育、德治教育)的民主理念是一致的,强调主体通过自己的理智努力达到人格的完善,突出主体在个性建构、道德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善用网络环境,将为学生形成自律人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二)开放环境也会造成网络行为的失控网络交往的确有着巨大的魅力吸引着青少年:他们不再是“枪弹理论”的“靶子”只能被动接受,而是活跃的群体,对各种观点可以做出及时反应;他们不再是“沉默和螺旋” ,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而是能与他人时刻碰撞思想;他们不再受议程设置的控制,能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
17、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最典型就是青少年网络痴迷症,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痴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完全按照自7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他们认为网络上的组合镜像比现实生活更真实可信,以致会倒置现实,成为迷失在网络中的羔羊。不同自我意识的形成会导致个体朝向不同的路径发展,所以对广大青少年一定要进行指导。网络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它的“善”或“恶”是主体选择的结果,作为主体的青少年要学会理性地使用网
18、络,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脱离现实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五、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群体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首先,过度追求在社交网络中的个性化及关注度,可能导致青少年用户群体丧失理性的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信息收集及共享成为青少年群体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行为和目标,但社交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图片、网站及视频中所包含的某些过渡个性化的文化因素容易对其产生误导,不仅不能对其自我认知及价值观念的正确构建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致使产生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使其对社会法制认识和道德观念产生偏差和误区;此外,泛信息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容易养成青少年用户群体的思维惰性,使得大部分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的过程
19、中只限于简单的转发与传播,而并不会对其所关注和传播的信息进行太多理性思考。其次,青少年习惯与网络社交方式,这可能会阻碍其现实社交表达。在长期处于类似的网络社交圈中,青少年用户群体形成了其特有的网络圈语言和沟通方式,如果习惯与采用这种语言来向传达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日志发布、状态述说、图片上传及好友留言等方式来个人们沟通,则会使得其显示社交产生的困难。因为这些网络语言表达及沟通方式只被他们所处的网络社交圈所熟悉和使用,却并不适用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处于该网络社交圈或者不常上网的人们则很难甚至几乎 无法理解这些网络语言的内涵。语言理解的错位及沟通方式的差异成为青少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交
20、往的障碍。第三。 ,社交网络的不恰当使用将使得人际交往中的不良习惯和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诱发和助长。从博客、BBS、校友录到及时聊天工具、视频图8片及游戏等,社交网络拥有个性的自我主页展示、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和强大的搜索功能,集合了所有的网络快捷的沟通优势,很好的实现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然而,这对个人信息来说,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风险,隐私保护将成为一个需要担心的严重问题,此外,实名制同样也会助长了社交网络平台的表现欲与窥视欲,某些人很可能不正当的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一些游戏及工具,比如腾讯中风行的“抢车位” 、“种菜” 、 “买卖奴隶”等游戏中使出了一些报复行为、 “贿赂卡”等
21、不良现象。六、正确引导青少年群体社交网络生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要更为关注和重视社交网络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早预防和控制。通过引导其对社交网络的功能、特性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判断和态度,为其参与社交网络生活提供合理的价值指引,以引领其进行健康的社交网络生活。具体来说,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有效的采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和载体来培养正确的社交网络观,加强社交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社交网络是信息化时代中具有大众普通性的重要的社会互动交往平台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而,我们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通过专门
22、课程的开设、结合理论探讨及实践操练等教育方式,帮助青少年群体准确地认识个了解社交网路。其次,要通过正面和负面实例子相结合,帮助青少年群体对社交网络的积极和消极功能进行理性认识和评估。让其认识到社交网络在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搭建交际圈等功能的同时,也缺乏传统社交方式的一些重要的同时,也缺乏传统社交方式的一些重要优势,比如社交网络的虚拟性是的其不能面对面沟通缺乏肢体接触等更具情感性和亲和力的表达形式。并且,相关研究多次证明,沉溺于网络社交者,通常以文字个符号为唯一的沟通工具,这极易导致其产生孤独感,进而出现抑郁症倾向。总之,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并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社交网
23、络的重要平台之一。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入地研究社交9网络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分析青少年参与社交网络平台的特征和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进而才能进一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升其社会交往技能。参考文献:1中国青年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2000 年五城市青少年互联 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 告。2奥格尔斯,等,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5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孟芳兵,SNS 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16 120.7朱峰,吕伟,校园 SNS 时代青年网 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为例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16(3):252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