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 1 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 2 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 3 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 4 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 5 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 6 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 7 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 8 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 8 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 9 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 10 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 第 11 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1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学在官府”是西
2、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 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 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
3、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大方面:礼乐。礼是指周礼。范
4、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书写;数,是指计算。(2)“六艺”教育的特征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简单复习)内容第一章3.六艺特征2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重点)一、稷下学宫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
5、社会发展2.教育的作用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4.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5.教育内容:“六艺”(以“六经”为教材),教育内容三个特点因材施教启发诱导6.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1)内容:“礼”、“仁”7.论道德教育(2)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8.论教师二、 孔子9.历史影响(即评价)说明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提出“良知、良能”说1.性善论 善端说社会作用:保民心2.教育的作用个人作用:求放心3.教育目的:“明人伦”(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道德教育 (2)方法: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
6、性;4,反求诸己三、孟子5.教学思想:深造自得1.荀子与六经传授2.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化性起伪”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4.教学内容:“六经”5.教学方法:“闻见知行”四、荀子6.论教师社会作用:建立“兼爱”社会1.教育作用个人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2.教育目标:培养“兼士”3.教育内容:a,政治和道德教育;b,科技知识;c,文史教育;d,培养思维能力五、墨子4.教育方法:主动、创造 六、大学七、中庸1.教育作用2.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3.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4.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八、 学记5.教学方法第二章
7、九、补充相关知识点:儒、墨教育的异同 3一、稷下学宫(名词解释 /简答)(1)定义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齐恒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 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 待遇优厚(物质待遇:享有上大夫俸禄;政治待遇:不治而议) 而且管理规范上,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稷 下 学 宫 是一 个 出 色 的 教 育 典 范 , 促 进 了 思 想 学 术
8、 的 发 展 , 也 显 示 了 中 国 古 代 知 识 分 子 的 独 立 性 和 创 造 精 神 ; 二、孔子(重点)(可以挑其中一个考名词解释或简答,也可以出论述大题)孔子,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百家争鸣的先驱,创办了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9、(2)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庶、富、教 ”。孔子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吃、喝、穿、住的问题;再次是“教”,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首次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们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但是之所以人们在成长中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无论等级贵贱,生来
10、在天赋素质上是平等,这就说明教育是人们成长中的一种特殊环境,要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三)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名词解释)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依据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学实践。有教无类的原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
11、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四)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名词解释)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话是子夏说的,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直到现在在我
12、国还有重要影响。(五)以“六艺”教育内容1.以编订的“六经”为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42.教育内容存在三方面的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六)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名词解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孔子是我国首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这一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教师要从学
13、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出发,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性教学。3.学思行结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深入进行思考,学思结合。他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
14、识过程基本符合,产生深远影响。(八)论道德教育春 秋 战 国 时 期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孔 子 对 德 育 有 相 当 深 刻 的 论 证 。 “仁 ”、 “礼 ”是 孔 子 道 德 教 育 的 主 要内 容 。 “仁 ”被 孔 子 作 为 是 最 高 的 道 德 准 则 , 是 他 学 说 的 中 心 思 想 ; “礼 ”是 道 德 规 范 , 是 社 会 关 系 的基 本 准 则 、 规 范 和 仪 节 。 把 “礼 、 仁 ”推 及 到 社 会 各 个 方 面 , 使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 朋 友 、 人 人 之 间 各有 其 礼 , 各 尊 其 德 。 孔 子 提
15、出 了 德 育 的 原 则 , 主 要 有 : 立 志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志 向 的 确 立 和 坚 持 , 取 决 于 个 人 的 信 仰 和 自 觉 努 力 ,孔 子 教 育 学 生 要 有 志 向 , 并 坚 持 自 己 的 志 向 。 克 己 : 在 处 理 人 际 关 系 时 , 主 张 重 在 严 格 要 求 自 己 , 约 束 和 克 制 自 己 的 言 行 , 使 之 合 乎 道 德 规 范 ,即 “君 子 求 诸 己 , 小 人 求 诸 人 ”。 力 行 : “言 必 行 , 行 必 果 ”, 孔 子 提 倡 言 行 一 致 ,
16、重 视 行 即 道 德 实 践 。 “力 行 近 乎 仁 ”, 他 认 为努 力 按 道 德 规 范 实 践 的 人 接 近 于 仁 德 , 行 动 表 明 人 的 道 德 水 平 。 中 庸 : 孔 子 认 为 待 人 处 事 都 要 中 庸 , 防 止 发 生 偏 向 。 一 切 行 为 都 要 中 道 而 行 , 做 得 恰 到 好 处 。 内 省 : 内 省 是 修 养 方 法 之 一 , 内 省 就 是 将 日 常 所 做 的 事 情 , 依 靠 自 觉 进 行 反 思 。 改 过 : 人 非 圣 贤 , 孰 能 无 过 。 孔 子 认 为 重 要 的 是 人 要 敢 于 正 视 自
17、 己 的 错 误 , 勇 于 改 正 。 道 德 教 育的 过 程 是 发 扬 优 点 、 长 处 , 克 服 缺 点 、 不 足 的 过 程 。 (八)论教师(即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热爱并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他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学而不厌: 这 是 教 人 的 前 提 ,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生好学乐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2.诲人不倦: 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不仅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还要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与责任。3.温故知新: 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
18、,又要探索创新。4.以身作则: 孔 子 强 调 言 传 身 教 的 重 要 性 , 甚 至 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这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5.爱护学生: 孔 子 爱 学 生 , 对 学 生 充 满 信 心 , 他 提 倡 客 观 公 平 地 对 待 学 生 , 要 爱 护 学 生 , 更 要 尊 重 学生 , 才 会 赢 得 学 生 的 爱 戴 。6.教学相长: 孔 子 认 识 到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对 学 生 不 是 单 方 面 的 知 识 的 传 授 , 而 是 可 以 教 学 相 长 的 。 他 在5教学过程中为学生
19、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九)历史影响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史上,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2.创办了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百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方针,扩大受教育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4.培养从政君子,强调“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5.整理和编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6.重视道德教育;7.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师观。8.整理六艺,有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法、内容,有利于保存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综上
20、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大笔财富。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而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
21、到这些局限,让长避短。6三、孟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 一 ) 性 善 论 : 性 善 论 是 孟 子 首 先 提 出 的 中 国 古 代 人 性 论 的 主 要 观 点 之 一 , 性 善 就 是 说 人 的 本 性 具 有 善 的 道 德 价 值 ,每 个 人 生 来 就 有 向 善 的 潜 能 。 性 善 论 是 孟 子 仁 政 学 说 的 理 论 基 础 , 对 后 世 有 重 要 影 响 , 宋 明 学 者 予 以改 造 后 ,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人 性 论 的 正 统 理 论 。( 二 ) 教 育 作 用 : 对 社 会 与 人 的 发 展 的 作 用孟 子
22、从 “施 仁 政 ”的 政 策 主 张 和 “性 善 论 ”出 发 , 高 度 重 视 教 育 的 社 会 作 用 与 其 在 人 的 发 展 中 的 作用 。 他 认 为 教 育 的 社 会 作 用 是 “得 民 心 ”, “得 民 心 ”是 “仁 政 ”的 关 键 , 而 教 育 是 “得 民 心 ”的 最 有效 的 措 施 ; 他 认 为 教 育 在 人 的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是 “求 放 心 ”, 指 出 每 个 人 虽 然 先 天 具 有 四 个 善 端 , 但 是 在后 天 的 环 境 里 , 由 于 外 界 的 诱 惑 与 自 身 努 力 的 不 足 , 可 能 会 失 掉
23、 或 摒 弃 这 些 善 端 , 教 育 的 作 用 就 在 于 找回 散 失 的 善 端 , 保 存 和 发 扬 天 赋 的 善 端 。( 三 ) 明 人 伦 与 教 育 目 的 :孟 子 明 确 地 概 括 出 中 国 古 代 学 校 教 育 的 目 的 “明 人 伦 ”, 说 明 教 育 就 是 通 过 实 现 明 人 伦 来 为 政治 服 务 的 。 所 谓 的 “人 伦 ”就 是 五 对 关 系 : “父 子 有 亲 、 君 臣 有 义 、 夫 妇 有 别 、 长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后 世 称 之 为 “五 伦 ”。 在 “五 伦 ”中 , 孟 子 尤 其 重 视
24、父 子 孝 、 长 幼 悌 这 两 者 的 关 系 , 并 以 此为 中 心 建 立 了 一 个 道 德 规 范 体 系 “五 常 ”, 即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自 孟 子 提 出 明 人 伦 的 教 育 目 的后 , 就 明 确 了 此 后 两 千 年 中 国 古 代 教 育 的 性 质 , 即 宗 法 的 社 会 伦 理 的 教 育 。(四)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理想的人格特点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顺从。其次,大丈夫
25、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动心忍性: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能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6、,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过程中的自觉性,他将此归结为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独立思考和7见解。四、荀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 一 ) 性 恶 论 与 教 育 作 用 荀 子 在 人 性 论 上 , 主 张 “性 恶 论 ”, 并 以 此 为 基 础 提 出 了 自
27、 己 的 教 育 观 点 , 以 “化 性 起 伪 ”的 教育 作 用 观 著 称 , 对 后 世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性 恶 论 ”与 教 育 作 用 的 观 点 可 归 纳 为 三 个 方 面 : “性 伪 之 分 ”, 即 与 生 俱 来 的 本 能 是 “性 ”, 而 后 天 习 得 者 为 “伪 ”, 人 性 本 是 恶 的 , 而 人 的 善 德是 后 天 习 得 的 ; “性 伪 之 合 ”即 通 过 “化 性 起 伪 ”实 现 “性 伪 之 合 ”; “化 性 起 伪 ”( 教 育 的 作 用 ) ,即 教 育 在 人 的 发 展 中 起 着 “化 性 起 伪 ”的
28、作 用 。 教 育 作 用 主 要 包 含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二是 环 境 的 作 用 。 因 而 , “化 性 起 伪 ”是 环 境 、 教 育 和 人 的 努 力 的 共 同 结 果 。( 二 ) 以 “大 儒 ”为 教 育 目 标 :荀 子 认 为 教 育 培 养 的 各 类 人 才 , 要 德 才 兼 备 , 教 育 应 以 培 养 “大 儒 ”为 培 养 目 标 , 所 谓 “大 儒 ”,即 知 类 通 达 、 博 古 通 今 的 人 。( 三 ) 以 “六 经 ”为 教 学 内 容 :荀 子 的 教 育 内 容 , 仍 然 是 以 儒 家
29、的 传 统 教 材 为 最 主 要 部 分 即 诗 、 书 、 礼 、 乐 、 春 秋 , 荀 子 虽 以 五 经 为 教 育 内 容 , 但 却 以 礼 为 重 点 。荀 子 重 视 以 儒 家 经 典 为 内 容 的 文 化 知 识 传 播 , 其 影 响 是 : 从 中 国 经 学 史 上 看 , 秦 焚 书 坑 儒 毁 掉 了 很多 传 统 文 献 , 传 下 来 的 一 部 分 中 的 相 当 数 量 得 益 于 荀 子 的 口 耳 相 传 。 纵 观 中 国 教 育 史 , 由 于 荀 子 的 传 经 ,使 得 儒 家 经 典 得 以 保 存 , 使 后 代 封 建 社 会 有 了
30、 经 典 教 科 书 , 为 文 化 思 想 定 于 一 尊 提 供 了 依 据 。( 四 ) “闻 见 知 行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1.“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在闻见的基础上学习必须向“尽其礼”阶段发展。2.“知”: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这就是知思维的学习阶段的意义。3.“行”: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
31、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荀子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他做了系统明确的说明,这是荀子的贡献。但是把学习止于行,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人文、社会特点的形成。(五)论教师 (重要,如: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和条件的论述)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
32、,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8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五、墨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或简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后来韩非将他们并称“世之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利益。(1)教育作用在教育作用上,墨家主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教育建设一个 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提出 “素丝说 ”,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来说明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扩展简答】墨子是
33、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教育对人的作用: 墨 子 的 贡 献 是 “素丝说 ”,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略有进步。(二)教育目标:培养“兼士”在教育目标上,主张
34、培养“兼士”, 兼士要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具备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三)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科学技术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突破了儒家教育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除此之外还有 政治和道德教育和 文史教育。(四)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
35、指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是积极主动“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指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教育与学习的方法重创造。此外,墨家还重视实践与量力的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方法的人。墨家的思想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体现了理想主义、务实精神和主动精神。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9六、大学(名词解释)(重要)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论述大学之道的重要文章,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
36、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明明德”、“亲民”、“止于善”被称为“ 三纲领”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被 后 世 称 为 “八 条 目 ”, 是 实 现 “三 纲 领 ”的 具 体 步 骤 。七、中庸(名词解释)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即为人处世即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认为人性发展和完善有两条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本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二是通过向外部的求知,以达到人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 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的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学习过程的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