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9 页高 一 单 元 测 试 (必修一第一单元 2015.12.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4 小题,每题 2 分,共 68 分。 )1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 ;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2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
2、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3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4 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
3、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西周的“创制”指分封制、宗法制 B秦朝的“独制”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6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7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 308 厘米、宽 267 厘米、厚 4 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 12 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C
4、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9 “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材料中的“改变”是指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第 2 页/共 9 页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10有资料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泵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瓷,不坚守恧彝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腰斩。 ”由此可知,汉朝设置亭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边疆安全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强化了皇权
5、D强化了地方行政官员的军权11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 11 世纪至 13 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12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1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
6、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14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A禅让制 B世官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15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16 唐会要卷 78 载:“有大狱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谓之大三司使。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以诀疑狱,谓之三司使。 ”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A司法审判 B中
7、央监察 C宗庙祭祀 D选拔官员官吏17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 ”材料中的“轮廓”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18沈约撰宋书地理志曾感慨道:“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B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 D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19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
8、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 ”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20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第 3 页/共 9 页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21知州宋叶适言:“艺祖思靖天下,以为不削节度,则其祸不息。于是姑置通判,以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轻其权
9、。监当知榷税,都监总兵戎,而太守者块然徒管空诚,受词诉而已。 ”这表明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较为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22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由此,贾谊建议汉文帝A实行“推恩令” 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23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 ;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 ;王洽, “(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
10、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24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 “贵” “威” “严” “贫” “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 “贵”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工部 B礼部 C户部 D吏部25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材料说明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 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 D皇
11、权相权平分秋色2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 、 “密揭” 、 “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27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28.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
12、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29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30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下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 B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第 4 页/共
13、9 页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君主专制逐渐加强31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 276 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32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A议政权有所扩大 B等同于宰相制C向宰相制发展 D篡夺了议政权33清朝时,军
14、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 ,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34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
15、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35.宗法制的核心是 。36.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是 。37.唐朝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的部门是 。3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的设立。三、主观题(本大题共 1 小题,20 分。 )39.(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 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
16、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 5 页/共 9 页(1)据材料一概括三代与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职业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步性。(10分)(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10 分)第 6 页/共 9
17、 页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 【解析】根据“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特别是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主的组织,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主,而不是为了经济交流,故 A 项错误;各个朝代之所以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地方上的情况也能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不是为了推动交通网络的完善,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只可以看出在邮驿制度方面的立法,没有其他方面的立法,不能说是为了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故 D 项错误
18、。2 【答案】B 【解析】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东方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 A 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 B 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 C 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 D 项错误。3 【答案】B 【解析】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财产、权利、土地等如何分配的问题,不能反映题干所给的材料,故A 项错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称作
19、分封制,材料中“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由此可见符合分封制,故 B 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与题干所给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不符,故 C 项错误;禅让制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与材料所给不相符,故 D 项错误。4 【答案】B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经济的要求,因此奴隶制的商朝尚未“高度集中” ,故 A 项错误;“大龟以神灵考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 ,表明与神权结合,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故 C 项错
20、误;“大龟”是神灵的象征,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崇拜” ,故 D 项错误。5 【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现了数百年的强国,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以皇权为中心,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贵族政治是指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官僚政治则是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 ,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 【答案】B 【解析】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追求“事宗庙”
21、、 “继后世”而不是追求物质,故 A 项错误;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为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尊老爱幼”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故 D 项错误。7 【答案】A 【解析】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因饥荒逃难的百姓。据此本题选 A 项,BCD 项说法与材料没有完全吻合。8 【答案】D 【解析】统一度量衡、货币是秦朝“虽死犹存”的体现,但属于经济方面的影响而不是政治,故A 项错误;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应该是该制度
22、的积极影响很突出,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皇帝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虽深远,但没有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故 B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虽也有积极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故 C 项错误;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属于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初步奠定了中国领土的版图和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故 D 项正确。9 【答案】A 【解析】 “间接统治的传统”指的是西周以来的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而“直接统治”指的是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官员的郡县制,从而使得官僚体制从贵族政治向职业官僚政治转变,故 A 项正确;强化丞相的权力不体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故 B 项错误;皇帝制度的创立不体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23、,故 C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10 【答案】B 【解析】材料未涉及“边疆” ,故 A 项错误;据“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泵城亭障”可知是防止地方反叛,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未直接涉及“皇权” ,故 C 项错误;汉时在乡村每十里第 7 页/共 9 页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不是“军权” ,故 D 项错误。11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范围是宋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宋朝之前的隋唐
24、时期的,故 B 项错误;贵族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皇帝任命官员的官僚政治取代,故 C 项错误;隋唐后期直至五代十国,节度使控制藩镇发展地方势力形成割据局面,宋初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文轻武,故 D 项正确。12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在封建王朝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权力的不断分散和转移,实现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汉武帝时期提拔品级较低的官员组成内朝,成为汉朝的决策机构,来牵制宰相所协领的外朝,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相互分工、合作,巩固了皇权,不
25、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 ,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这是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13 【答案】C 【解析】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也叫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春秋战国趋于瓦解,故 A 项错误;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举” 、 “秀才” 、“孝廉”等关键词表明了这是察举制,但是材料的具体内容又
26、表达了察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名不副实的现象,反映了发展到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暴露出较多的弊端,故 C 项正确;主张门第是选才的标准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14 【答案】D 【解析】禅让制出现在夏朝以前,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故 A 项错误;世官制下贵族世袭垄断政权,不能做到选贤任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不利,故 B 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实力壮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 C 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下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 D 项正确。15 【答案】C 【解析】贵族垄断政治一直是古代政治的特点,故 A 项错误
27、;材料中论及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地方集权,故 B 项错误;汉武帝任用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主要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16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大狱” “以诀疑狱”说明该官职与司法有很大关系,故 A 项正确;中央监察不是三司使掌管范畴,故 B 项错误;宗庙祭祀属于礼部管理范围,故 C 项错误;选拔官员官吏属于吏部管理范围,故 D 项错误。17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的阐述,可以推测所述该机构应该是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是中央机构,属于君主专制而不是协调中央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故
28、 A 项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三省六部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故 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加强皇权,故 D 项错误。18 【答案】D 【解析】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秦始皇推广全国,材料未涉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 A 项错误;沈约在抱怨“其详难举” “未易精悉” ,并未涉及“有效控制” ,故 B 项错误;由“千回百改”可知,不是记载模糊,而是记载太多,过于杂乱,故 C 项错误;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可知,北宋地方行政区划频繁变
29、动,故 D 项正确。19 【答案】A 【解析】 “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A 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 D 项错误。20 【答案】A 【解析】唐朝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依据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 ”故 A 项正确;宋朝枢密院掌管军权,不能掌握封驳审议权,故 B 项错误;明朝内阁没有实权,无权阻止皇帝提拔官员,故 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奏笔录,无权反驳,故 D 项错误。21 【答案】B 【解析
30、】依据材料“监当知榷税,都监总兵戎,而太守者块然徒管空诚,受词诉而已。 ”可知地第 8 页/共 9 页方太守没有实权,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于是姑置通判,以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轻其权。 ”可知地方权力被逐渐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依据材料“而太守者块然徒管空诚,受词诉而已。 ”可知太守负责词诉,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分权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表明冗官现象,故 D 项错误。22 【答案】C 【解析】本题易错选 A。但只要熟悉知识再加一点细心就不会错了。题干说的是“贾谊建议汉文帝” ,而“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所以 A 错。而材料说“
31、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不可能巩固分封,所以 B 错。C 项的表述符合材料的逻辑。而 D 项不符合史实,因汉景帝时有“七国之乱” ,说明分封制还实行。23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三个人物都在弱冠(古人对男子 20 岁的称呼)当了官(分别是“侍讲东宫、著作郎、中书郎”),与社会重学无关联,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世家大族垄断官位,故 B 项正确;材料与选官方法科学无关,反而是不科学,故 C 项错误;察举制是看自下而上的推举,材料没有显示,故 D 项错误。24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故应该反映的
32、是“贵” ;户部掌握财政、国库应该是“富”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故应该是“贫”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应该是“贱” ;兵部负责军事应该是“威” ;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应该是“严” 。25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显示出宋朝对宰相的权力的抑制,从“不常置,不专任,并列于外,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可以看出是强化皇权,弱相权,故 A 项错误;从对掌大政中看出不是独掌大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显示是在加强皇权,弱化相权,故 C 项正确;皇权相权平分秋色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D 项错误。26 【答案】C 【解析】从“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可知,内阁大臣有权力,
33、故 A 项错误;内阁虽有票拟权,但能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决定,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B 项错误;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可知,内阁可以通过皇帝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 C 项正确;宰相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可制约皇帝的决策,而内阁是内侍机构,服从皇帝的命令,故 D 项错误。27 【答案】A 【解析】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管理,故 A 项正确;西南军务的强化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 B 项错误;文化交流的强化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 C 项错误;民族融合的强化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 D 项错误。28 【答案】A
34、 【解析】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联系他在位时期的重大事件,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 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 叙述不正确。29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从明到清的变化,与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关,没有体现中央的变化,故 A 项错误;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的说法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故 B 项错误;从明代分封有地名因素且就藩,清代则成为礼节性的分封,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故 C 项正确;从明清分封演变来看,宗室诸王实际权力下降,地位日益降低,故 D 项错误。30 【答案】D 31 【答案】C 【解
35、析】明朝众多的皇帝不上朝,势必会削弱君权,故 A 项错误;皇帝不理朝政,王朝局面仍然基本稳定,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关键在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故 C 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无关,故 D 项错误。/3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阁臣拟旨” “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说明内阁在参政议政方面权力扩大,故 A 项正确;内阁权力虽有扩大,但是他不是中央一级机构,不掌握实际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内阁向宰相制发展,故 C 项错误;宰相的议政权扩大,但并没有完全掌
36、握议政大权,最终仍由皇帝决策,故 D 项错误。33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第 9 页/共 9 页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 、 “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34 【答案】A 【解析】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二则材料反
37、映出君父在家庭、国家政治生活中特殊地位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故 A 项正确;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的实质,故 C 项错误;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关系,故 D 项错误。35.嫡长子继承制36.三公九卿37.门下省38.军机处39(1)区别:三代时期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秦国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成为职业官吏) 。 (4 分)进步性: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特权;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增强国家的管理能力;(6 分)(2 )区别:明代科举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专用文体为八股文。 (4 分)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6 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