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断学,广元市中医医院 仲高明,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由中医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疾病的外部表现可以反映出疾病的内在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症状)和医生观察到的病
2、人的一些外在表现(体征)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 “四诊”获得的信息就是“症”症状与体征。,二、辨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辨证”,是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中“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三、诊病:“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诊病”,则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病名”做出诊断的思维过程。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病、证、症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疾病、证候与症状三者的关系是:有病始有症,有症方可辨证,有证乃知病。
3、一病或有数证,一证每有多症。 症是外部表现;证是内在本质的时相(阶段)概括;病是证的转化沿着一定规律进行的总体轨迹。 辨病(包括西医的宏观与微观手段)有利于认识疾病的个性,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把握疾病的重点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制定总的治疗原则,也有利于治疗没有症状的疾病。 证比症深刻,比病具体。证是一个倾向于重点揭示某一阶段特定人体病理生理机能状态的综合性诊断概念。故曰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定而证无定。不同的病却可有相同的证。如“归脾汤证”可见于多个内科疾病中;“瘀血阻络证”可见于多种外伤疾病中。 总之,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诊时必须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别证候,在识
4、病的同时辨证,辨证是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核心,是灵魂。,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观察掌握疾病的外在病理现象,从而分析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疾病的病理本质。 二、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三、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
5、审察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 二、四诊并重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三、病证合参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第一章 望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地观察,以期对病性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一、望神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
6、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 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具体有: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1、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表现】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2、少神 【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主病及分析】 提示正气不足
7、,精神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3.失神(无神):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可见于久病、重病患者。,假神: 【表现】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是临终前的预兆。 【主病及分析】主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古人将其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之象。,神乱(神志异常):即精神错乱,包括癫、狂、痫,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鉴别,望 色,(一)色与泽 【概念】“色”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泽”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意义】 皮肤颜色:面部颜色属血、属阴。反映了血液盛衰
8、和运行情况。在病理状态下,则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皮肤光泽:面部光泽属气、属阳 。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面部分脏腑部位: 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的名称分为: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 左颊肝 ;右颊肺;额心; 颏肾;鼻脾,常色与病色,1.常色 【概念】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现】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意义】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
9、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1)主色【概念】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2)客色【概念】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表现】春应稍青,夏应稍红,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四季皆黄。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绪变化、剧烈运动、饮酒、水土影响等而发生变化,但只要明润含蓄,均非病色。,2、病色: 【概念】疾病时的面部色泽。【表现】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病色。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意义】脏腑精气受损,胃气不能上荣。 【分类】病色又有恶善之分。,(1)善色: 【概念】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
10、 【意义】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属新病、轻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2)恶色: 【概念】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意义】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属久病、重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故称恶色。,常色与轻病、重病面色鉴别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 五脏生成,五色主病,青色主病: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赤色主病:热证、戴阳证,黄色主病:脾虚、湿证。,白色主病: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血瘀,望色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浮:是色显于皮肤之间,主病在表; 沉:是色隐于皮肤之内,主病在里。 清:是清明,
11、其色舒,主病在阳; 浊:是浊暗,其色惨,主病在阴。 微:是色浅淡,主正气虚; 甚:是色深浓,主邪气盛。 散:者疏离,其色开,主病近将解; 搏:者壅滞,其色闭,主病久渐聚。 泽:是气色润泽,主生; 夭:是气色枯槁,主死。 总之,十法可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望色的注意事项,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3、各种望法,相参运用。 4、排除干扰,辨别真假: 光线(自然光)、昼夜(昼浮,夜沉)、情绪(喜-赤、怒-青、忧-沉、思-黄、悲-泽减、恐-面白)、饮食(酒后-面红目赤、饱食-面色荣润光泽、过饥-面色泽减),望 形望形: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
12、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内容】 1.形体强弱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衰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表现及意义】体强:即体质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同时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体弱:即体质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同时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2.形体胖瘦 正常人体形适中,各部组织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者,多属形气有余,是精气充足、身
13、体健康的表现。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者,多属形盛气虚,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的表现,易患痰饮、中风等病,即肥人多湿。 体瘦食多,属中焦有火。 体瘦食少,属中气虚弱。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即瘦人多火。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望 态,【概念】望姿态 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病人的动静姿态,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
14、。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热,或因于虚,多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入营血,亦可见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 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 若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 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是痹证。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 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中风入脏;若神志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或中风后遗症。 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卒倒而口开,手
15、撒尿遗,是中风脱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中风闭证。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第二节 局部望诊,一、望头面二、望五官三、望躯体四、望四肢五、望二阴六、望皮肤,面肿: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腮肿:阳明热毒上攻,目光无神,病属难治。,目胞色暗,属肾虚,目窠肿,脾热,目窠内陷,五脏六腑精气已衰,双眼突出,属瘿证,眼 丹:属热毒内蕴,单睑下垂,脾气虚衰,鼻端色赤,属肺、脾蕴热,鼻端色青,阴寒腹痛,鼻端晦暗枯槁,为胃气已衰,属病重,鼻翼煽动,为肺热或哮喘病,唇色淡红:为虚、为寒,属血虚或气血两虚,也见于体质稍弱而无病之人。,唇色深红:为实为热。深红而干,是热盛伤津。赤肿而干者,为热极。,唇
16、色青黑: 唇淡红而黑的是寒甚, 唇口青黑则是冷极。 口唇色青,为气滞血瘀,所以青黑也主痛。 青而深紫,是内有郁热。 环口黑色是肾绝, 口唇干焦紫黑更是恶候,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口糜者是口内糜腐,色白形如苔藓,拭去白膜则色红刺痛。由阳旺阴虚或脾经湿热内郁,以致热邪熏蒸而成。,“唇风”,属阳明胃火上攻,“茧唇”,亦属胃中积热,痰随火行,留注于唇。,乳蛾,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头项强直者,邪气实,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胸廓扁平:即“扁平胸”。属形瘦阴虚体质,多见于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病人。亦可见于体弱者。,“桶状胸”。多为久病咳喘,耗伤肺肾,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成胸廓变形。,
17、腹部膨隆 单腹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病,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所致。,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腹壁青筋暴露:病人腹大坚满,青筋怒张,属肝郁血瘀。见于臌胀病的重证。,肌肉萎缩 因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所致,“鹤膝风”,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足内翻” 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发育不良。,外阴肿胀,为肝经湿热下注,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名“丹毒”。,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因脾胃为寒湿所困。,皮肤脱若蛇皮,或遍身如癣者,或皮肤溃烂而无脓者,属疠风。,皮 疹,缠腰火丹,为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皮肤而发,湿疹:湿疹又称浸淫疮因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致使肌肤失养而受损。,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由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而成。,谢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