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75.93KB ,
资源ID:2104286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1042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docx

1、认知心理自考笔记1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认知心理概述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1、认知心理的范围 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行活动。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2、认知心理的意义 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二、认

2、知心理的实质 1、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 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认知的能动性 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行反映,是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 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 观现实进行反应。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

3、人的心理 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只有结合人的行为 ,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认知包含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五、个体认知发展 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既有 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 2、认知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期(一岁到三岁) 幼儿期或学前期(三岁到六七岁) 童年期或学前

4、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岁到十七八岁)让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感觉运动阶段(出生 2 岁) 前运算阶段(2 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7 岁以上 ) 3、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确定学制,安排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二、脑的结构 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的复杂连接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的高级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 43 对神经构成的,它包括

5、着大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具有传导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2三、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在同一时间内,大脑只有某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处在积极活动状态;而另一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却处在安静状态。前者称为兴奋,后者称为抑制,它们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这两个神经过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兴奋和抑制失调,就会导致一些疾病发生 兴奋和抑制处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中。它们可以从一点向四周扩散,也能集中到一定区域,由于兴奋集中的加强,又会使周围区域的抑制得到加强。这称之为负诱导。相反,由于抑制集中的加强,也会引起周围区的兴奋加深,这称之为正诱导。 兴奋和抑制是

6、大脑活动的基本过程,它们是按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规律进行的。四、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也是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 1、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动物和人的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活动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前三个环节是接受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机构,也称它们为分析器。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生下来就有的、不经学习而会的动作叫 无条件反射 , 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称之为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它形成的机制是条

7、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的两个兴奋灶的联系,根据两个兴奋灶产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的特点,强兴奋灶对弱兴奋灶有吸引作用而形成两者的接通。从这两个兴奋灶的接通来看是生理现象。但同时无关刺激变成了非条件刺激的信号,从揭露刺激物的意义和作用来看是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把用具体事物 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人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下,不仅能感知,而且能进行抽象思维,从而使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化。人能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既可以推知过去,也能预测未来,使自然界为人类

8、造福。 3、经典性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 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研究 斯金纳 4、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刺激型和反应型之别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在先,应答行为在后,强化物是与刺激物相结合,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结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型。操作反应发生在刺激之前,强化物是与反应相结合,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强操作的强度。 被动反应和积极活动状态之别 操作条件反射是使有机体处在积极活动状态,它作出某种反应是为了得到某种刺激,所以它把作出反应当成是取得某种刺激的工具。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把狗牵到实验台上,被动地接受强化。 五、合理地使

9、用大脑 脑神经细胞具有高度灵敏性,也有脆弱性。 经常用脑可以增强脑的灵敏度,大脑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状态下,注意力就不能集中,思维活动变得迟钝,记忆力明显地降低。适当地休息,课间 10 分钟的休息。 睡眠就是一种保护性抑制。通过睡眠使脑神经细胞消除疲劳,功能得到恢复,从而增强了工作和学习效率。必须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脑的运转和健康身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也是分不开的。有健康的身体,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也是提高脑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第三节 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 一、哲学思辨阶段 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问题,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灵魂来自理念世界,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归理认知心理自考笔记3

10、念世界。提出“灵魂回忆说” ,主张“认知就是回忆” 。 亚里斯多德认为灵魂是生活的动力,是身体的形式;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灵魂能推动身体的发展。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不仅重视感性认识,也重视理性认识,他成为古代研究认知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 笛卡尔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贬低感性认识,认为认识是靠“理性的直观”去发现“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推演出全部知识。 经验论的霍布斯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他说“一切观念最初都来自事物本身的作用,观念就是事物的观念” ,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物体的运动对感官施以压力,这种压力使神经也动

11、起来,最后传到大脑,在那里产生一种反压,形成对外物的“显现” ,于是就产生感觉。每一回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下残余运动,这便是想象。 对记忆、联想、梦、想象等许多认知现象进行很细致的观察。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 英语联想主义詹姆士穆勒把人的复杂心理看成是由感觉这种简单元素构成的。人的感觉除了视、听、嗅、味、触五官之外,还有肌肉感觉、消化感觉、痒、触痒感觉。人的复杂心理是通过联想力量把感觉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的。二、从思辨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 1879 年,冯德在德国的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德主张心理学的任务是在实验条件下。对心理内容做元

12、素分析。在他的实验室中,通过实验观察、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联想等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 艾宾浩斯是最早把实验法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从中得到了关于记忆数量的结果,从此打破了以为实验法只能用于简单心理过程研究的成见。 德国的 GE缪勒把客观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对费希纳所用的心理物理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成为后来认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三、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把人看成是接受信息并加工信息的信息传送装置,试图借用信息论中“编码”这个概念去说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他们认为通过信息编码,能增加传送信息的能力。 把计算机作为实验工具,对认知过程的设想进行模拟。计算机能快捷、确切,

13、而又不受干扰。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推动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注 意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事物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心理活动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它永远是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是从众多事物中选择人要反映的对象。 集中指人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选择的对象有鲜明的清晰的反映。 心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必然对该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映;为了更完善地了解客观事物的变化,清楚而完善地反映某些客观事物,就必定指向该事物。二、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 有机体的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身体各部分器

14、官也要发生调整性变化,以便适应环境。 注意是意识的指向和集中,总伴随有外部表现, 外部表现和它的内心状态并不总是相对应的 掌握外部表现的特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实际意义,了解学生上课时注意集中的情况,判断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三、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把意识集中反映一切事物中的某些事物,而对其余的事物不加意识或意识得比较模糊。 1、过滤器理论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4布罗德本特 认为头脑在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方面是有限的,因而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设有过滤器装置,致使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首进入神经系统时,产生着对信息的过滤或阻断作用。 2、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

15、曼认为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或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 3、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构成一个加工模型的“主动整合器” ,由感觉活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都要受到这个模型检验。还存在被动的自主装置。 四、注意的生理基础 1、定向反射与注意 定向反射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该种刺激物,以便有效地应付变化着的环境的反应过程。 定向反射在动物和人的生活中具有巨大意义。使有机体趋向活动目标,也可以逃离不利于机体的生存情境。 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它构成了注意的初级生理基础。具

16、有选择性的主动探究行为,则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训练的结果。它则是在无条件定向反射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条件定向反射。 2、大脑皮层活动与注意 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巴甫洛夫曾经用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及其相互诱导来说明注意问题。 人在注意客观事物时,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内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注意对象进行分析综合的主要区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完善的反映。 按照高级神经活动诱导规律,当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大脑皮层的其他区域都或多或少地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优势兴奋中心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人的主观要求,不断地由大脑皮层的一

17、个区域转向另一个区域。 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是脑活动的主要策划者,起控制和协调脑的其余部分的活动。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1、什么是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事物的新异性 (2)人的自身状态 知识经验 需要 兴趣 期待 身心的健康状态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加以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随意注意依从于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随意注意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智力活动与操作行动结合的依从性

18、 与干扰做斗争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的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是由随意注意转化而来。 三种注意的比较 目的性 意志努力程度 无意注意 无目的 自然而然 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 需意志努力 随意后注意 保有所提目的 不需意志努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交替。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5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1、什么是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一个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短暂时间内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范围 2、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 知觉对象的特点

19、采用的方法 活动任务 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1、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依据任务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程度叫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起伏现象 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 注意这种周期化变化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称它为注意起伏现象,也叫注意动摇。 注意这种周期性地加强或减弱,叫做注意的起伏。 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明确活动的任务 活动的多样化 主体的身心状态 三、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客体的高度专注,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一切事物。四、注意的分配 1、什么是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活动上,

20、这叫注意的分配。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活动的熟练程度 建立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 注意的分配与活动的性质 五、注意的转移 1、什么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主体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 注意的转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意实现的。 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吸引,使正在进行的活动遭到破坏。 训练自己在不顺利的条件下,能够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锻炼自己有忍耐性的注意,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是与分心做斗争的重要条件。2、注意转移的条件 注意转移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的因素:先前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的品质表现在不同

21、人身上是有差异的。个别差异与神经机能状态有关,神经衰弱的人注意就不易集中。不同的职业对注意品质有特殊要求。 第三章 感 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在主体中产生的,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因此说,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模写。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的分析器活动 分析器的组成部分:外周部分 传入神经 皮层下和皮层的中枢。 分析器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反射性变化的器官。 通过反射调整分析器的活动,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刺激物。 分析器分为外部分析器和内部分析器。 外部分析器的各种感受器位

22、于身体的表面(外感受器) ,接受各种外来的刺激。 内部分析器在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中分布着的各种末梢感受器(内感受器) ,接受有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 三、感觉特殊能说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6某种感觉器官所具有的专门感觉,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刺激来引起。同一刺激物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便引起不同的感觉。 各种感觉神经都具有相互区别的各自特殊能量。即感觉的性质不依赖刺激物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神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能量。 有的刺激物对某种感觉器官是适宜的,而另外一些刺激物则是不适宜的。 缪勒承认感官的专门化,但不了解感觉器官分化的原因。感觉专门化更接近现实,感觉器官的专门,使人能获得更精细、更清晰的客观世界

23、的形象。 四、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机体以外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属。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的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属。第二节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每一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种类型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

24、量上成反比关系。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是辨别出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三、布格尔韦伯费希纳定律 1、布格尔韦伯定律 当我们把各种客体加以比较,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时,我们所知觉的并不是各客体之间的差异,而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I/I=K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刺激过强或过弱,比值都会发生改变。 2、费希纳定律 感觉与其刺激之对数成正比例。S=KlogI(S 指感觉量,K 指常数,I 指刺激量) 只适用中等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第三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25、物 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围的电磁波。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系统、感受系统、传导系统和中枢系统。 1、眼球 视感受器眼睛,分为外层、中层、内层。 外层:角膜。中层: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包括视网膜与视神经内段。 眼的折光系统: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及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再加上角膜,共同组成眼睛的折光系统。 2、网膜的结构及其作用 视网膜是由若干层神经细胞组成。是眼球对光的敏感层, 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其中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是感光细胞。 锥状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

26、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棒状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3、视觉产生的机制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7视觉是经由感受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而产生的。 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受到光刺激时,把光能转化为生物电能,并引起神经冲动。 当视神经兴奋到达大脑皮层枕叶视区之后,枕叶视区的脑电图便发生豪华,即慢的 a 振动被抑制,产生带有光的继续频率的振动。视网膜的光点就是脑皮层的感受野。 三、视觉的两重作用与适应 1、视觉的两重作用 网膜上有锥状和棒状两种感觉细胞。锥状细胞分布在网膜的中央,特别是中央窝部分,而棒状细胞则多分布在网膜的比较边缘部分。 锥状细胞对光的强度有较高

27、的感受性,是白昼、强光的明视觉器官。棒状细胞是对弱光有高度的感受性,是黄昏、微光的感觉器官。 2、视觉适应 当照明条件改变时,视觉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适应光强度的改变,以便产生清查的视觉,这就叫视觉适应。适应可以表现为感受性提高(刺激物由强向弱过渡,对暗适应) ;也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刺激物由弱向强过渡,如对光适应) 。 暗适应现象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 出现视分析器对弱光感受性的不断提高的结果. 光适应现象是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出现视分析器对强光感受性的迅速降低。四、颜色视觉 1、颜色的分类及其三种特性 视觉实际上就是色觉。颜色感觉分成无彩色和彩色。 无彩色是指白色、灰色和黑色。彩色是

28、指除白、灰、黑以外的各种颜色。 颜色的明度是指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光线反射率。 色调是由一定波长的光线的优势反射所决定。光谱上的不同波长在视觉上表现为颜色的各种色调。 饱和度是指一个颜色的纯洁性。 2、颜色混合、色盲和色觉理论 (1)颜色混合 不同波长的光波混合起来的光 补色律:凡两色相混合而产生的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 中间色律:在混合两种非补色时,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两者之间的中间的颜色。 代替律:相混合的颜色,都可以由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来代替。 (2)色盲 色盲是色觉的破坏现角,有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患者把一切颜色都看成是灰色的。局部色盲患者表现为对某些主要色调的

29、感受性显著降低。有红绿色盲和紫色盲。 (3)色觉理论 三色学说:杨格和黑尔姆霍兹从颜色混合规律中推出,由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一切其他颜色。 三色学说比较能够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但不能完满地解释红绿色盲. 四色论: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即: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各种颜色都以这三种视素的同化和异化的两种对立过程而产生。 (4)彩色对心理的影响 彩色的特性可以表达不同情感。彩色也有令人产生错觉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人的生活产生变化,给人带来乐趣。 五、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 1、视觉后象 视觉后象指

30、当刺激停止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还有感觉印象存在的现象。 视觉后象有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 正后象指在色调和明度上与原来的感觉相似。 负后象是从白色中减去先前作用的光线。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8负后象和原来的感觉在明度上是相反的,在色调上是互补的。 2、闪光融合 指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 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每秒闪烁超过 10 次 六、对比和其他分析器相互作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1、对比 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无彩色双比是灰色正方形同背景之间的差别都发生了增强现象。 彩色对比是在彩色背景的影响下,向背景色的补色方面变化。2、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觉的影响 声音的作用可以使视网膜色

31、域发生变化,肌肉的活动、紫外线。 七、视觉敏锐度 视觉敏锐度是指辨别微小的或比较远距离物的能力。 视角大,在视网膜的物象就大。分辨两点的视角越小,表示一个人的视敏度越高。 影响视觉敏锐度因素:光线落在视网膜的部位 光波长度背景照明 物体与背景间的对比 第四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物 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而引起听觉,它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物。 最简单的声波是纯音。用频率和振幅说明纯音的性质。 复音是伴随纯音而产生着其他频率的声音。 复音分成乐音和噪音。乐音有一定高度,是有组织的声波,如提琴音。 噪音是十分不规则的声波。二、听觉的生理基础 1、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由科蒂氏器官开端的。毛细胞的兴

32、奋沿听神经把信息传向脑。听神经通路经由三级神经元组成。三、音高、响度和音色 音高决定于物体每秒振动发出声波的次数,即声音的频率。 强度相同,音高不同的声音便具有不同的响度。 在感觉上的响度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数关系。10 倍一倍 音色是把基本频率与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的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的特殊品质。 在复合音中,由于陪音多少,陪音之间以及陪音和基音之间音强配合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曲折变化的音波,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音色。 四、听觉的适应和掩蔽 1、听觉的适应 听觉器官在长期听某种声音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降低。 2、声音的掩蔽 是强度相差较大的两个音同时到达听觉器官,而只

33、能感受其中一个声音。 声音掩蔽有: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受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影响。 第五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1、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是由物体机械的和温度的特性作用皮肤表面而引起的。 皮肤感觉分为痛、温、冷、触四种基本感觉。 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是与触觉分不开的。 肤觉在视、听觉受损伤时起补偿作用,在对确定对象的位置和开头上起很大作用. 2、触压觉 触压觉包括性质不同的触觉和压觉两种感觉。刺激物触到皮肤表面,就引起触觉。如果刺激物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外皮的变形,便产生压觉。 3、温度觉 温度觉包括冷觉和热觉。 4、痛觉 痛觉是由一

34、定强度并成为对机体起破坏性的刺激所引起。二、味觉和嗅觉 1、味觉 味觉是由于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有味道的物质的某些化学特性作用于味觉器官而引起的 味觉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叫味蕾,味分析器的皮层部分在颞叶区。 味觉分为酸、咸、苦、甜四种味觉。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9舌尖对甜的感受性最高,舌的两对对酸的感受性最大,舌的根部对苦的感受性最大。 2、嗅觉 嗅觉是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三、内部感觉 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叫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都属于内部感觉。 1、动觉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是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 2、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是关于人体的位置、身体平衡状

35、态的感觉。 四、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过程引起的。 第四章 知 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这个 事物的各部分或属性的综合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差别:感觉是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或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或特性及其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知觉是以现在感受刺激的信息与过去经验的记忆相结合为基本条件而形成的。 二、影响知觉产生的主观因素 知觉对知识经验的依赖性 知觉者的态度、兴趣、能力 三、知觉的类别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

36、、触知觉等。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选择性的含义 知觉选择性是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挑选出来,成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 2、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条件 (1 ) 、象和背景的差别 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的活动性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把对象知觉成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整体的知觉依赖于它的部分,同时,整体知觉本身也影响它的各个部分。三、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

37、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才产生的。知觉的恒常性对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保证人在不同条件下按事物的实际情况去反映它,这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属性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四、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归类过程 知觉理解性是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 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什么是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得到的,其中主要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有时也由听分析器实现。 二、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关于物体形状的反映,它是靠视觉、触摸觉和运动觉来实现的。三、大

38、小知觉 物体大小知觉决定于两个条件 物体的大小 物体的距离 当视线从一个对象转移到较远的对象时,就提供了对象距离变化的信号,当辨认出熟悉物体后,使们有可能按事物本来大小作出反应。 四、立体与距离知觉 立体与距离知觉也统称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空间知觉,依靠有机体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提供的信号,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才获得物体的立体和距离的知觉。 认知心理自考笔记101、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双眼视象的微小差别。 2、眼睛的调节和辐辏 眼睛的调节是指水晶体曲率的改变。是由睫状肌对眼睛水晶体进行调节活动,便于保证视网膜上获得清晰的视象。 在注视对象时,也发生双眼辐合作用,即两眼的

39、视轴向着被注视的对象合拢。在知觉物体时,两只眼睛的中央窝必须对准对象,才能保证投射的映象落到视网膜的最高感受区,获得清晰的视觉。/ 3、线条透视 对象占的视角大小也可以帮助估量知觉对象的距离 4、空气透视 5、光线明暗分布 6、对象的重叠 7、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是由于观察者位置上的改变 ,所获得对象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差异 五、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外界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对人本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1、方位知觉的参照系物体的空间位置是以另一物体为参照的。 东西南北以环境中熟悉的物体为参照进行定向。 上下是以太空和地面关系为参照确定的 前后左右大抵以自己的方位移动为参照。 2、视觉的方向定位 视觉

40、的方向定位是由对象在视网膜上的像的位置决定的。 3、动觉的方向定位 空间定向不仅要在视网膜上产生物体的造像,而且眼球还需借助相应肌肉的活动。 依靠肌肉运动觉和运动表象也能够判断出空间的方向。 4、平衡觉的方向定位 前庭器官是人的平衡感觉器官。这个器官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人的整个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转移的信号。 5、听觉的方位知觉 双耳是辨声音方位的器官 1、声音听觉定位的规律 人对左右两侧的声音,辨认得很准确。前方和两耳轴线水平面上的声音,辨认最准确。 上、下和前、后容易混淆。 同侧耳朵圆锥面上的各个声音容易相互混淆。 2、听觉空间定位的主要依据 两耳时间差 两耳强度差 两耳位相差第四节 时间知

41、觉 一、什么是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时间关系的知觉,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延续性和先后顺序的反映。 1、知觉的标志 自然界的周期现象 社会的周期现象 计时工具 人自身的生理节律性活动生物钟 二、时间估计 1、参加判断时间的分析器活动 判断时间是由视觉、听觉、肌肉运动觉、肌体觉等多种分析器参加的。 在判断时间间隔的精确方面,各分析器之间是有差别的。听觉与触觉能力最强。 2、影响时间知觉误差的因素 活动的内容 兴趣和情绪体验 人的年龄差 第五节 运动知觉 一、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辨别事物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快慢的知觉。 二、运动知觉的依存条件 物体运动的速度 运动知觉下阈刚刚可以辨别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 运动知觉上阈运动知觉速度达到看不清时的速度。 运动着的物体和观察者的距离 运动知觉的参照系 似动 似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没有运动的刺激模式, 而知觉到运动的现象 诱发运动 诱发运动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第六节 错觉 一、错觉及其种类 错觉是指依据感知材料对周围环境做出不真实的解释,也就是对外界的不正确知觉。 1、几何图形错觉形状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垂直线与水平线)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