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 3 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内容概述经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课本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在学生眼里,岩石都是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但自然界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告诉我们,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生变化的呢?教材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
2、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本课教材内容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 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两部分组成,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实际上,按风化的作用来看,外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教材大多数内容涉及的是物理风化。因此在教学上不要使学生理解成风化作用仅指物理风化,导致科学性错误。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流程图是一种整理
3、信息的工具,它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种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某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顺序、步骤。学习画流程图,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是一个课外拓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学情分析 :1、科学知识方面我们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对岩石其实很陌生,虽然我们的学生经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系统学习,已对岩石的特征、成因、分类等有所掌握,但都是通过老师提供的岩石图片、标本或个别的实物岩石了解的,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立也只是对物体表面的初步感知,也只是肤浅的认识
4、。为此课前就要安排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或视频,提前观察街道两旁树木的底部周围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2、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来说,玩石头的兴趣是天生的,但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加上大自然中岩石变化是一个漫长而细微的过程,不易在短时间内察觉,所以,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根据现象能初步解释岩石变化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3、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眼中对“坚硬的岩石也能改变模样”这种现象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我们期望通过课堂上的模拟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力量是伟大的,激
5、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4、年龄特征方面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动手操作的探究实验过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实验之后的现象分析非常重要,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推理,并不断解释实验现象,而不是代替学生。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2、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
6、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4、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视频等,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
7、果(提前准备)。其它材料:锤子、放大镜、光滑、一些风化的岩石、一块坚硬的岩石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课堂活动一、谈话导入一、对比感受,引入新课1、出示岩石,验证岩石的坚硬:师:这是一块岩石,谁愿意上来用这把锤子来敲这块岩石,然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感受。(指名 2-3 名学生上台敲)2、出示图片,明确事实师:出示书上两副图片,问:你在哪儿也见过,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教师先列举一些岩石裂碎的事实,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如果岩石会改变模样,那么岩石上一定会留下变化的痕迹,请每个小组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岩石变化的痕迹!(拿出自己搜集来的岩石观察)3、引导质疑,产生假想师:岩石很坚硬,除非我们用
8、锤子等物体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4、引导想象,导入新课。刚才观察的图片上的岩石,是不是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呢?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上万年,它们的样子还会改变吗?学生敲后谈感受:岩石坚硬,不易敲碎1、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2、学生谈感受,按老师的引导试着提问:如:坚硬的岩石怎么裂开了?怎么变成了小石头?学生:分组观察: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小组内互相交流、汇报。学生试着解释(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了解学生的原本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9、内容:“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感知中形成对比,让学生在不可思议中产生疑问,并引导学生产生想像、猜测,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二、引导猜想二、引导学生猜测师:在自然界中,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块岩石上面都有变化的痕迹。那么,请同学们想想,在自然界中什么力量可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呢?问:岩石模样为什么发生了改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观察岩石,寻找变化的痕迹并展示,使学生对岩石变化有一个感性体验,这是学生合理猜测岩石变化因素的前提。】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三、探究 岩 石 变 化 的 原 因三、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测进行
10、梳理:根据我们的现有条件,我们可以做哪些模拟实验?组织学生选择实验,并进行分组模拟实验。你们各组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一)、各小组学生讨论实验方案)(二)、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修改方案。教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三)、小组学生分别领取实验材料,分别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四)、各小组收拾好实验材料,填写好记录表,准备汇报。1、冷和热的作用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岩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受冷受热的?是一天之内形成的吗?2、水的作用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岩石长期在水的作用下,会怎样变化?播放视频:看视频说模拟实验与自然界中岩石冷热变化的相同与不同。【设计意图
11、:实验方案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检测,又是一次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的很好的契机。从猜测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并做适当的修改,最后验证,并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假设验证”的实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学生结合书上的文字描述和图片说说模拟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各小组按方案进行模拟实验“温馨提示”:提醒学生实验时应注意的地方:学生:要用镊子夹着,小心烫手要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现象并进行汇报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3、植物的作用。下面由老师来做实验,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做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
12、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前准备的)。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根据课前的观察,试着举例(如街道两旁树木根部)(课件出示“石生树” 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我们来看一个动画。(课件演示)播放视频:动植物作用的视频,蘑菇石的形成图片介绍,【设计意图:因为植物的作用这一实验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观察到,所以只能教师提前准备好,通过做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在此基础上,举例我县街道两旁树木根部并播放“石生树”动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岩石改变模样的原因。】(五)、小结,延伸。 由
13、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这块岩石放入大自然中,一天、一个星期它改变模样了吗?它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概念解释书上两幅图,起到首尾呼应的目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谈学生观看视频,形成“风化” 概念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概念来解释学生理解“漫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四、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四、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
14、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3、尝试有选择地画出海南第一山或云南的路南石林的风化流程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描画进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学生试着画一画步加深对风化现象的了解。】五实践活动五、实践活动师:多媒体出示:贺兰山上的岩画,由于风的影响,有些地方破损已经很严重,你有什么办法来保护我们的贺兰山岩画?【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保护方案既是对所学风化知识的一次检测,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1、学生交流自己的保护措施2、课后各小组完成保护设计方案(在交流的
15、基础上方案放在课外进行)六、全课小结六、全课小结1、大自然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力量有哪些?2、你能说说什么叫风化吗?3、学习本课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根据本课学习说七、课外作业七、课外作业亲子实验:请家长配合利用家中的花盆,共同做植物的根对岩石作用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感受植物的根对岩石的作用,加深对风化现象的了解。】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及时反馈板书设计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实验记录单 :冷和热对岩石的作用实验记录单加热时现象 冷却时(后)现象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我们的结论 探索冷和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的实验报告组长 组员
16、我们的设计方案材料准备:操作的过程: 合作动手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在实验过程中可对方案调整和改进。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 指导老师 : 评语 等级 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实验记录单:实验前 实验中 实验后水 岩石 我们的结论 设计特色简述:1、将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如:上课开始
17、我先从学生的生活意识入手,让学生通过敲击岩石,感受岩石的坚硬,再出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明确岩石自己破碎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猜想、猜测,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再回归到生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在自己的后续实验中将科学进一步探究。2、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猜测原因模拟实验探究视频对照分析总结归纳形成科学概念拓展验证“风化”概念的形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贯穿于整个教学,为了让学生推翻自己脑海中的前概念,我让学生从鲜明的对比(岩石是坚硬的却自己破碎了)中产生疑问,再进行想象、猜测,再到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视频对比,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产生了
18、新的认识,生成了“风化现象”较准确的科学知识概念。3、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小学科学课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探究的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本课中学生从“提出问题猜测原因模拟实验探究视频对照分析总结归纳形成科学概念拓展验证”,这一系列过程不断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让各小组的学生在制定模拟实验方案、共同实验验证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能力、精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4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处理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保证探究过程更充分。5、将模拟实验和视频观看
19、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长期、共同”,进行有效探究,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这节课学生探究活动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具有典型的科学探究性。能从大自然的岩石变化现象中产生问题,并对“自然界中什么力量使岩石变化”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假设,然后通过“冷热作用实验” 、“ 流水作用实验 ”,对自己假设予以验证,并得到” 风化“的概念,最后将”风化“应用与生活,又归于生活,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具体如下:1、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小学科学课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探究的态度。本课中学生从“从现
20、象中提出问题猜测原因模拟实验探究视频对照分析总结归纳形成科学概念拓展验证”,这一系列过程不断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让小组学生在制定模拟实验方案、共同实验验证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能力、精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风化现象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价值。在这课的教学中,教材的目标定位并没有要求体现长期和共同两个层次。为了能更好地与实际的自然现象相结合,我认识到应该让学生对风化有这两个层面的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只了解哪些因素的作用叫风化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冷热作用能不能改变岩石模样的模拟实验探究后,再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说说模
21、拟实验与大自然中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的认知不再只停留在浅显的模拟实验现象上,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两者有不同的现象是因为所经历冷热的时间不同:模拟时是短暂的,自然中是长期的。如:在流水作用下能不能改变岩石模样探究后,问:“如果我们继续这个实验,岩石会怎样?为什么?”虽然是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是学生思考后的回答也体现了对岩石需要长期的作用,才能较明显地改变它的模样。3有效处理教材,保证探究过程更充分。本课教学中有“冷热、流水、植物”作用三个模拟实验。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发现植物作用的模拟实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是因为做这样的实验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而是根本不能说明根对岩石作用的问题。石膏不需要任何
22、物体的影响,干了就自动有裂缝。所以我采用了演示模拟实验的操作。并把“冷热作用和流水作用”两个实验分成两个同时进行的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从而保证探究的更充分,分析的更透彻。4将模拟实验和视频观看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长期”,进行有效探究,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时越充分,研讨就相对有效。而清晰的视频同样能让学生能清楚的了解其他因素对岩石的作用。在模拟实验后又结合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因素对岩石的作用。教学中,我选择了冷和热、水对岩石的作用自然视频、动植物作用的视频,蘑菇石的形成图片介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岩石改变模样的原因。5、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将课堂延伸到生活
23、中去。让课外探究成为课堂的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课堂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探究的时间是无限的,应该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本课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是一个课外拓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因为我们在宁夏川区,学生很少见到岩石,甚至没能到山上去玩过,所以调查就很困难。为此,我根据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这一环节改为:“为保护贺兰山上的岩画制定活动方案”和“ 亲子种植 ”
24、两个环节,这样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将课堂和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使学生明确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要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6、 存在的缺憾(1)、汇报交流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实验活动后,应让学生多说,教师不应引导包办过多:应给小组一个交流总结、概括的机会,让学生提炼出结论后,再由首席发言人上台在食物投影上展示交流,这样既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实验精神,又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2)、忽视指导和评价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走教案”的痕迹,不能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和评价。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磨炼的地方。(3)、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两个大的教学内容,重点在前面的冷和热对岩石的作用模拟实验上,由于要用酒精灯去烧,担心学生安全,所以进行的不够顺利,对时间的把握上也不是很好。(4)、实验使用的岩石是我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时个别组学生很难发现岩石变化的特点。如:有两个组同学准备的岩石就看不出来,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5)、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比较紧凑,但在时间的把握上不是很好,应该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所以合理调控时间也是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也是作为科学教师要不断提高的一项基本素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