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2 【原刊页号】144151 【分 类 号】K5 【分 类 名】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108 【作 者】徐蓝 【作者简介】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90 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研究的问题与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关。学者们通过对各种学术问题的认真探讨,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从已经出版的几十部专著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六个方面。一、关于邓小平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指导作用1998 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 ,就
2、邓小平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行了研讨。目前学者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和理论建设;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意义深远,它使我们观察国际总体形势的基本立足点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应重视对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尤其是 20 世纪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探索;应当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加以认真探讨;应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深刻变化中所出现的新的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和突破;应借鉴西方国际关系各学派的一些新的有益的学术成果(注:关于这次会议的详细报道,参见世界历史1999 年第 2 期。 ) 。二
3、、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关系(1)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其一是关于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研究。任东来和吴景平分别透过美国对华援助来观察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前者指出美援是美国推行对外政策的杠杆,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后者则具体说明中国在获得租借援助的同时,对美国作出的回惠租借援助的代价也相当巨大(注:任东来: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吴景平: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述评 , 历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 ) 。 其二是英国对华政策研究。李世安专门研究了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再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
4、义的斗争,揭露了英国对华政策的侵略实质,并客观评价了战后英国政策的变化及其历史作用(注:李世安: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 。其三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研究。陶文钊等人重点讨论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外关系,认为国民政府制定并贯彻了力求多寻友国,减少敌国,搁置分歧,求同存异,使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体现了弱国外交的特点。王真则着重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外交战略以及对抗战做出的重要贡献(注: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年;王真:没有硝烟的战线抗战时期的中共外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5、 年。 )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关系研究我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关系研究热情始终不衰。近年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绥靖政策研究绥靖政策是二战前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 8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90 年代出现了具有某种总结性和较深入探讨的专著。齐世荣主编的论文集绥靖政策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我国学者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一次小结。 全书收录了 1978 1989 年我国学者撰写的 19 篇论文,对英法绥靖政策的起源、实施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微观探讨,并对“绥靖政策”一词的含义给以辨析。该书认为,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
6、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注: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12 页。 ) 。另外,徐蓝专门探讨了英国与 30 年代中日战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系列个案研究论证了 30 年代英国在远东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以及英国在东西方实行这一政策的异同。武寅则从日本如何利用绥靖政策步步扩大侵略战争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这正是西方学者较少触及的一个方面(注: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年;武寅:从协调外交到自主外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
7、)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对苏联在这一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不同看法。孙红旗和崔剑具体研究了苏联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日中立条约中的所作所为,认为苏联对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苏联同样是绥靖大国(注: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社会科学战线1995 年第 1 期; 崔剑: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府的嬗变及影响 , 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 2 期。 ) 。 另一些学者则取一分为二态度,霜木认为,1939 年斯大林“与强盗联手防贼”的外交是苏联外交的杰作和胜利,但是政治上和道德上的败笔;李嘉谷也认为日苏中立条约对二战胜利具有全局意义,但其所附宣言书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注:霜木:1
8、939 年斯大林“联盗防贼”的外交 , 外交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李嘉谷: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 , 抗日战争研究1995 年第 1期。 ) 。关于二战后期的苏联外交, 徐天新从是否适应世界发展主流即保卫和平与发展经济的高度,对二战结束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指出苏联战后重新把革命和战争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因此是短视和有害的(注:徐天新:论苏联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对外政策 , 世界历史1995 年第 5 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研究从战略方面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是90 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研究的较新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徐蓝发表了评 1941
9、年英美参谋会谈等一系列论文,对 19381941 年英美为协调两国的战略而进行的多次参谋会谈进行了深入的个案探讨,并分析了美国的战争计划不断从太平洋向大西洋转变的过程和原因。熊伟民特别以美国的欧洲战略为核心,探讨了美国的战略路线与英国和苏联的分歧,以及美国的欧洲战略与其全球战略之间的关系(注:徐蓝:评 1941 年英美参谋会谈 , 历史研究1992 年第 6 期:从“ADB”协定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在远东的军事合作 , 世界历史1994 年第 3 期;评 1938 年英格索尔的伦敦之行 , 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评 1939 年汉普顿的华盛顿之行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
10、 4 期; 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 , 历史研究1996 年第 6 期。 熊伟民: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 。另外,韩永利指出美国在其“先欧后亚”战略中缺少“太平洋守势”的具体计划,是酿成太平洋战争之初盟军惨败的重要原因。戴超武对美国决意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进行考察,认为这一决定不仅出于军事考虑,更体现了美国防止苏联战后插足远东的战略设想(注:韩永利:“先欧后亚”战略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远东政策 , 武汉大学学报1996 年第 5 期;戴超武: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和原子弹的使用 ,世界历史1995 年第 4 期。 ) 。雅尔塔体系研究80 年代末 90
11、年代初,随着苏东巨变和两德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盟国建立的持续 40 多年的雅尔塔体制(亦称体系)基本瓦解;1991 年 12 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 40 多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我国学者以极为敏锐的目光,密切关注这些使世界一再震惊的事件,并积极从学术上思考和探讨雅尔塔体制这一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这些研究成果,部分地体现在 1990 年 11 月 2223 日在天津召开的关于“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圆桌讨论会中。与会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雅尔塔体制进行了论述:第一,雅尔塔体制的涵义。张志认为该体制在时间上主要是指 1943 年至 1945
12、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和会谈中达成的书面或口头、公开或秘密地各种协议的总和,在空间上主要指欧亚大陆上与苏联接近的地区或国家,其内容包括规划打败法西斯和安排战后世界两部分。沈永兴认为该体制是盟国领导人通过这些双边和多边会谈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或对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强调凡属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均应属于该体制的范围。华庆昭认为雅尔塔体制主要包括大国势力范围的划分和联合国的成立两个方面。第二,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分析雅尔塔体制的作用。张志和张象都将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体制相比较,认为雅尔塔体制对维护战后长期和平起了积极作用,前者比后者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张宏毅也认为雅尔
13、塔体制的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徐天新强调该体制包含三个积极因素:一是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二是确认在重大问题上的大国一致原则,三是承认维护世界的和平。顾德欣则认为雅尔塔体制是一个威胁世界和平的国际体制,对战后和平主要起了消极作用。同时与会学者都谴责该体制所表现出来的强权政治特征。第三,雅尔塔体制与冷战的关系以及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周纪荣指出导致冷战的根源不在于雅尔塔体制,而在于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对苏政策的重大转变。华庆昭认为冷战是雅尔塔体制的必然产物。黄安年认为雅尔塔体制下的苏美两极格局在 40 年中经历了冷战与缓和以及一定程度的冷战相交错的演变过程。李铁成对导致冷战结束的因素以及冷
14、战后的世界走向谈了看法,认为冷战时代的结束是世界历史潮流发展的结果,但冷战的烙印和遗风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注:关于会议的详细内容,参见世界历史1991 年第 1 期; 关于对这次会议的综合报导,参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 年第 1期。 ) 。另外,周启朋和李铁成撰文专门介绍了各国政治要员和学者对雅尔塔会议的论述(注:参见周启朋、李铁成:各国政治要员和学者论雅尔塔 ,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 年第 4 期。 ) 。90 年代初我国学者对雅尔塔体制的研究,为深入研究二战后期的国际关系、冷战国际史起到了开导先河的作用,并终于形成了研究热点(参见本文第四部分) 。三、各国对华关
15、系研究(1)英中关系研究香港回归祖国是 20 世纪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之一,历史学家对此给以了深切关注。萨本仁、潘兴明在20 世纪的中英关系中全方位勾勒了自 19 世纪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到香港终于即将回归祖国的历史过程;张顺洪等人在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的非殖民化与香港问题一书中则从非殖民化的角度,论述了英国最终不得不从香港撤退的历史(注:萨本仁、潘兴明:20 世纪的中英关系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张顺洪等: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的非殖民化与香港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年。 ) 。钱乘旦、洪霞从英国方面追寻了中英谈判香港问题的历史,表明了大英帝国雄风已去的事实。李世安指出香
16、港在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于群、程舒伟分析了美国从支持中国收回香港岛到利用香港进行对华遏制的主要阵地的政策演变过程(注:钱乘旦、洪霞:从于心不甘到面对现实 , 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 3 期; 李世安:香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 世界历史1997 年第 2 期;于群、 程舒伟:美国的香港政策(19421960) , 历史研究1997 年第3 期。 ) 。(2)美国对华政策和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美国对华政策在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专著。时殷弘在敌对与冲突的由来一书中对杜鲁门政府 40 年代末的对华政策是“等待尘埃落定”的看法提出疑问,认为该
17、政府在 19491950 年对新中国实行的是近乎彻底的敌对政策。贾庆国在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中较深入地研究了 50 年代中期中美交往的历史,并认为当时两国确实存在着改善关系的可能性,这与传统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注:时殷弘: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和中美关系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贾庆国: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 ) 。关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重要的专著是苏格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该书详细论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在美国干预下台湾问题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产生的巨大障碍(注: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 ) 。另外,陶文钊主编的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是编者于 1993 年出版的中美关系史(19111950) 一书的续篇,系统论述了从朝鲜战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注: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 。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多篇论文,仍然以政治层面的探讨为主,但有关意识形态和文化关系的探讨也值得注意。关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朱卫斌具体探讨了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