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风波授课人:黄琳程授课内容:14 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 15 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 级会计 3 班授课时间:2015 年 12 月 31 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教学楼 2104一、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三、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
2、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四、教学难点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 课件、话筒、投影仪第一课时1、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
3、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 “以文为诗” , “以才学为诗” ,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赏歌曲水调歌头 ,品味歌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4、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就是苏轼。二、知人论世标题定风波苏轼苏轼生平简历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 1069 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任杭州通判。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 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
5、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后来,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1091 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 1093 年,新党再度执政,他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三、解题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又名定风流 定风波令等。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 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自义)2.播放朗诵音频定风波
6、(一) 齐读序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的作用。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和写作缘由。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几首有诗序?孔雀东南飞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
7、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二)读词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单阐明理由,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 、竹杖芒鞋、 轻(胜)马、任(平生)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萧瑟(处) 无风雨 无晴重读原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 “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吟啸
8、徐(行) ”: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大 有 “无 官 一 身 轻 ”之 意 , 与 “眼边 无 俗 物 , 多 病 也 身 轻 ”( 杜 甫 漫 成 二 首 之 一 ) 中 的 “轻 ”字 亦 同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下片“料峭(春风) ”与 “(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萧瑟(处)
9、 ”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无风雨” “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态。(三)词序结合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 何妨吟啸且徐行。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已而遂晴, 山头斜照却相迎。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2、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 (插入提问:品味“穿林打叶” )3、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外物不足于萦怀,不
10、为外界环境左右;从容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闲人、隐逸者的装束)4、探究一 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从何而来?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
11、,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 (或: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5、探究二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 的形象。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1)齐读(2)下片写什么? 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8、小 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 “迎” )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 “风雨” “晴” )总结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
12、雨的智者四、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或给你感悟,触发你灵感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无”字是苏轼的思想浓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的分别?(佛家的达观) 明确:“无”物我两忘的“坡仙化境”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归是苏轼的思想浓缩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是家 明确:“归”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可能喜欢的句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 ,意思是不怕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
13、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感受:六、小结:1、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它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
14、面。2、在经过忧患苦难、九死一生之后,苏东坡还能写出定风波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样潇洒,这样飞扬,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狂打超脱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艺术才情,更是他的人境界的体现。3、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七、布置作业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把它背下来。八、板书资料链接: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词人苏轼人物形象及人生态度、苏轼词特点2、明确以小
15、见大、双关等写作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抽查背诵)2、深入探究文本思考: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苏轼词有何特点?1.人物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2.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3.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
16、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4.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5.苏轼词特点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6.写作风格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2、旷达风格。 定风波3、婉约风格。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蝶恋花)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自题金山画
17、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作者思想:道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四、小结: 本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了内心感受,表现出作者蔑视灾难、达观自信的胸襟,展现出了一个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抒内心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五、知识链接: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
18、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六、苏轼的人生态度乐观、旷达、积极、进取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七、有何感受?1、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自解中超凡超俗。八、知识拓展“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1、知人,要熟悉诗人的经历遭遇,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2、知人,还要知人的不同时期。3、论世,要明确时代特征。4、要特别注意诗的小序、诗下的注释等。九、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及练习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