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 代 化 工 技 术 专 业 群 建 设 方 案【项目名称】现代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涵盖专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项目总负责人】 唐西光(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分管教学副校长 副教授)【项目负责人】 贺海明(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能源工程系 系主任/副教授)陈治强(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 生产部经理)【项目参与人】 贾才兴(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能源工程系 石化专业带头人)汪媛媛(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能源工程系应化专业带头人)贾顺杰(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能源工程系工分专业带头人)一 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1.区域产业优势“十三五”期间,东营突出发展了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产业,精细化工、
2、化工新材料、化肥、轮胎四大产品集群,重点建设东营、滨州等特色石化产业区,构建山东国际石化产业基地。东营市是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石化产业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经成为全国石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东营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的 110,占全省的 1/3,全市石化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128 户,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 15 家。2017 年 1 至 10 月份,全市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039.6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1/3,石化产业成为东营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2.人才需求分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末,石油
3、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29307 家,从业人员近 700 万人。根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专家的报告,“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 27.4 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 10.4 万人。东营市工业总产值占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区的243.16%,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产业是东营市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70%以上,通过对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齐成石化有限公司、东营万达天弘石化集团、东辰控股集团石化分公司、山东富宇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入调研,本地炼化企业每年
4、对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 2000 余人,东营市每年的化工专业毕业生近 1000 人,远远不能达到高速发展的石化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肩负着培养本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急需人才的重要使命,为石化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专业建设的基础与优势根据东营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学院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 2016 年被学院评为院级特色专业。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立足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化工专业技能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强调职业素质和化工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融合。由于这种人才培
5、养目标紧扣东营市化工行业技术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在化工企业工艺操作、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岗位就业供不应求。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 98%以上。经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为“毕业生职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 。2.学费减免的“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新突破上学期间挣工资,企业出资报学费。我院先后与山东亨润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广悦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学费减免”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现代学徒制企业为了吸引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到企业工作,与入学新生签订培养协议,在校期间给予每位学生 2000-2500 元的学费减免,协议规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拿岗位工资,实现了学费减免“现代学徒
6、制”培养的新突破。3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 39 人,其中专职教师 20 人,兼职教师 19 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 35,中级职称占 4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 65;具有一定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素质”教师占75,具备高职教学的师资实力。教师团队中,确立专业带头人 1 人,骨干教师 5 人。贺海明副教授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 ,是全国化工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近五年来,教学团队承担省、市教科研项目 8 项,开展省、市、院教学科学研究多项,省级教学成果 3 项、院级教学成果 5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40
7、多篇。4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扎实推进3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基于石油化工生产工作过程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把课堂搬进实训室,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毕业顶岗实习作为支撑,进而服务于化工操作、化工设备维护、产品检验等职业岗位群。5.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确定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拥有 2200的实验实训教学场地,建有基础化学实训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化工单元操作中心、重整智能模拟实训工厂、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化工生产综合实训中心 6 个实
8、训中心,下设 21 个实训室,能够面对化工专业群开设 70 多个实训项目,同时承担化工总控工等多个职业工种的培训及鉴定工作。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2013 年开始实行“双证书”制度,对学生进行化工岗位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基本能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建有校外实训基地 15 处。6校企合作本专业建设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与山东华星石化有限公司、山东齐成石化有限公司、山东胜星石化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和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同时企业也将职工培训基地设在我院,校企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区域石化行业企业,形成了专业支撑企业发展,企
9、业促进专业发展的良好局面。7.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深入教师不仅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同时还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新产品开发及横向课题研究等工作,并及时将生产中的典型产品、技术问题、代表案例、岗位规程和技术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2017 年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累计为企业培训员工 1284(人日) ,技术服务到位资金达到 66 万元。(三)存在的问题1.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2. 基于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3.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尚未形成;4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数量相对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尚需加强。5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
10、待提高。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紧密依托山东化工第一大省的传统优势和东营市石化产业集群优势,4紧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与山东华星石化有限公司、山东齐成石化有限公司、山东胜星石化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培养现代石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基础,创新完善“双主体、分阶段、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组成专业群。作为专业群的龙头专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将专业建设成果,包括精品共享课资源、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实现共享,为专业群建设搭建平台,优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校企共同打造专兼结合、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11、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二)具体目标1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组建由合作企业、学院领导、教职工代表和学生及家长代表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在董事会框架下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育教学改革等,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等问题;建立校企合作“三级反馈”运行机制,定期反馈环节对各部门工作及效果进行反馈,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完善以职业岗位(群
12、)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风向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双融合的三平台+三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探索按计划、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2)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构建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建设 3 门核心课程3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强化校内实训的内涵建设,营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为更好的配合新课程体系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新建化工安全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生产实训中心、化工仪表维修中心、化机维修实训中心,
13、扩建分析检测中心。新建和扩建的实训中心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化工技术相关实验实训室设备设施,拓宽实验实训室的功能,力争把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省级实5训基地。以山东华星石化有限公司、山东齐成石化有限公司、山东胜星石化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为依托,以落实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顶岗实习为目的,进一步稳定和扩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采取协议挂牌、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寻求企业对学院专业建设的大力支持,通过 3 年的改革与建设,新建成 4 个校企高度融合,对专业建设产生强大支撑力的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四)专兼结
14、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培养 3 名、聘请 3 名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培养 3 名骨干教师,引进培养 6 名青年教师;从山东华星石化有限公司、山东齐成石化有限公司、山东胜星石化有限公司等企业选聘优秀技术人员组成兼职教师库,从兼职教师库中继续聘请兼职教师 26 人担任教学和实训指导工作。到 2018 年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达到 30 和 35 人,兼职教师承担课时数与专任教师承担课时数比例达到 1:1。建成一支既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现代化工技术前沿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五
15、)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广泛开展化工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到 2018 年,技术服务到位资金达到 100 万元,社会培训达到 3700 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到 1200 人次。三、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设(1)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专人专管,分工明确,把校企合作做大做强;深化体制改革,联合地方石化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董事会,制定规程,明确各方在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共同育人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石油化工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使其在人才培养方案
16、开发、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按照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三级反馈”运行机制。“三级反馈”机制由三级组织构成,即校企合作领导机构,校企合作协调小组和校企合作工作小组。政府部门作为载体,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协调保障校企合作的运行,领导机构由学院领导、行业及企业负责人组成,校企双方制定方针政策,合作方式,制度管理等内容;协调小组由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培养方案确定等内容;由校企双方6组建的工作小组负责教学标准的设定、课程体系的建设等内容。定期反馈环节对各部门工作及效果进行反馈,保证校企合作的质
17、量。图 3-1 “三级反馈”运行机制图(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调研分析,把握需求,准确定位为适应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产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双融(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生产标准) ”和“四结合(市场需求与人才规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双证制度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 ”的总体要求,专业群每年至少组织 1 次专业调研,深入区域企业、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综合岗位需求、专业布点等各类信息,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校企合作工作小组教师校企
18、合作领导机构 校企合作协调小组反馈企业骨干地方政府 辅导员学生管理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学生考核合作方式工作模式制度管理工作指导学院领导行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反馈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反馈行业专家车间工作系负责人推动引导 协调保障7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综合素质定位于具备安全、环保、责任意识和务实、协作、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定位于化工工艺操作技能、化工设备使用维护技能、化工分析检验技能,在学校相关文件指导下,初步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企业参与,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系统优化,并
19、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召开董事大会审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提出会审意见,依据会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专业调研报告确定培养目标,按照“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能力依次递进,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渐转变。探索实践完善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风向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双融合的双主体、分阶段、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安排在第一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课程以理实一体的方式由校内教师组织
20、完成。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学习、实训,思想道德、专业素质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增加学生对的企业的了解,培养学生企业意识、基层意识,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专项能力培养,安排在第 2 学年,采取理实一体、赛训一体的方式通过校内学习、实训、校内外技能竞赛的形式组织完成,其中实训课比例不低于 40%。通过与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校企双方合作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在该阶段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企业兼职教师
21、授课比例不低于 20%。通过各个项目的实训,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第三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安排在第 3 学年,以工学一体的方式实施完成。第五学期通过校内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整个学期的项目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把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技能拿到生产性实训中练习检验,以转化为将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职业8意识、团队意识、创新行为等,并要求每名同学提交实习报告。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第六学期,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利用东营石化企业众多的优势,联系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
22、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并学习企业文化使学生具备企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和素质。图 3-2 “职业能力、素养相融合的双主体、分阶段、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课程体系建设(1)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凝练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归纳出完成各项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对学习领域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分析,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9图 3-3 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图 3-4
23、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2)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对接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达到化工总控工、 化工设备维修工和化学检验工国家技能鉴定的中高级工标准。(3) 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与技能培训对接教材编写充分体现职业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要求,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时效性相结合。及时反映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据此重组教学内容,去掉陈旧的,凝炼有用的,加强10有效的,努力使课程内容体现该领域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化工单元仿真操作 、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 、 化工工艺仿真操作和化工工艺操作实训等教材主要针对化工总控工
24、岗位,培养学生对化工工艺参数设定、控制、调试等能力。(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根据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推行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大力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大化工仿真教学条件建设,让学生能模拟复杂的炼油和化工工艺过程的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操作。教师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现代化工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了解化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5)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25、和就业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建立校企双向考核机制和多元化考核的评价体系。采用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等考核方法。实践课程学习质量主要通过仿真操作、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管路、化工设备拆装实训、职业岗位实习或毕业综合实践实施监控。实践教学根据其自身特点,除考核分析学生的操作技能外,还应考察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作风、遵守纪律、遵守操作规程情况等。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立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双向考核机制。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时,要引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建立社会评价机制,
26、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化工高技能人才。(6)毕业生质量及就业信息反馈评估机制建设构建毕业生质量及就业信息反馈评估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及毕业生的联系,分阶段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信息。将毕业生对本校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与建议,以及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毕业生表现的评价与建议两方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为课程体系的修订及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内容、授课方式逐渐实现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建立满足职场化教学要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 670 万元,新建化工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一个,新建精细化工生产实训、化机维修实训、化工仪表维修三个实训室个,扩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及分析检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