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学习笔记和题库绪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本绪论重点内容提示一、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 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 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 人民革命和
2、解放、建 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因此,它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列宁在 20 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 产阶级专 政、民族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 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产生于
3、 19 世纪 40 年代的德国等西欧国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社会历史条件可概括为三条:一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 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二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三是工人运动的兴起。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即18
4、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 年1848 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 12 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44 年爆发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这三大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但也暴露了它的弱点,那就是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武装。正因为如此,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 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2)思想理论来源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材料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新理论。2
5、、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马克思 1818 年 5 月 5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律师的家庭。恩格斯 1820 年生于莱茵省巴门城,父亲是工厂主。1844 年 8 月, 马克思恩格斯会见,由于思想一致从此结成友谊,开始共同 创造他们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和形成阶段,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阶段,理论体系的完成阶段,恩格斯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这两大发现的基
6、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的或者主要的组成部分,即马 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实现了人类思想史的伟大变革:一是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中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科学地确定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哲学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建立了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高度统一、 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哲学使命上,马克思主义把“ 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 视为根
7、本任务,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特别是,马 克思的第一个伟大 发现, “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这就是生产力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二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以第二个伟大发现即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实现了伟大变革:在研究对象上,首次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历史主义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阐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研究内容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
8、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基本持征。三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伟大变革,即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必 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把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 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 义。三、列宁、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1、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列宁主义的产生,是由
9、当时俄国的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1)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是垄断。帝国主义时期,三大基本矛盾即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加深、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极其尖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达到空前尖锐程度,这三大矛盾的发展,使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2)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特别突出和尖锐,无产阶级开始觉 醒,工人运 动已经兴起,即将爆发俄国革命。列宁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产生的。2、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产生后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0、1904 年1914 年间内容扩展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理论升华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3、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基本思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结为:(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过程;(3)始终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4)坚持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夺取政权后及时把改革提到日程上。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本章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唯物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或者 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物质是一
11、种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 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亦即存在与思 维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辩证法不是一种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这是辩证法的两大原则。2、联系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 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 辩证法的三个主要 规律。3、把握辩证法的规律需要把握若干范畴,如个 别与一般、本质与现象、
12、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等。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是:1、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解决一切人类生存及一切历史所赖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的基本形式。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决定因素。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 过程。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由生产 力、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构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力量,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 关系对生产
13、力具有反作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国家是阶段统治的工具,法是统治阶 段意志的普遍表现,意 识 形态是统治阶段的思想体系。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必然引起社会变革。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同现存的生产关系 发生矛盾,于是生 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桎梏,必须进行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 层建筑也将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5、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生 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具有独特特征的经济社会形态。6、人民群众是历
14、史的真正创造者。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 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 大。7、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如果不彻底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抗,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四、实践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1、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 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实践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首要的基本观点,是新旧唯物主义、新旧世界 观的根本区别。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手段。人 们不是简单地直观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3、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 过实
15、践才能达到对世界的深层次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就是理 论联系实际。4、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五、认识论:辩证思维是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反映1、认识的辩证法: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从认识的本性、使命、可能和 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从认识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是,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个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
16、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本章重点把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和一般基础。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者的存在,使人类社会产品成为商品生产。商品生 产 和商业的发展,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2、商品是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 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种属性的劳动。具体 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抽象 劳动凝结为价值。把 创造价值的现实源泉归结为活劳动
17、,就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 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部门内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该部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价 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 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规律必须通过竞争、供求机制条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等。同时,它也有消极影响,如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在一
18、定条件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5、商品交换最初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交 换长期发展的结果, 产生了货币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形式在历史上先后经过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形成货币。货币 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是前两个职能。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1、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质主要有三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
19、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 变资本如厂房、机器、原料等在 劳动过程中只 发生价值转移,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则发生价值增值。区分资本构成的意义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劳动者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并丧失了赖以获得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的条件下,便成为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更确切地说是由劳动力带来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
20、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2、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 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依靠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使资本不断增殖,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性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方面都受这个规律支配。正是 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三、资
21、本积累的规律和趋势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扩大再生产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货币资本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完成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即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个过程以英国为典型,一方面用强制力剥夺小生产者使其成为无产者;另一方面通过国债、税收、关税、武力征服殖民地、贩卖奴隶和鸦片等手段积累巨额财富。 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途径实现的。2、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壮大,有力地促 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目的等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得劳动者的积极性较之以往有极大的提高;以大工业为核心的社会化大生产为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3、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必然造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首先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其次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盲目、紊乱和失调,必然 导致经济危机。因此,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 义灭亡的必然性。四、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1、社会化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