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0.11KB ,
资源ID:2109141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1091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经典学习心得.docx)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经典学习心得.docx

1、1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著作名称、读书篇数: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 金 匮 要 略 , 是 中 医 必 学 的 “四 大 经 典 ”之 一 , 是 一 部 阐 述 外 感 及 其 杂 病 治疗 规 律 的 专 著 。 东 汉 末 年 张 仲 景 撰 于 公 元 200-205。 张 仲 景 原 著 伤 寒 杂 病 论 ,在 流 传 的 过 程 中 , 经 后 人 整 理 编 纂 将 其 中 外 感 热 病 内 容 结 集 为 金 匮 要 略 , 另 一部 分 主 要 论 述 内 科 杂

2、病 。 金 匮 要 略 全 书 重 点 论 述 人 体 感 受 风 寒 之 邪 而 引 起 的一 系 列 病 理 变 化 及 如 何 进 行 辩 证 施 治 的 方 法 。 他 把 病 症 分 为 太 阳 、 阳 明 、 少 阳 、 太阴 、 厥 阴 、 少 阴 六 种 , 即 所 谓 “六 经 ”。 根 据 人 体 抗 病 力 的 强 弱 , 病 势 的 进 退 缓 急等 方 面 的 因 素 , 将 外 感 疾 病 演 变 过 程 中 所 表 现 的 各 种 症 候 归 纳 出 症 候 特 点 、 病 变 部位 、 损 及 何 脏 何 腑 , 以 及 寒 热 趋 向 、 邪 正 盛 衰 等

3、作 为 诊 断 治 疗 的 依 据 。该 书 总 结 了 前 人 的 医 学 成 就 和 丰 富 的 实 践 经 验 , 集 汉 代 以 前 医 学 之 大 成 , 并 结合 自 己 的 临 床 经 验 , 系 统 地 阐 述 了 多 种 外 感 疾 病 及 杂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理 法 方 药 俱 全 ,在 中 医 发 展 史 上 具 有 划 时 代 的 意 义 和 承 先 启 时 的 作 用 , 对 祖 国 医 学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重要 贡 献 。 具 体 地 说 , 他 不 仅 为 诊 治 外 感 疾 病 提 出 了 辨 证 纲 领 和 治 疗 方 法 , 也 为 中

4、医临 床 各 科 提 供 了 辨 证 论 治 的 规 范 , 从 而 奠 定 了 辨 证 论 治 的 基 础 , 为 后 世 医 家 奉 为 经2典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原文基础,多认识和记忆一些繁体字,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

5、匮要略奠定基础。二、熟读、背诵原文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也只有掌握了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辩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例如各病篇中应牢记其各证的脉象、辩证、方药和治法,其各类证治的原文也应例举出来。三、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三阴三阳病症及疑难杂病类型,而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3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

6、,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治则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其证治对于肺气虚寒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四、深度总结和学习(1)掌握一类病中的各种证治与方法如腹满病篇中,腹满病辩证为寒、热、虚、实,其证治又分为里实兼表寒症,方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行气除满;里实兼少阳证,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以攻下为主,兼解少阳之邪;里实胀重于积,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消胀,通腑去实;里实积胀俱重

7、,方用大承气汤,峻下燥结,荡涤实热;虚寒饮逆,方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散寒止痛,;脾胃虚寒,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寒实内结,方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等。(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4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8、。(3)对比记忆找异同金匮要略中在各类病证中又分为不同方药病证,通过对比同类病证中的相似病证,找出异同,可更有利于对各类病证的学习、了解和记忆。例如在痰饮咳嗽病篇中,痰饮病又包括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虽然它们都为水气饮邪停于身体某处而致病,但又各有不同,其中痰饮为水走肠间,水饮由上到下;悬饮为水在胁下,病邪不上不下;溢饮为水溢四肢,支饮为水气凌心射肺,由下入上,病势较重。所以其证治中的各治方和治法又各有不同。(4)深化中医学思想,感悟其中真谛金匮要略是重点研究疑难杂病的著作,我们对它的学习要以牢固的中医基础作为根基,以中医学的眼光和态度去刻苦钻研,要善于联系所学过的所有中医学知识,并结合

9、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去学习和研究。不能简单、片面的看待问题,妄下结论,要时刻深化五行和阴阳学说,以此为依托,对杂病进行体统而全面的研究和看待,力求找到正真的病因、病机。此外还要学着多提出问题,找到原文中的精妙之处,加以解决和运用,这样方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和进步。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指南,只有诚心诚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收获。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一心一意的学习、使用、研究,信而不弃,方可成功。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悟出其中深意,真正体会其中真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多实践,多付诸行动,指导临床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金匮要略的真正目的。5签名:年 月 日指导老师批阅意见:签

10、名:年 月 日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著作名称、读书篇数: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7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原书共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中,计原文 398 条,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共载方 205 首,用药 155 味。由于该书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病名为纲,将脏腑经络病机和八纲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奉其为方书之祖,医

11、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通过这个学期对金匮要略的学习,不但帮助我们对以往的中医知识进行加深与回顾,而且帮助我们逐步构建起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模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出于张仲景,原本以为两者差别不大,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渐渐发现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差别在于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系统而概括地总结了六经病症,并具备了相应知法;而金匮要略是将一系列杂病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并且阐述了各病的基础理论和方药,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到临床思维,无所不有。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感悟:1、以整体观念诊断疾病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对表现于局部的证候,必须综合全身的情况才能得出正确

12、的结论。“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三条“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体现了五脏六腑的气血精华,于外而表现出气色的变化,即“有诸内必形诸外 ”。用整体观念指导辨证论治:中医治病是对人体进行调节,使阴阳归于平衡,所以离不开整体观的指导。如防止脏病传变的肝病实脾,上病取下和下病取上,内病外治和外病内治,都体现了人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的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

13、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张仲景在明确病因、病机的病理基础上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以限定治疗范围。例如金匮要略湿病 的治疗原则:健脾除湿。该原则针对脾虚、湿留,限定了除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微似汗出);利小便;温通经脉,但是损伤脾气者为禁忌。使湿邪祛,经脉、气机自然通利而疼痛自止;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使湿病得以根本痊愈而不反复发作。3、“治未病”的思想金匮要略开篇即讲预防问题,在脏腑先后并脉证篇第 1 条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

14、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本条强调“治未病” 的思想,即一人一旦得病,就要采取一切措施,早期治疗,防治疾病有一个脏腑将要向另一个脏腑传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向重发展。4、对“十八反”的重新认识以前我们学习中药的时候,老师告诉中药呈现有“十八反” ,不能相互配伍使用,应牢记。相反诸药的提出,首见于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及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二者说法基本一致,认为相反药共有 19 种,即甘草反大戟,芜花,甘遂,海藻 ;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及,白8蔹;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 ,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至于为何相反,书中未见论及。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 18 条云:“病

15、者脉浮,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 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 (如指大)一枚( 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其中甘遂与甘草同用.集解尤怡曰: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欲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从此条文中,得知“十八反” 不是绝对不能用的,它们之间是有毒性,而在于医者是否识悟相反药的之利弊,对药物的剂量及运用是否准确,是否能抓住病邪的本质。5、本书创建了配伍严谨,用药经典,疗效可靠的杂病治疗经方金匮要略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原则,紧扣杂

16、病特点,创造了众多的经方,这些经方具有如下特点:一.立方严谨,用药精炼 ;二.划裁灵活,注意药后反应和调护;三.重视发挥单味药的独特作用;四.注重药物配伍后的协同作用与药物的炮制、煎煮法和服药法。 金匮要略一书中,不管是杂病诊疗体系,还是所创造的经方,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地推动作用,而且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是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为四大经典之一,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研读,把古典医籍和现代临床医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为祖国医疗事业做贡献。签名:年 月 日指导老师

17、批阅意见:签名:年 月 日9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著作名称、读书篇数: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 3 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学 习 金 匮 要 略 的 感 想 一一。什么是太阳病?第 1 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指寸脉浮,我觉得左右手应该都浮,轻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觉到脉搏,平常不生病的时候应该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脉法,只是个人理解。“头项”是指哪里?头就是头了,医宗金鉴里讲“颈者,茎之侧也;项

18、者,茎之后也”,项应该是指脖子后部。“强痛”应该是指整个头痛,后脖子僵硬;“强”是该指僵硬麻木,河南话:板。为啥是脖子后面,我觉得因为足太阳经走的是头后面的缘故。如果是少阳病,那就应该是颈痛,就是两侧,因为少阳经走两侧。“恶寒”,我想应该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这里隐含着是说外面环境没变,但身体因为想要通过出汗祛病,必然要运送津液到体表,体温一定会升高,跟之前比就觉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体的感觉是外面冷。符合这三条的就是太阳病,就可以按太阳病来治,但用哪个方剂,还是要再判断方证。二。太阳病的类型。只有 2 种,中风和伤寒。12第 2 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中风和伤寒

19、定义的第一句话都是“太阳病”,也就是说,不管中风还是伤寒,前提都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个症状。总的说来就是有这些症状:“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一定有的。“发热”,前面讲过,必须的。“汗出”,说明身体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应该不多,应该是摸皮肤感觉有点潮乎乎的那种。“恶风”,汗出,风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仅恶寒,还恶风。“脉缓”,在浮脉的基础上缓,和紧脉相对应,按着不硬,不紧绷;因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缘故。“中风”,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虚,邪入里,比伤寒深。简单说:脉浮缓,恶风寒,发热汗出,就是中风。伤寒有“体痛,呕逆”,中风有

20、没有,应该也有体痛,不过汗出了,痛的轻,呕逆也轻。第 3 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关于未发热,我觉得体内一定是热的,否则不会恶寒。但最终是一定会发热的。或者说发热或不发热,可以不作为判断点。但中风就一定会发热,也就是说一个太阳病,没有发热就一定不是中风。这是从条文上看。这里没有写汗出,那就是没有出汗。“不汗出”,是伤寒的一个重要判断点。不是说身体没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来;皮肤摸起来干干的。“恶寒”,前面讲过,必须的。“体痛,呕逆”,身体的汗想出出不来,就会有压迫,身体就痛,压迫上冲,就会呕逆。“脉阴

21、阳俱紧”,按郝万山的解释,阴阳是指寸脉和尺脉;脉阴阳俱紧,是泛指寸关尺之脉皆呈紧象。不知道对否。只能说,因为汗不出,血管液体充满,所以紧。“伤寒”,伤寒的伤,指伤于表,像擦伤、碰伤。是指病邪浅,反过来说,就是人体的抵抗能力强,病邪不得入内。13简单说: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呕逆,就是伤寒。热不热可以不用判断。中风和伤寒的主要辩证点就是有汗和无汗。当然前提是太阳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然后才是有汗、无汗,这个很重要。三。温病。第 6 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就应该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发热”,这也是太阳病的症状。“不恶寒”,胡希恕解释

22、是,不是不恶寒,也恶寒的,只是热的太厉害了,压制了恶寒的感觉。当然,解释的通不通,只是帮助你理解的,临床还是要看症状的。“而渴”,这应该是有里热。因为有个“不恶寒者”,太阳病的提纲就不具备了,那就是说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放在这只是让我们对照着看,或者提醒我们不要当太阳病治了。简单说,发热而渴,不恶寒,就是温病。主要的辩证点是“渴而不恶寒”。那伤寒论讲没讲温病咋治,胡希恕认为讲了,比如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就是温病的治法。我觉得不管伤寒论里讲没讲如何治温病,按伤寒论提出的六经和八纲的分析方法,只要对症了,不论是不是温病,应该都可以治。第 6 条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温病的禁忌:不可发

23、汗,不可泻下,不可火攻。当然也不能吐了。因为“渴而不恶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热,发汗泻下等都是伤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温病的方法,就是清热。那一条条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里有热,发其汗,更伤津液,那身体一定会更热。也就是说如果按太阳病治了,就会变成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个“脉阴阳俱浮”和太阳伤寒的“脉阴阳俱紧”应该是一样了,就是寸关尺都浮;浮主表,同时也主热。“自汗出”,和中风的汗出应该不一样;中风是机体主动的想排汗驱邪,风温是内有热,逼迫汗自出。“身重”,金匮要略里讲身重一般都是体表停湿后的感觉。为啥会停湿?有可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