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炎肝硬化伴重症型多形红斑的护理体会【关键词】 多形红斑;肝炎肝硬化;护理多形红斑又称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1。皮疹具有多形性,常伴黏膜损害,按皮损特点,临床分为三型:(1)斑疹-丘疹型:此型最常见;(2)水疱-大疱型:损害以集簇或散在的水疱、大疱为主;(3)重症型:又称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发病急骤,常有高热、头痛、咽痛、关节痛及全身不适症状。皮损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虹膜样红斑或瘀斑,其上有水疱、大疱或血疱。皮损可融合成大片状,分布广泛。口、鼻、眼、生殖器等部位及黏膜受累严重。口、鼻黏膜出现水疱糜烂,眼部出现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还可并发肺炎、心
2、肌炎、关节炎、消化道溃疡及肝、肾损害等,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2011 年 6 月 25 日本科收治了 1 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重型多形红斑”的患者。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好转, “重型多形红斑”痊愈出院。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60 岁。曾因“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多次在本院住院治疗好转出院。本次因全身皮肤多处出现红斑、水疱、大疱、血疱、紫癜,口、鼻、眼生殖器等处黏膜水疱、糜烂。本院以“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重症型多形红斑”收住院。入院后给予预防感染、营养支持、保肝、止血对症等综合治疗和护理,效果非常满意。2 护理体会2.1 预防和控制感染采
3、取保护性隔离,因患者易并发感染,安置单人病房,每日定时开门窗通风,并用流动紫外线定时空气消毒;保持室温在 2426,使患者保持一种无汗或少汗状态。严格控制陪伴人数和探视次数。用含氯消毒液湿拖病室地面 12 次/d,并擦拭床头柜、椅、门窗 1 次/d,床单、被套以及被服均高压灭菌后使用,并及时更换,被服以棉制品为宜。一切治疗、检查和护理前后,医护人员及时洗净双手,并双手消毒。体温表、血压计等用物固定使用,并对家属进行相关教育。2.2 皮肤护理有效的皮肤护理能预防感染、促进皮损尽快康复,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具体措施:(1)对于大水疱,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疱内渗液,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百多邦保护,对小水
4、疱,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2)对溃烂创面,先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 2%的尤苏儿湿敷,每日两次,或用 1:10 淡碘伏或 2%硼酸液定时湿敷 2030min,皮肤瘙痒、红肿,涂炉甘石洗剂止痒。(3)对出血创面,用云南白药粉,用消毒棉签蘸敷,轻压创面,让药粉与之充分接触,每日两次,好转后改为每日 1次。(4)将患者置于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坚持每日更换床单、被褥,保持干净、清洁。修剪患者指甲(趾甲),以免抓伤皮肤。注意保持皮肤皱褶处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皮肤受压,避免擦破皮肤。陪护接触患者前后须用肥皂洗手,以免发生皮肤感染。(5)肛周、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糜烂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再
5、用 1:10 淡碘伏清洗,然后涂百多邦保护。(6)及时清理患处脱落的痂皮、皮屑,恢复期脱皮处皮肤干燥、疼痛,涂紫草油保护。密切观察皮疹的进展情况、分布及性质,以便及时处理。2.3 眼部护理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眼部,注意清除分泌物、脱落的痂皮及睫毛,然后用利福平和更昔洛韦滴眼液滴眼,交替使用,23 次/d。2.4 口腔护理患者出现口唇及口黏膜糜烂,用 5%碳酸氢钠漱口,口周皮肤干裂涂鱼肝油保护。2.5 泌尿道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以自然冲洗尿道,防止尿路感染。2.6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烂;禁用鱼、虾、牛奶等易过敏的食物,防止发生
6、过敏而诱发皮疹。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热量,促进皮肤修复。2.7 应用特殊药物的护理(1)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2。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早期治疗非常有效,但易引起心律失常、血糖升高、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因此使用中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电解质及观察消化道有无出血。(2)静脉补充血浆或白蛋白,输入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有无发热、寒战、皮疹等副反应。2.8 心理护理本病因皮肤黏膜的糜烂和渗出引发患者疼痛以及进食、呼吸、视物、排尿障碍,使其情绪低落,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烦躁、抑郁,担心预后等不良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十
7、分重要。利用健康教育手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帮助其树立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在衣食住行多方面主动配合,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2.9 出院指导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食物过敏、病灶感染乃至遭受寒冷等皆可诱发本病。因此应嘱其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保持乐观情绪,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富营养食物为宜,避免辛辣刺激性生冷硬的食物摄入,禁用鱼、虾、牛奶等易过敏的食物,防止发生过敏而诱发皮疹。按医嘱继续用药等。【参考文献】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9-140.2 郑志忠.皮肤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