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信仰的散化和整合内容摘要:民间信仰通过世俗化、生活化的内容以及简单的运行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中的民间信仰通过散化和整合作用,不断调整着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约束失范倾向,促进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关键词:民间信仰;普化性;散化;整合从文化产生之日起,民间信仰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长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民间信仰一直扮演着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民间信仰中存在着宗教的因素,但却不同于制度化的宗教,杨庆堃将民间信仰归入普化宗教的范畴。所谓普化宗教,是指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体系化教义。因而民
2、间信仰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制度化宗教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民间信仰大多缺乏制度化体系,加之地域文化对其闭合性的影响,使得民间信仰的研究难度比较大,但这却并不会阻碍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的产生。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民间信仰进行探讨,使得当今的民间信仰研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况,大有成为“显学”的倾向。本文将从民间信仰的一些现实状况入手,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对民间信仰的散化以及其在整合方面的作用做一些探讨。一、 民间信仰的普化性所谓民间信仰的普化性,从人们生活的实际状况来看,其内涵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民间信仰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其二是民间信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
3、在。1、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根源来自历史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多是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连接,而拥有这种关系的人群成为了此种信仰的基本组成单位。在传统社会中,为了维护庞大的氏族、家族秩序,传承家族文化,因而要求将族内的信仰延续。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的生活组织从氏族到宗族,再到今天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成员数目在变少,紧密度在降低,但是这些联系依然存在,而信仰则作为了一种强大的联系工具得以继续存在。这两者之间也就成为了具有相互需要的对象,关系的维系需要信仰的作用,而信仰的传承则依赖于关系的维系。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的区域文化的闭合性,因而各个地方的信仰对象并不相同。从历史人物、土
4、地神,到动物、植物,但这其中最典型并且最普遍的当属对祖先的崇拜。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动力来自现实社会。中国社会中的民间信仰由来已久,而相对的具有完整教义体系的制度化宗教则是近代才逐渐兴起。除佛教的主动引入以外,其余宗教大多是以传教士被动传教的方式引入中国社会,因而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具有不同的生长以及存在土壤。制度化宗教所要求的经典、教义需要一定的知识需求。但在中国社会中,对于民间信仰传承的积极推崇者多是格守传统的中老年人,信仰的主体地域也多在乡村,因而信仰个体的知识局限性使得民间信仰必然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除此之外,民间信仰缺乏完整的体系以及规范的教义,人们多通过口头相传以及仪式的示范来
5、传递信仰。因而,人们为了便于将复杂的信仰仪式、信仰禁忌加以传承,必然会将信仰演化的更加简单化、生活化,以便于记忆。这也就使得民间信仰走向了世俗化的倾向。2、 民间信仰的普遍性民间信仰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不仅仅体现在各种地域范围内都有民间信仰的存在,还体现在人们已将民间信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中国社会有着庞大的人群和地域,但却没有一个具备普遍适应性的本土宗教信仰。人群的异质性,地域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也就使得不同的人群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信仰,进而适应周围的环境。由于能够更为精确的切合自身的需求,也更能为自己所具备的文化系统所接受,因而民间信仰
6、也就更能满足个人对于的宗教信仰的要求,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也就越大。此外,人们会将自我的信仰与生活行为相结合,信仰体系的相似会给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带来更多的好处,这在乡村以及小城镇人际圈中尤其重要。人们将信仰观念与互动行为相互结合,在巩固民间信仰在当地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在利用信仰对生活的渗透维护着自己的文化范围。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人们也就乐于将信仰与自身的行动相结合,以求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其中,南方人对于“6”和“8”的追求最为典型。在人们的行为实践以外,还有一种因素也会对民间信仰的大范围存在产生影响,这就是文化传承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国,有很大一
7、部分文化精髓是通过神话、民间信仰传递至今。因而,主动的传播民间信仰,维护完整的信仰礼仪,信仰禁忌成为了一种在政策、观念上要求的行为。这也就进一步推动了民间信仰扩大自身在人群和地域上的存在范围。二、 民间信仰的散化作用民间信仰在推动文化传承以及秩序维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存在着对社会的散化作用。所谓散化,即与向心相对。将趋向中心的事物或者现象推向外围、边缘的地位,或是阻碍其向中心凝聚的趋势。这里主要是讨论民间信仰在人际生活中的散化作用。1、 人际交往中的散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多是以各种具体的生活指标来界定自身的归属群体,从而确定相应的交际范围以及交际行为。但是每个人在其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类
8、别中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角色的特殊要求和行为范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特殊的限制。这样也就使得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边界在某种情况下由模糊变得清晰。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指标,在划分归属群体上具有强大的力量。不同的信仰类别通过仪式、禁忌等规范,将人群归入不同的文化圈之中,人们在这个文化圈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由于处在普化宗教类别中的民间信仰缺乏强大的信仰体系支撑,因而在组织活动上还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群体人数的数量并不会太大,并且信仰所影响的范围也不会延伸太远,因而在地域上呈现出多中心的类似圆圈状分布。其分散的影响范围对人际交往形成了相似状况的影响。在相对闭合的文化圈之中,人际交往的网络也就相对固定
9、。这也就使得不同信仰中,社会文化的隔离对人际间的融合和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2、 人群观念的散化不同的民间信仰有着不同的历史起源,并且嵌入到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加之信仰的感情因素也大不相同,这就使得人们对不同的信仰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首先,由于信仰对象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态度,使得不同信仰群体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禁忌上的矛盾。从而演变成不同文化体系间的隐性冲突。当这些差异演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时,催化因素的产生可能会造成冲突的加剧,进而引发不和谐的现象。这就使得某些不同信仰的群体无法在同一地域共同生活。而不同民间信仰的人群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体系,会选择在自身信仰观念所影响的地域
10、范围内集聚,而与其他信仰群体相分离。这也就使得社会生活中,信仰观念的分散造成了行为上的主动隔离或回避。其次,观念上的差异也会成为社会环境凝聚趋势的一种抗阻。不同民间信仰群体在借鉴他者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会产生群体外的排斥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看成是民间信仰为了维护自身生存的本能防卫反应,也可以说是此种世俗化宗教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最为典型的当属各地所谓的“秘密”信仰组织。这些组织大多有着严格的信仰者选择体系,对于仪式的主持者有着苛刻的要求,甚至某些“教规”有着违反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的倾向。由于与社会碰撞而退居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使得这些民间信仰将自己的影响控制在小众群体的范围之内,违背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11、的社会趋势。民间信仰的差异造成了人群在观念上的矛盾,进而形成社会行为上的冲突。在中国民间信仰多样化的背景下,过于分散的信仰模式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刺激下,会产生自己独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特殊性对社会而言并不可能全部满足,这就会给社会制度、社会管理造成困难。不同的信仰观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会对社会凝聚力造成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民间信仰的散化也维护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促使隐性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相关机制。三、 民间信仰的整合作用从古至今,民间信仰在道德上的规诫作用一直为人们所倡导。在教育并未普及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隐性但强大的教化作用,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12、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深入的社会渗透,使得民间信仰的持续存在有其必然性。对于社会行为的非制度化规范,成为了民间信仰维持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1、 民间信仰对人际的整合由于历史的影响,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这种状况不仅仅出现在社交场合,甚至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对方以及自身的身份地位来确定社会行为的方向,社会行为的方式,这是人们在交往行为前的判断标准。但在民间信仰的作用下,这种线性的人际方向被重新切割。这里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地位等级的重新调整,另一种是平等的人际交往环境。首先是地位等级的重新调整。在民间信仰团体中,所谓的德高望重者并不一定是实际生活中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较高,
13、并且有一定权势的人。世俗社会的地位等级并不能带入信仰组织之中。信仰组织根据自身已有的规则对信仰群体进行管理,而信众的等级地位也根据相关规则来进行重新排序,以此确定每个人在组织中的身份,明确自身的作用和行为,并且不得越界,不得违背明文或者默认的规则。其次是人际交往环境的平等性。这里的平等是相对的说法,是指在大多数民间信仰中要求信众平等相处,和谐共存。在信仰组织的环境之中,每个信众都具有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世俗的等级界限也不复存在,人际间的相互交往也就是跨越了等级低位的沟通。这只是一种客观的理想化状态,在实际的民间信仰活动中,世俗的地位等级依然存在着影响。2、 民间信仰对社会环境的整合社会环境不同
14、于自然环境,它具有更为复杂的构成体系,所涵盖的范围也更为广泛。民间信仰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也具备了广泛的特征,这不仅仅体现在地域的范畴,也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之中。在不同环境下,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载体传递着文化,同时也传递着非制度化的规范。通过文化和规范的作用,将原本分散的个体重新归入庞大的社会整体之中,以达到更大范围内的整合。为已经预设好的社会环境体系增加更多的行为约束力,让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归向自主化规范的良性渠道。因而,从这方面来说,民间信仰对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四、 结论民间信仰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还会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虽然其理论体系、组织模式普遍缺乏完整性
15、和条理性,但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民间信仰与社会环境的结合模式必将逐步走向成熟。民间信仰通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散化和整合作用,不断调整着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约束失范倾向,促进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同时,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载体,多样性的民间信仰也会将各种优良的社会传统继续延续下去。注释: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p346参考文献:1姜杰,丁金光.东南亚国家转型期的民族和宗教冲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1 年 1 期2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3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j.东南学术,2007 年第 2期4曹珊珊.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以山东郸城信义大庙为中心的调查研究j.山东大学5刘朝晖.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 5 月6罗伟红.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j.社会科学,1994 年第 8 期7刘健.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论j.人文论坛,2009 年 28 期8朱利娜.中国民间宗教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7 年 11 月9李向平.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 11 月10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4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