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资本论商品伦理思想初探论文关键词:经济伦理 商品 商品拜物教 论文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对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商品这一切入点着手,从资本论商品的伦理意蕴、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挖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原则和内在逻辑。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这样写道:“现代经济学不自然的无伦理特征与现代经济学是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表面上看经济学的研究仅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更深的层面上,经济学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关,包括对更基本目标的
2、评价和增进” 。而在“经济学经常使用的一些标准方法中尤其是经济学的工程学方法,也是可以用伦理学研究的” 。由此可见,经济学与伦理学是不可分割的,而谈到马克思的经济学时,阿马蒂亚森这样评价:“一些经济学家更重视伦理学问题;而另一些更重视工程学问题,卡尔马克思更重视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 ”阿马蒂亚森所言的马克思经济学的这种倾向最突出的体现是他的巨著资本论 。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在其著作读资本论中这样写到:“把资本论归结为伦理学的构想是一种儿戏。这一论断看似有道理,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是没有一套完整的伦理学范畴。但这并不代表资本论没有伦理思想,可以说资本论通篇都充满着这些思想,尤其是经济伦理思想
3、。从第一卷“道德和自然、年龄和性别、昼和夜的界限,统统被摧毁了” “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在英国经历了三代人,却吞没了九代纺织工人”等等,以及第二卷“资本家的道德和合理市场的等等的实质”等,到第三卷的“这种草营人命的情况,绝大部分是由煤矿主的无耻贪婪造成” 。 阿尔都塞的错误之处在于只看到了资本论的文字表面,没能看到其深刻背后是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是隐性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包含历史的向度又佐以事实。在资本论中,这种统一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总的成书框架上,二是体现在具体的经济理论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正文一开始就这样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
4、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选用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突破口,直接而明确。马克思以此为起点透视资本主义的同时,其经济伦理思想也由此展开。这一起点深含经济社会学的逻辑必然,但也包含建构和谐经济伦理关系的匠心。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的这种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虽然它是一个外界对象,但却包含着人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因为“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不同物的量只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能同名称,因而是可通约的。 但这种通约性一旦超过了同种品的范围“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区别
5、,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了” 。 “使用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不可通约性,彰显了马克思对伦理主体的关怀。经济活动和人类活动得以生产和再生产决不是仅仅物(使用价值)就可以实现,需要的是一个“价值灵魂” ,即人和人的劳动。 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而我们继续剥离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那么,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物质消失了,其具体形式也消失了,这时商品只剩下“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的这些物,马克思指出,它们是共有的,是
6、这个社会具体的结晶,即价值商品价值。 商品的价值有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它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有可通约性,是以商品为基础构成商品经济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研究找到了内在的根本性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和影响了整个资本论的行文思路和基调,也是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的前提之一。 马克思指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而这种耗费的量是如何决定的呢?马克思把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当作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由此而得出社会必要劳动
7、时间这一概念,认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的价值量。社会劳动时间也就是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社会形式的概念。而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却只能体现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也才能看到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来源之一,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 “那么,商品的价值则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
8、的耗费。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形成了作为使用价值的要素,而同质的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实体。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对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时,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样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么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多少劳动,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商品好像是一个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但对它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个很古怪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怪诞。在马克思看来“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这
9、种狂想就是马克思所言的商品拜物教。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拜物教” 。马克思有时也称它为“象形文字” 。 商品拜物教是同商品的生产分不开的,那么它来源于何处呢?马克思认为:“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也不是来源价值规定的内容。”因为“第一,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肌能,而一种这样的肌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际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的耗损,这是一个生理学真理。第二,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基础的东西,即这种消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那么,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的同
10、劳动的质区别开来” 。那商品拜物教来源于什么呢?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内容,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可见,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拜物教把现实世界在人脑中倒立过来,那么如何破除它呢?马克思认为:“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即消失了。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
11、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这种神秘纱幕就可揭开了。 破除商品拜物教后,马克思给了我们一个设想,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作一个社会劳动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那里,劳动时间就有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
12、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马克思开出了药方,但也给出了这个药方治病的条件,那就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产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结构到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和如何破除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马克思给了我们一个以商品为起点来建构经济伦理关系的解题方式。 商品交换虽然是简单的社会现象,但同时又是最普遍、最为丰富、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萌生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而且蕴含了作为调节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伦理原则。 资本论以商品为起点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以商品交换为切人点来研究资本运行过程,逐步深人地解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和一般社会伦
13、理。由此来构建他的经济伦理原则。 在资本论总的逻辑上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生息资本一章中这样写到:“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就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 ”马克思在论述一个社会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时候,把它的基础放在了与生产方式的适应上,更为深刻的是马克思不仅如此,还对生产方式进行伦理考察,在对资本主义方式的考查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和非正义性。而这些结论的得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从劳动构成价值的这一理论前提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生产
14、方式的不合理性,因为在这种社会中是以“资本的耗损”为标准,而没有看到“劳动的耗损” ,从而使得“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基于此,马克思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生产方式,也从而否定了以此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它的道德性,也从而有了马克思对重构社会经济伦理的诉求。 在资本论的具体经济理论中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从事经济学研究之初,在动机上胸藏伦理关怀,在理论上主张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统一,在实践上坚持结束这种异化和对立。在马克思看来,价值罗盘不应而且不能脱离经济实际,经济逻辑也无法回避、绕开甚至摆脱伦理;经济人始终是道德可规范并且应受道德规范的人,道德人也始终是现实地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而不能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的人;经济与道德、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对立不过是社会的错位和历史的假象,不过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或外化的表现。这些虽是早期思想,但却滋养了马克思一生的治学,并在资本论创作中通过“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而获得更为成熟的理论生命,在深层的学理层面实现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学规律与伦理学规律的内在统一。对此,我们既应看到资本论经济学批判中的经济伦理批判,也应看到经济学与伦理学在资本论中的兼容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