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
2、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
3、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 “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 “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 两词仍区别使用,把 “教育” (Education )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20 世
4、纪初源自日本。自 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实际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起,中国开始出现教育学的概念。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师范学堂讲授“教育学”。自此,我国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学课程成为定制。我国的教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是教材的翻译和撰写。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学习日本,20 年代开始学习美国,50 年代后转向学习苏联,而改革开放的 80 年代后则是面向全球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当然,另一方面,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
5、学科。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主要代表作在我国除论语外,还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其中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比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在西方,除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还有昆体良的论
6、演说家的培养等。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多是采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或者思辩式的演绎和推理,没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能达到科学化的地步。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
7、洛克的教育漫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 1776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
8、、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
9、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 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3)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
10、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
11、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 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12、。基本评价: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
13、,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6)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
14、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
15、判的态度和方法。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0 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到 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一个巨大的教育问题领域已经形成,未来的教育学必将不
16、但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而且注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直至注重人的一生发展都起着重大作用的终身教育的研究。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3.教育学领域范式的多样化在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扩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数量关系的描述;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非数量关系的质的东西进行分析;还有
17、的介于两者之间,或偏向一方,或两者结合,综合运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来促进教育学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从而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近代以来,所有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在教育学的名义下进行的。20 世纪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教育学一个个组成部分纷纷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如根据组成的内容分化出了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等,根据教育的阶段,分化出了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根据教育范围和性质分化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20 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学在发生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现象。所谓的高度综合不是指再综合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教育学来,而是指教育学的子学科与子学科之间,子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以及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知识增长点。例如,教学论是从教育学中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