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目的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2、熟悉病因和治疗方法。 3、了解发病机理。 重点 本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难点 血液学特点,定义 通常指原发性再障 一组不明原因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一)按病情分类1、急性再障 -重型再障型2、慢性再障 急变-重型再障型(二)按病因分类1、遗传性2、获得性,流行病学 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万人口为重型再障。,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为。 (一)化学因素 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氯霉素、磺胺类)
2、。 (二) 生物因素 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 1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 2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 3免疫异常: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TH1/TH2比值增高, CD8+T抑制细胞、CD25+T细胞、TCR+T细胞增高,造血负调控因子(IFN-、TNF),免疫治疗有效,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型再障及慢性再障。,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起病急,进展迅速。 贫血 进行性加重,伴明显的乏力、头晕及心悸等。 出血 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外,还常有深部出血。 感染 呼吸道感染多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病
3、情险恶,,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三种细胞减少的程度不一定平行。,二、骨髓象 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 多部位穿刺涂片呈增生不良。 粒系及红系细胞、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三、发病机制检查 CD4+/CD8+比值减低, TH1/TH2比值增高 CD8+抑制细胞、CD25+T细胞、TCR+T细胞增高 IFN-、TNF,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脾不大骨髓示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网织红00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血小板30%,
4、(6)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 多有高热,出血严重,晚期可有肝大、黄疸。骨髓中有异常的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治疗 一、支持及对症治疗 (一)注意个人卫生 特别是皮肤及口腔卫生。血象过低(中性粒细胞05109L)时,应采取保护隔离。 (二)对症治疗 包括成分输血、止血及控制感染。,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一)免疫抑制剂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目前治疗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可单用,也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同时用。 2、环孢素 3、其他:CD3单克隆抗体,甲泼尼龙、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二)促造血治疗 1、雄激素 刺激骨髓造血,对慢
5、性再障疗效较好,其发生疗效时间往往在服药23个月后,故对重型再障无效。 2、造血细胞因子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用于免疫抑制剂同时或以后,有促进血象恢复的作用。包括 (G-CSF)、 (GM-CSF)及 (EPO)等。,(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最好在患者未被输血、没有发生感染前早期应用。患者年龄不应超过40岁,有合适的供髓者。,预后 再障的预后依分型、骨髓衰竭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及治疗的早晚而定。 重型再障约1312患者于数月至1年内死亡。死亡原因为脑出血和严重感染。 慢性再障治疗后约有80的患者病情缓解,但仍有不少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少数患者能完全恢复。,预防 再障中有些病例是可以预防的。如在有关化学和放射性物质的工业、农业生产中,加强防护措施,严格操作规程。对某些损害造血系统的药物认识其严重性,慎用或不用。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环境,防御化学战争及核爆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