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部门预算第一部分部门概况一、 学校主要职能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常州科教城内,位于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区域长三角地区,是一所融理工文艺多学科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主要职能如下:(一)培养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机械电气、现代服务业、信息和管理等类的大专学历人才。(二)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三)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和社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二、2019年度学校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一)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1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
2、学习全覆盖,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抓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同向同力。深入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组织全体干部师生开展多形式、全覆盖学习培训。2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师生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治党办学主体作用,做到“四个过硬”。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二级学院班子的凝聚力
3、和战斗力。完善党支部标准化内涵建设,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推进党建特色品牌建设,实施党建“书记工程”。认真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4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加强党员党性教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严格落实
4、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心和支持关工委优质化工作,形成更加浓厚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氛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育优良校风学风。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做到把准方向、管好大局、科学决策、确保落实。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和党委会、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用人标准,着力培育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在全校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5、力度,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和教育培训。6加强共青团工作。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构建“智慧共青团”,落实项目化“众筹众创”,构建区域化志愿者服务模式,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7加强作风建设。继续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大重点问题整治力度,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开展,加强对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过程监督和风险防控。制定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确保党规党纪有效执行,对失职失责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职责权限追究主体责
6、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1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积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育人中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文关怀、科学管理,创新心理教育体系,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切实转换招生思路。贯彻“做实中职、做强外省、做优省内”的
7、工作目标,切实推进总量管理、过程管理和二级招生绩效考核机制,整合开拓各方资源力量,依托招生智慧平台,做好分类招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做好招生工作,新生报到人数达3500人。3加强毕业就业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积极开拓“优质企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和创业规划,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获取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广泛就业,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确保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5%,年终就业率超过98%。4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学院建设,做好六大工程:创新创业教材开发建设工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工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程、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8、工程、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工程。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拓展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立2-3个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论坛。5实施卓越人才行动。树立“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育人理念,探索“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完善学生工作机制和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放管服”改革环境下的学生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协调监管机制。努力探索学生思政队伍建设新路径,构建新时期“大学工”的新格局。深入实施“
9、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深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培养“职场特种兵”和“创新创业达人”。(三)坚持需求导向,建设高质量专业(群)1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省级品牌骨干专业为引领,从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出发,完善以标志性成果为基础的专业考核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控,发挥品牌骨干专业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学生发展、技能训练、资源开发、信息化水平提升上的标杆作用。打造一批体现我校优势特色,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专业。不断完善“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架构体系。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任务型”和“情境式”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基于“理实一体化
10、”、“工作坊”、“技能训练型”、“综合技术型”和“创业创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以成果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标准。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借此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新突破,形成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力争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环节上有突破,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好现有“3+3”中高职分段项目和“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3继续完善学分制管理。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规范学分制管理、课程修读和选课办法,建立学分转换和积累制度,实行针对学籍异动、
11、校际交换交流、修读在线课程、自学考试、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实践、职业资格考试等的弹性学制管理和学分认定、课程替代。4加强实习实训教学与管理。着力提高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将企业服务项目和案例植入实训教学,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互通的有效机制。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实习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管理。5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集群。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大师,以工作室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和师生技能提升。与常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金坛刻纸等传承人紧密合作,扩
12、大具有大师工作室数量,打造常州区域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6建立技能大赛长效机制。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进技能大赛项目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构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技能大赛机制和配套政策,组建高水平技能大赛的参赛梯队,争取国家级赛事中取得较高名次。(四)坚持人才强校,引培高质量师资队伍1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优化”三个关键环节,加快引进和培养博士、教授高层次人才,引培专业领军人才10名,新增大师、名师5-8名。加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并逐年扩大境外访学研修培训人员数量,着重建设企业化、国
13、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定期开展科学、合理的前瞻性评估,以顺利保障学校相关建设任务的效率和效果。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试行考核评价与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内容相联动的配套管理办法,形成以绩效为杠杆,以考核为依据,强调目标管理,注重业绩贡献,富有生机活力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学术腐败惩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加强教师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提高学校绩效总量和标准,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绩效收入水平。3健全职业发展体系。整合教师发展中心、督导、质控、教科研资源,形
14、成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促进各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人员“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和精细化分类管理,激发各类人才队伍干事创业。加强管理队伍、技术支撑和工勤队伍建设,疏通成长通道,搭好发展平台,完善各类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改革完善职称评审考核体系。完善辅导员聘任和考评机制,进一步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成长环境。(五)坚持产教融合,构建高质量实践平台1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大企、名企合作战略,健全“政、行、区、校、企”常态化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
15、有机衔接,将企业先进技术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先进文化引入人才培养方案、课堂和教材。2推进产教融合模式。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力求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途径、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突破,打造成学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和特色亮点。以办学模式创新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切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平台建设增强办学活力。探索建设融校企合作办学、技术技能积累、孵化衍生企业、技术服务与成果转换、实践教学、项目化人才培养、产业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3建设实训基地集群。按照专业集群建设规划,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
16、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实验实训装备投入,建设与专业大类对应、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的国际化标准实训基地。推进产教园、纺织服装智创中心、创意“1+N”、“宗匠学坊”和大师工作室集群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大师,以工作室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和师生技能提升。(六)坚持质量兴校,建立高质量保证体系1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校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构建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五个质量保证系统,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编制工作标准,按照SMART原则
17、制定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网络化、全覆盖的有机整体,逐步形成制度管权、流程管事、过程可溯、风险可控的学校内部控制体系。2优化管理运行机制。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厘清职责权限,推动机关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完善二级管理纵深配套改革,强化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理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责权利关系,激发和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的挂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奖评优、绩效工资发放直接挂钩,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效应,扎实有效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七)坚持科技创新,提升高质量服务能力1加强体制机
18、制建设。贯彻江苏“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政策,修订完善学校现有科技政策文件。围绕提高学校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创新科研和社会服务队伍管理机制、绩效奖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申报专利数150项以上;核心期刊论文70篇;科技成果转化2项目;实现科研到帐经费300万元;社会服务到账经费1000万元。2构建共享研发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强化协同育人和应用研发。建立衍生企业孵化转化平台,以技术或“技术+”的方式,推进衍生企业发展,开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校企所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
19、新中心;建设开放式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构建支撑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深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打造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品牌。贴近生产一线,开展应用研究,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实现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开展社会培训,打造职业技术培训品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八)坚持集约高效,推进高质量规范化建设1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开源节流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科目测算,推进预决算绩效考评。通过预算管理平台,强化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的过程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推行网上报销,完善项目库建设,提高报销窗口服务质量。强化财务审核,加强“三公”经费和劳务费管理。实施公车改革,厉行节能增效。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切实防范资金风险。2着力提高采购工作的规范程度和服务水平。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从重点管理固定资产向全口径管理的转变,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