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 闻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节选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一文,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本文内容虽然属于接受美学范畴,好像是专家学者才会研究讨论的学术性课题,但实际上与社会上一般人民群众的书刊阅读、艺术欣赏也有密切关系,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知识素养和认识水平。全文旨意较为深远,理论明白浅显,文字也较流利通畅,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
2、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
3、构” ,因为文本有“ 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 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
4、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
5、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
6、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参考答案】 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 A、B、C、D 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A。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一开始就说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从逻辑上说,不看作重要的美学问题,既
7、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外的问题,也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内但属于次要性质的问题,因此 A 项说“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这一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而 B、C、D 三项的表述与原文内容是相符合的。需要指出的是,B 项的“ 整个创作过程”,这一短语与原文“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中的“创作” 应该是等值的, B 项的“不断结晶的过程”与这一句的“结晶过程” 也是等值的。C 项的“ 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一句子与原文“这一完成”是等值的,C项的“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这一句子与原文“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也是等值的。至于 D 项的表述
8、,对照原文第二自然段 “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不难发现它也是正确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 ”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 ”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
9、,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参考答案】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C。先看 A 项,原文第三自然段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具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而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 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这样 A 项把文本成为“召唤结构”的原因之一归结为“ 空白”,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 B 项,原文指出,文本的否定功能能够“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这里的“接受者”当然是指接受文本的人,也就是读者、观
10、众和听从等,而这里的“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当然也是接受者根据文本的思想内容来反思和批判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由此可见,B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 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 ”,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因此这一项虽然在措辞上有所不同,例如把“生命之光” 理解为“ 生命力”,但是意思仍然与原文无违。最后回过来看 C项,原文第四段说:“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为什么不是“被动的”呢?原文接下去说:“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显然,原文这里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
11、,但它是前果后因。而 C 项呢,却是倒因为果,颠倒了因和果的关系,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
12、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参考答案】 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关于 A 项,我们看原文第三自然段,原文在指出“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以及“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以后,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来作为例证的,可见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确实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那么 A 项前半项的理解和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同时这一段最后又指出,含蓄和简洁的作用就在于“有限的文字常常
13、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那么 A 项后半项尽管采用了“从有限中表现无限”“ 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等表述,这种理解和分析还是不错的。再看 C 项,这一项的前半项与原文第四段中“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一句几乎完全相同,那么它的后半项呢,原文最后一段说:“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当然可以” 一语表明了“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而后半项的实现正是建立在前半项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前半项是因,后半项是果。试想,如果文本没有“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
14、方向”,那么接受者在接受文本,包括理解、欣赏文本时,就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天马行空、任意发挥,甚至无中生有、恶意曲解,这样还有什么科学性可言,还有什么是非标准?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再来看 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这就是说,当一个个作为个体的接受者在接受同一个文本时,尽管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因而同一个文本会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是由于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思想意识、文化习俗都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一个个个体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
15、完全没有同一性”,由此可见 D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说,C 项是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明接受者的理解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本义,而 D 项则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说明理解也总有一个限度、一个共识。附带说一下,上面说到 C 项“ 我们今天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其实从“ 个体与群体相通” 的观点来说,今天的人都是从古人繁衍、传承而来的,我们今天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也是与古代一脉相承的,所以今人和古人总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 C 项的理解分析也是成立的。最后来看 B 项,原文第四段说“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这和 B 项头上的表述完全相同。原文又说
16、“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这是原文对于前面“理解就是误读” 一句的解释和推演,但是这种解释和推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释和推演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一个说法。高鹗为红楼梦续写了后四十回,虽然在使红楼梦成为完本上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在许多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性上违背了曹雪芹的本义,他的理解距离本义虽远,却并不能认为是成功的,是创造性的。本选项中的元王实甫西厢记确实来自唐元稹的莺莺传 ,但是前者的理解距离后者的本义并不远,选项中的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也确实来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但是前者的理解距离后者的本义也
17、不远。即使认为西厢记和金瓶梅距离原作的本义也可以说有点远了,但也不能由此得出“越远越具有创造性”的结论。由此可见,B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第二大题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文言文阅读,包括 4 道小题。关于孙傅的这段文字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原文较长,有2300 余字,删节后留下 600 字的篇幅,较为适合作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来护儿
18、,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 ,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 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埸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文 忻等 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 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19、:“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20、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参考答案】 D【命
21、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 B、C 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所” 字属上以及 “护儿”属上,A 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 项“所” 字属上后,后面“住白土村” 的主语是谁就不清楚;C 项“护儿”属上后, “军旅”和“ 护儿”并列,做“数见”的宾语,也说不通,同时下面“常慨然” 句又缺损主语,所以也不妥。 D 项没有
22、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正好遇到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屡次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而有建立功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平定陈国的战役,来护儿有功劳在其中。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
23、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参考答案】 C【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是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B 项的“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等。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D 项“阙”是宫门两
24、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可指赴朝廷,例如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后也可指赴京都,例如宋朝费衮梁溪漫志范信中 :“ 范既脱,欲诣阙,而无裹粮。”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 C 项说到的“嗣位”指继承君位,这话是对的;但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泛泛地只说是长子继承制,不准确。所以,C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
25、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参考答案】 C【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 C 级。【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
26、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 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少年已有大志,长大后秀拔超群。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于受到吴氏的教诲,少年时代便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远大志向;等到他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 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得百姓爱戴。他在瀛州刺史任上实行善政,声名远播,多次受到嘉奖;炀帝嗣位后召他到朝廷任职,百姓舍不得他离开,上书请愿的有几百人之多。D 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很有谋略。他讲究信用,注重友情,不贪钱财,不事产业;他用兵足智多谋,纪律严明,善待士卒,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 项的分析概括说来护儿敢于
27、直言劝谏,后来被奸人杀害;说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宇文化及要杀来护儿时,炀帝没有设法保护,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来护儿被抓时,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杀了,因而不可能再去保护他。原文说到来护儿被捕时,问“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告诉他“现在已经被抓起来了”,所以从原文看,当时炀帝也是不可能设法保护来护儿的。C 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参考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
28、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军旅”“咨怨”“游幸”三处。 “军旅”指军队,也可指军事;这里指军事、战事,应当不难理解。类似的例子如史记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咨怨”指嗟叹怨恨。考生对“咨” 表示嗟叹不应感到陌生,如蜀道难中的“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外,仅据“ 怨”字也不难推测整个
29、词语的意思与怨恨、抱怨有关。类似的例子如陈书宣帝纪 :“飞刍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宁忘咨怨。 ”“游幸” 指帝王或后妃出游;这里指炀帝出游,这应该不难理解。类似的例子如北史雀光传:“(陛下)专荐郊庙,止决大政,辅神养和,简息游幸,则率土属赖,含生仰悦矣。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凶逆”“王室”“泉壤”三处。 “凶逆”指凶恶悖逆,也指凶恶悖逆的人,这里指后者。类似的例子如汉朝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 ”“王室”指朝廷,这个比较简单。类似的例子如左传僖公五年 :“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泉壤”指黄泉之下,地下。类似的例子如晋书谢玄传 :“伏愿陛下矜其所诉,霈然垂怒
30、,不令微臣衔恨泉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本试题选用韩偓的七言律诗残春旅舍为鉴赏材料。韩偓(约 842923) ,晚唐诗人,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889)进士。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翰林承旨等职。后因不愿依附朱温被贬出京,晚年流徙于福建一带,直至终老。其诗早年多写闺阁艳情,有香奁体之称。后期诗风转变,多感时伤乱之作。 残春旅舍一诗选自全唐诗第 681 卷,是在朱温篡权后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89 题。残春旅舍 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
31、,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 分)【参考答案】 构思巧妙,把“ 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 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 “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试题分析】本诗首联写到暮春时节作者流落他乡,寄居旅舍之内,下了一夜的雨
32、,早晨刚放晴,残花满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恍然间忆起皇都长安。颔联两句承接首联的“残春”,描写了一幅晚春动态图景。春天将尽,残花纷纷飘落、柳絮在水面浮动,这样的景象在暮春时节比较常见,本无新奇之处。可是作者在这里却巧妙地将这些景物与“蜂”“ 鱼”联系起来,好像“花须落”“柳絮行”是“ 蜂抱”“鱼吹”的结果,构思十分新奇。动词 “抱”“吹”的选用也非常巧妙,有点出人意料,可仔细品味之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蜂“抱”、鱼“吹”使得本来容易让人产生感伤情绪的暮春场景立刻变得鲜活了起来,颇显出几分生机。这让人不由得不佩服作者锤炼词句的高超技艺。这一联深受后人推崇,被认为写得工巧。所谓“乃晚唐巧句”见于明代许
33、学夷的诗源辩体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 ,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 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试题分析】作者客居旅舍,触景生情,回忆起皇都风物。记忆中的一切如此温馨,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个人的境遇与国家的命运,让作者内心感到无比孤寂愁苦。颈联两句是对作者心境的描写。作者愁苦至极,
34、想通过写诗抒写自己的心境。可这样做并不见效,心中郁结的愁思越积越深,如同重重愁阵横亘胸中,无奈之下,只有通过参禅、饮酒来化解愁苦,力图使自己内心归于平静。同颔联一样,这一联写得也非常出色, “禅伏诗魔”“ 酒冲愁阵”“出骑兵”,想象十分奇特。尾联收束全篇,表明了作者的希望。整理朝冠,不愿被“尘埃污”,期待“ 眼明”,表明作者不愿与朱温政权合作,希望大唐能够重新复兴,期待将来还能有机会为朝廷尽力尽职,不负朝冠。表达了作者虽然内心孤寂愁苦,但依然心系国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庄子逍遥游指出, “ , ”,就像倒在堂前
35、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参考答案】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 、白居易琵琶行和杜牧赤壁 ,其中庄子逍遥游和白居易 琵琶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建议的诵读篇目;杜牧赤壁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去年
36、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乙 选考题第三大题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出的阅读材料塾师老汪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标题为命题者自拟,出于字数等方面的考虑,对所选文段略有删改,因此在题目中使用“本文”一语指代这一小说选段。从长篇作品中截取一个段落,可以解决短篇作品的适用局限问题、扩大选材范围,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一选材微调,鼓励学生在文学阅读方面关注文学作品的语境问题,引导他们阅读篇幅较大
37、的作品,提高综合理解复杂文本的能力。一句顶一万句发表于 2009 年,当时即赢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图书市场的极大认可,并获得当年的茅盾文学奖。这种上上下下的好评,很大程度上来自小说的叙事本身。小说上半部出延津记写杨百顺半生经历,为了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能够“说得上话” 的朋友、亲人,他或主动或被动地变换职业、家庭、姓名,离开故乡延津,最终西往陕西;下半部回延津记写杨百顺养女巧玲之子牛爱国,内心怀着与祖辈相似的愿望,踏上从山西到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寻找行旅。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漫游小说” 。但与一般漫游小说不同的是,主人公的漫游经历虽仍是情节主干,却不断地被层出不穷的
38、枝节藤蔓中止、缠绕、更改、重新整合。与其说这些旁逸斜出是为了衬托主线,不如说这也正是主线本身。三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出现了百多个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背后,似乎也都隐伏着另外的故事。如此繁复琐碎的头绪,带来的是叙事难度和叙事趣味。从一句顶一万句中,一般读者可以读出传统“集锦式”小说如老残游记 儒林外史等的文学趣味,评论家则更读出了小说整体“去历史化”基调之下的叙事冲动,即心灵史书写,将其解读为“中国人的千年孤独”。塾师老汪,就是那百多个“次要人物”中的一个,杨百顺十几岁时曾在他的“种桃书屋”随听。杨百顺之于老汪,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老汪之于杨百顺,也只是他生命“漫游”中的一个过客而已。所以老汪
39、的经历,不必在小说中完全展开,但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活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 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
40、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 “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
41、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
42、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
43、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
44、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 ,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
45、,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 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 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参考答案】 D、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
46、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本文的语言接近口语,也有意使用类似讲故事的语气来叙述,因此读懂并不难,难在理解的深入。第一题所要考查的主要就是理解层次的深浅。A 项着眼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问题。应该说,通过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展现老汪性格,确是本文常用手法,除了“四海困穷”这一句,还有“ 吉人之辞寡 ”“有朋自远方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等,这些文句的选择也确有匠心,能够与老汪的形象构成一种呼应关系。 论语尧曰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 ,大意是说,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那么上天给你
47、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一个潦倒的乡村塾师讲解这一文句,本身就具有一种张力感,何况他还“翻来覆去讲不清楚”。这里从表面看,老汪是“迂腐无能”的;但只要稍加思索,从老汪的生存处境来考虑,就会发现所谓“迂腐无能”的论调是周围的人对老汪的看法,也是他们嘲弄老汪的理由,而非本文要塑造的老汪形象。所以 A项是错误的。B 项的判断是个浅表性判断。老汪 “乱走”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总想一个人”,所以心里“憋得慌” ,要通过“乱走”来舒解。这是对的,但只是答案的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就是:这个人是谁呢?文中一直未有答案,离“真相大白”尚远。所以如果选这一项,只能酌情给一点点分。事实上,如果阅读小说第三章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也是老汪人生的“说不清楚” 之一,小说到底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谜底”;也正因如此,老汪的精神困境乃是一种内在孤独。当然,在这里 B 项仅凭本文就可以判断了。C 项是正确的,考查的是对作品情节、结构方式的概括,难度稍大,所以答对的话给分可以多一点。老汪对学生往往“讲不清楚” ,但对银瓶的“ 胡言乱语”则有“何劝之有”决断,显示出一种大智若愚般的达观;对老范的感觉,有从“说不清”到“ 有朋自远方来 ”的变化过程,更可见其性格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