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志调节治未病,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 李海宏,什么是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的三维健康观。 1977年,西方的医学模式改变:“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四维健康观。,健康应该包括什么?,一 是身体的健康,身心的健康,“是身心 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二 是健康的生活行为和健康
2、的体制、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健康保障体系、体制和机制;三 是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的健康,除预防、医疗、食品安全、保健措施外,还要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等;四 是创造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形成大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中身心健康是人体的内在因素,其他为外在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只能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所以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中医的健康观,中医医学模式:“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的整体观:“天人相应”,“形与神俱” ;中医的健康观: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灵枢始终篇“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中医的健康观,素问上
3、古天真论篇“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种精神,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给健康所下定义的内涵是一致的。,亚健康状态与“治未病”,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在躯体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1.疲劳2.睡眠障碍3.情志心理症状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应激,治未病,中医学对此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提出:“消
4、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羸劣”即虚弱或不太健康。 因此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重视预防的思想。,不寐,1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说,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总病机;张景岳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2脏腑阴阳气血不足,致使神元失养,神魂不守,是睡眠障碍的重要病机。七情太过,脏腑受损,心神失养, 3邪气滞留,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扰动神志,以致神魂不宁,是睡眠障碍的重要病机,致病多属实证。气郁化火,肝火炽盛,火热扰动心神肝魂,神魂不宁,发为失眠、多梦、梦游。,不寐,心阴不足临床表现:心
5、悸怔忡,惊惕健忘,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间盗汗,便干溲赤,舌红苔少,脉细数。疾病举例:失眠、梦魇。天王补心丹,中医情志养生与“治未病”,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嘱目。,中医情志养生与“治未病”,先秦哲学的影响: 荀子首先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老子关于“形神合一”、“守静”、“保精”、“和气”等认识;鬼谷子“心舍神”的观点;宋尹学派“天精”与“地形”合而为人并产生精神的论述等。,中医情志养生与“治未病
6、”,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古典医籍,成书约在2000多年前,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形神观”、“天人观” 之中;,中医情志养生与“治未病”,对个性的认识体现在“阴阳五态之人”、“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中。其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框架,以“五神脏”理论为核心;病理心理则着重阐发了情志致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心理突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和“顺志”的观点;治疗心理则以“标本相得”为原则;心理卫生则强调“治未病”和“养神”的要旨。,中医心理养生与“治未病”,汉至隋唐 最早的心理疗法 :“巫术”;“祝由” ;“移精变气”。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脏躁(癔病)、惊悸、失眠、百合病等
7、常见的一些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确立了完整的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 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强调针灸治疗的要旨为“精神五脏第一”;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内经中养生思想有所发展 。,中医心理养生与“治未病”,宋、金、元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明确为“七情”,提出七情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之一的著名论断。 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家都将内经的心理学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各自学术特点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 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先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科学论断。 清代王清任根据其对人体解剖的研究和医疗实践,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
8、“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首创了心理器官的“脑髓说”,是中医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杰出贡献。,情志致病的机理,(1)损伤脏腑。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具体地说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临床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如思虑过度可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样悲忧太过亦能影响于脾,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又如大喜伤心,但黄帝内经又提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一切不良情绪都能影响于心,而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受伤,人体的整个功能皆会受损。,情志致病的机理,(2)影响气机。气机
9、,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里的上下,说明气机升降失常;这里的结,说明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此外,消、缓、乱,亦是气的运行障碍。可见,七情太过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说“百病生于气”,即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皆与七情刺激,引起气机失常有关。,情志致病的机理,(3)精血亏损。黄帝内经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黄帝内经又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
10、,这里的精时自下,即是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意思是过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此外,过分思虑,既可耗伤心血,又能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情志致病的机理,(4)阴阳失调。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黄帝内经又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阴阳破散,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协调,中医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致病必须加以重视。,情志致病的机理,(5)先伤神,后伤形。说:“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
11、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说明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这里的魂魄都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魄是一种本能的,非条件反射性的感觉和动作,包括听、触、视、痛觉,以及肢体某些动作,与精关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果离了神的支配而单独活动,便表现为梦游、幻觉等。情志太激不仅伤神,亦能伤形。如黄帝内经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里的满脉去形,即是情志先伤阴阳,后伤形体的结果。从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别于外感六淫,六淫伤人多伤形体,而情志致病,多先伤人神气,再伤形体,“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12、从来。”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说:“养静为摄生首务。”,。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了静神的意义,才能克服种种干扰,做到“静以神藏”。又如何做呢?,一是抑目静耳 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二是凝神敛思 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
13、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三是多练静功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是要“不时御神”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
14、。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二是要“高下不相慕”。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三是应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中亦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说
15、:“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许多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肉“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主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