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集中供热调研集中供热是指将热能经济可靠地输送到生产、生活和采暖等各种不同热用户的区域供热方式。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无论在生产和生活中,热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搞好我区的热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对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对于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促进工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区政府提出“对我区集中供热问题进行调研” ,是我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我区集中供热的现状与特点 1990 年以来,区政府积极推动我区集中供热事业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区经济稳步增长,住宅楼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园区、产业功能区逐渐增
2、多,区政府对集中供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快了集中供热发展步伐,总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我区集中供热起步于 1990 年,以成立区供热办公室为标志,相继启动了平房宿舍区、宿舍区、宿舍区平房宿舍区以及小区集中供热工程,但供热面积、供热规模都比较小。从 1997 年开始,随着、等住宅小区的相继建成,我区集中供热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4 年 3 月,我区坚持经营城市的原则,按照“一年启动,三年建成”思路,又启动了我区有史以来最大的集中供热工程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工程总投资近8000 万元,安装 4 台 40 吨锅炉,主要负责 3.0 平方公里范围内居民小区、行政事业单位和
3、商住楼进行集中供热。10 月底,投资 4190 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实现了供热面积 40 万平方米。此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区大气质量、优化城市热源布局、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至此,全区已发展在册供热单位 2 家,社会供热单位 8 家,自供单位 13 家(祥见表一) 。 表一:供热单位情况统计表 供热单位 供热单位 个数(个) 供热面积 (万平方米) 在册供热单位 供热公司 2 46 供热公司 40 社会供热单位 8 65 自供单位 13 10 (资料来源:供热管理办公室) (二)住宅楼热化率较高。截止 2004 年 10 月底,全区竣工各类住宅楼190 万平方米,其中实行物业管理
4、的住宅 167 万平方米,建设单位自管住宅 11 万平方米,物业管理住宅和建设单位自管住宅热化率均为 100%;无管理单位住宅 12 万平方米,热化率为 75%。全区住宅楼热化率为98.4%(祥见表二) 。 表二:住宅楼集中供热情况统计表 住宅楼性质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率 物业管理住宅 167 100% 单位自管住宅 11 100% 无管理单位住宅 12 75% (资料来源:物业管理办公室) (三)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区各类园区秉承“为我区招商引资打造高标准的建设平台”的理念,重点对集中供热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建设。目前,我区
5、三个区级工业园中,工业园已建成供热站一座,安装 10 吨、20 吨蒸汽锅炉各一台,用于园区的工业生产和采暖;工业园已完成集中供热的规划、初步设计等工作。 现阶段集中供热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供热体制有待改革。一是分散管理制约城市供热事业发展。多年来,我区集中供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开发一处住宅、开发一处商住楼,新建一处小锅炉房,以致大量分散锅炉房普遍存在。这些供热单位建制不全,管理混乱,短期行为严重,个别单位去年采暖期甚至发生了弃管现象,造成受冻居民上访。二是供热市场化与落后的供热系统存在矛盾。目前,我区集中供热住宅全部采用单管串联式供热,把广大热用户作为一个群体捆绑在一起,损害了交费者利益,
6、使热商品难以进入市场,阻碍了供热体制改革进程。三是节能降耗摆不上日程。由于用热多少与热用户在经济利益上无关,热用户对供热能耗漠不关心,导致能源极大浪费,建筑节能难以推广。 (二)城区集中供热规模有待扩大。目前,中心城区内仍有大量临街门脸、平房宿舍、城中村未实施集中供热,能耗高、热效率低,供热方式落后,是影响城区冬季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三)供热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个别供热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温度不达标、维修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费用收缴困难,导致供热企业经营困难,入不敷出,无力采用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形成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区集中供热事业发展。(四)各类
7、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还有待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工业园入驻企业达 300 多家,但由于企业性质、厂址分散等原因,仍没有实施集中供热(汽) 。另外,乡镇产业功能区中,除产业功能区已建成集中供热站(两台锅炉,一个 10 吨、一个 2吨)外,其它建设产业功能区的乡镇由于多种原因,都采取了或准备采取一家一户的供热(汽)方式。 推进我区集中供热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我区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要继续保持我区集中供热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区政府的引导和推进,更需要规划、建设、供热等部门严格监管、各类园区管委会的努力和供热企业改善服务去实现。主要对策和建议有: (一)从改革供热管理
8、体制入手,构筑城区集中管理的新格局。理顺体制是关系我区供热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一是积极推进供热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区规划、建设、供热、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城市集中供热领导小组,对城区集中供热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从我区集中供热大局出发,把重点放在供热规划、严格控制分散建设、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上来。严格控制乱开发、乱建设,新开发的各类住宅、商贸楼应严禁新建小锅炉房,原则上一律并入 10 吨以上锅炉房。二是积极推进分散锅炉房并网改造。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保证措施,对现有分散锅炉房实施并网改造。并网改造的原则是:能并入区域集中供热工程的坚决并入区域集中供热工程;不能
9、并入该工程的就近并入物业管理小区供热范围,到 2006 年城区范围内基本取消 10 吨以下锅炉房。对那些无单位管理住宅、一两栋楼一个小锅炉房的住宅以及那些不讲大局、不讲群众观点、擅自停热的个别小锅炉房坚决实施并网改造。2005 年 3 月份我区将启动工程。因此,小区、小区、小区以及两侧商住楼等可并入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另外,如果我区 2005 年启动等宿舍的平改工作,改造后的住宅也可并入区域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并网改造的措施是:1、并网范围内区域锅炉房,可采取并网移交的办法,即锅炉房、附属设备等供热设施整体移交,免收入网费;2、并网范围内没有纳入集中供热的商住楼(含未供热的楼房) ,向产权人按元/
10、平方米收取配套费;3、并网范围内市管单位按文件标准收取配套费;4、并网范围内区属行政事业单位供热设施整体移交,免收配套费。三是积极推进分户循环系统。原则上新建住宅都要推行安装采暖计量装置,并在设计、施工组织、竣工验收上进行把关,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浪费、搭车蹭热等问题,使“用热交费、节能降耗”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从普及城市集中供热入手,积极谋划运作集中供热大项目。加快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中供热率,既是增强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因此,要按照“规划控制、合理布局、社会投资”的方式,积极运作集中供热大项目,在 3-5 年内,使中心城区住宅楼、商住楼
11、等全部实行 10 吨以上锅炉房集中供热。建议分别在城区南、北各建设大型供热站一座,分别对南北区域实行集中供热。根据城区总体规划 ,我区中心城区将整体“西进南拓” 。因此,第一步,建议 2005 年或 2006 年在建设 40吨锅炉房一座(路供热站) ,启动城区南片区域集中供热工程,负责小区和工业园以及各类房屋的集中供热,以后视情况再对锅炉房进行增容。第二步,建议 3-5 年内在路东建设 40 吨锅炉房一座,对、宿舍、别墅区、路两侧商住楼实行并网改造。如对周围宿舍改造,改造后住宅也可并入该网。这样西有供热站、东有供热站、北有供热站、南有供热站,我区城区范围内可全部实行集中供热,既达到了环保要求,
12、又节约了能源。 (三)从规范供热行业管理入手,提高供热企业服务水平。供热行业实行规范性服务,进一步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和水平,不仅是供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更重要的是能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一方面,应制定供热行业服务规范等一系列强化服务的措施和办法,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另一方面,供热企业应完善服务承诺、用户报修、入户测温、挂牌服务等制度,增加服务透明度,提高服务水平。 (四)从统一规划、稳步运作入手,推进各类园区集中供热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园区都要实施集中供热(汽) ;无条件的园区(功能区)应严格控制小锅炉房建设,尽量建设燃气、燃油锅炉房,禁止建设燃煤锅炉房,保护大气环
13、境。各类工业园区或产业功能区集中供热解决措施建议如下:一是工业园集中供热(汽)解决思路。根据工业园总体规划,该园区一期占地 704 公顷。考虑园区内锅炉房的用途既要满足集中供热,还要满足园区内工业用汽,2005 年可在该园区规划路建设供热站一座,安装 2 台 20 吨蒸汽锅炉,满足园区供热和供汽要求。以后根据引资情况,再进行增容改造。二是工业园集中供热(汽)解决思路。工业园内企业进驻较早,涉及饲料、机械、家具、服装等多种行业。这些企业仓库、车间较多,工业蒸汽用量很少,且除办公用房外,需要集中供热的房屋也不多。对于区域内园区的集中供热,可以考虑并入工程;对于园区内的集中供热,可以考虑并入供热站。三是工业园集中供热(汽)解决思路。该园区目前入驻企业 5 家,已安装的两台蒸汽锅炉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今后,随着入驻企业增多,可再考虑增容改造。 主要参考文献: 1、 城市总体规划 2、 区域集中供热方案 3、 工业园规划说明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