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城乡统筹进程中关键性问题的探析摘要:文章剖析了黑龙江省城乡统筹进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关键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民人力资本 一、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1 世纪头 20 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高度,做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从历史上看,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
2、品粮基地,对于我国形成独立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形成稳定的全国社会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步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变得缓慢起来。因此,在国内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制约黑龙江省城乡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黑龙江省城乡统筹进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所谓关键问题,是指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影响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素有很多。既有农业生产方面的因素,也有农民生活方面的因素;既有农村方面的问题,也有农民方面的问题。黑龙江省及周边省份经济发展指数,如表 1 所示。
3、 通过对黑龙江省城乡统筹的分析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富裕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影响黑龙江省城乡统筹的关键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正在下降。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良好的耕地资源。但由于自然灾害和农业污染的严重影响,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正在下降。据黑龙江省土肥所的数据,全省中低产田面积达 610 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54%。此外,黑土流失和严重退化、土地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粮食产量达 20 亿公斤-40 亿公斤。 2、农田水利设施不
4、完善。黑龙江省农业水利设施历史欠账多每年地表水截流能力不足 15%,水库调蓄能力仅 5%。这说明黑龙江省控制地表水资源的能力在全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只有 3200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20%,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用水保障能力不足,地表水控制能力只有 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村公路总量低。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幅员辽阔,粮食主产县分布面广、连接线长,但农村公路总量不足,路网面积密度与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北部、西北部地区公路网更为稀疏。全省乡级以上公路中,高级、次高级公路仅占 1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3.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尚处在以通
5、为主、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技术等级低、服务水平差等问题尤为突出。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1、农村义务教育是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最脆弱的环节。经费投入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黑龙江县级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各县之间财力相差很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后果是,辍学现象在农村仍然较为严重。从黑龙江省的统计来看,辍学的年龄集中在 14 岁年龄段,即初中最后一年是辍学的高发期,而且重点是在乡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在初中最后一年是辍学的高发期。黑龙江省 6 岁-14 岁学生初中辍学情况,如表 2 所示。 2、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当前黑龙江省农村最迫切需
6、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治病的各个环节尚不健全。目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农民得大病治疗的相关费用高。由于新农合缺乏医疗人才,卫生院只能做简单的手术。由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农民享受的补偿率低,农民不愿意参保。 3、统筹城乡发展所必备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保障的项目还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作为保障制度核心的社会保险的建设刚刚起步,效果还不明显。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 2004-2007 年黑龙江省向外省转移了约 120 万人,向国外转移了 6.5万多人,向畜牧业和第二、三产业转移了 19
7、8 万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下降,高素质劳动力比重偏低,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只有不到 10%受过各种专业培训,其余大多数人不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二是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劳动力仅仅是形式上的转移,实际只是外出帮工,离乡不离土,转移后仍然从事农牧业生产;三是从转移的区域看,仍然以省内转移为主,转移农民所需要的培训农民工作力度还不够。 三、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关键制约因素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素分析 城乡分治的“双轨”制,导致了城乡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国情国力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非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
8、制度,在农村实行了有别于城市的农民自给自足型的供给制度,那就是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转移农村积累,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对城乡的投入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二)农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原因分析 从农村义务教育看,根据“地方负责,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要求,不足部分主要都落在县级财政的肩上,县级政府在财力弱化和事权增强的两难境地下,难免不能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医院过度市场化。存在“无病小治、小病大治”和自费药比例过高等违规行为,让农民们难以接受。新农合缺乏医疗人才,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弱。从农村社会保障体
9、系看,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于黑龙江省生产力尤其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成因分析 经研究发现,偏低的整体素质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层次。黑龙江省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最多,占农民总数的 61.14%,而有高中(含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还不到农民总人数的 10%,可见黑龙江省农民总体文化水平偏低,这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缺乏有效的需求信息、组织指导和服务,有限的劳动需求信息和就业培训不能满足择业需求,规范的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真正通过中介组织找到工作的人数微乎
10、其微。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解决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关键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黑龙江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设施的供给 一是深化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构建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二是重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运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财力,各地应结合自身的土特产基地、旅游资源项目开发等活动,在“招商引资”中,运用适当方式吸引民间资金介入相关基础设施融资。三是采取公私合作供给模式,即实行 PPP
11、融资方式(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的方式) 。黑龙江省今后在继续加快建设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重要水资源工程和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同时,要积极调整政府农业投资方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黑龙江省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建设力度,推动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社会事业摆在与城市社会事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应当明确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扎实做好农村社会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最后,要抓住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对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事业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论从农村社会事业对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来看,还是黑龙江
12、省农村社会事业现状看,增加资金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加大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就业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 一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将农村就业与城市就业一并纲入经济发展计划及长期规划,系统分析,统筹兼顾,做出全面安排。二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和增收潜力。要努力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按照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物质产业,旅游农业,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三是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工作时间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张秀隆.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J.科学社会主义,2004(3). 2、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统筹城乡发展N.光明日报,2004-12-22. 3、安徽省铜陵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研究报告R.2009-04-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1972. 5、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建筑文摘,2005(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