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58KB ,
资源ID:2136735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1367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oc】《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oc】《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doc

1、创造性使用小学教材策略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强调要“用教材教” ,而不能只是“教教材”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和时代的强烈呼唤下应运而生的,他给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体现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的教学思想,凸现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彰显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的诞生也强烈地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新教材的使用一时难以适

2、应,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随堂听课等方式,我们发现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1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活动,忽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从参与问卷调查的 74 名教师中,我们发现有 68的教师习惯的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他们在教学中“严格”地遵循教材内容,机械地照搬教材中的活动,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偏离教学目标,活动目的不明确。从课题专项调研的 35 节品德课中,我们发现有 40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求,创新教材中的活动。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为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活动参与的广度、活动内容的趣味往往忽略了活动真正要落实的目的,偏离教学目标,

3、造成为活动而活动,为创新而创新。3脱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生活动体验。从常规下校随堂听课的 24 节品德课中,我们发现有 6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预设内容,过多关注教材内容的落实,教学环节的推进,缺少对课堂的关注度,从而忽略学生在主题学习中的真实状态和生活中的学生真我,脱离学生生活。4把教材置之课外,盲目地创造。从课题专项调研的 35 节品德课中,我们发现有 28的教师常犯这样的问题:他们在使用教材时,常常还未充分地解读文本,领会编者的意图,就将不适合、无联系甚至是容易对学生认识造成偏颇的资源大量引入课堂,把教材置之课外,盲目地创造。因此,我们开展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希望能解决教师在品

4、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能力。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一言,精辟地对教材意义作了准确的定位。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课改年级教师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张力荣语文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陈静试论新课程下地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王又新在理解教材性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提出:教材改革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对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

5、许多误区,因此,怎样理解新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林海亮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一文中指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最大可能的发挥课标、教材、教参的作用,而是应该把课标、教材、教参的影响缩小到最少,以求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非日常生活,达到培养能主动超越生活的人。 ”付宜红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

6、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明辉莉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文中提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同时,她还指出:理解教材内容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但以上研究成果,对如何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指导性不强,尤其是没有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对于如何构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没有提出明确的建议。所以,我们认为进行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是顺应我国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与探索,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课题的研究,着力于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 (鄂教版)教材策略的探讨,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并从中总结出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的建构,达成教师与教材能互相适应。三、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课题组在四年多的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课题组全体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一)明确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1、核心概念“创造性”一词,

8、在心理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将“教学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与加工”的过程,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创造出了新的有值价的东西,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征。它让教师由被动、忠实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课程创造者,转变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创造性地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本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本土生活问题、需要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本土资源整合利用来开

9、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以指导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不同生活场域的生活,追寻生活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其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按照这样的观念、方法进行的教学即为我们认为的创造性使用教材。2、理论观点:文献中有关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论观点有以下几种:(1)课程与教材本身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2)真实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有“为学生而教” , “用教材教”的义务。(3)体现教师的创造与智慧,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4)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创建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学习者与媒介互动,形成一定的契合,可以建构一种师生和谐发展的学习生态体。(二)通过课堂观察、调查分析、访

10、谈比较,梳理出影响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要相关因素。1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参与问卷调查的 74 名教师中,我们发现有 28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认识不到位,未能充分地解读文本,在使用教材时将不适合、无联系甚至是容易对学生认识造成偏颇的资源引入课堂,把教材置之课外,盲目地创造。另外,仍有 32的教师用老眼光看待新教材,习惯地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成为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毫无创造。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旧教材思想品德以知识为主进行体系构建,学科化十分明显;教学内容繁琐庞杂,交叉重复;品德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生活和实践基础,说

11、教式教育蔓延。新教材品德与社会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以“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呈现模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蕴涵丰富的教育内容。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生活化,话题、范例、主题活动都是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均以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予以展示,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事件” ,是“儿童的生活” 。尽管教材关注的是儿童的生活,但是教材中仍有些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脱离,比如人民代表大会、联合国、京剧等。也有教师缺乏与某些教学内容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而影响着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的效果。3从教学形式上来看理念的更新、内容的革新使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2、。过去的思品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一讲到底,说教式、灌输式教学的痕迹重。课堂上少思维、少对话、少沟通。如今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需要一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用多姿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所要达成的课程目标为基础,根据教材提供的话题和范例,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话题和案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对话、探究,从而获得知识、习得道德、养成习惯。4从教学资源上来看教材本身即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补充其它资源以帮助解读教材并配合辅助教学。教材除了配有教师用书外,还配有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用

13、书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标” ,教师们多据此来研读教材,从教师用书中获得教学目标,依靠“活动设计”和“教学建议”进行常规教学,依赖“资源库”补充教学的相关资料。 “资料库”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一是“资料库”中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让教师能信手拈来,实际运用的内容还比较缺乏。二是内容与教材结合不紧密,有些资料不能为教学服务,有些教学中需要的, “资料库”里却没有。因此,很多教师反映资料库内容不够用。教师们盼望能加强对教材配套产品的开发,有更丰富的、更实用配套辅助资料,除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希望能提供相应的音像资料和课件资源。由此看来,品德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

14、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通过提高对教材的开放性的认识,加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才能帮助教师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能力。(三)明确了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前提。1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全面解读课程标准 ,在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的基础上,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1)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首先,课程标准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教材

15、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么,我们在使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教师要充分研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等。领会了课程标准,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会让我们站在课程高度上对待教学,从而更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使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偏离方向。(2)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教材的内涵。以前,教材是“教本” ,是“学本” ,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16、,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课堂上,习惯于老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现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是围绕某些知识提供了相关的例子或案例” 。在解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这个例子来演绎,也可以采用那个例子来佐证。教材已不再是“钦定的文件” 。现在, 品德与社会教材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过去由德育故事、生活道理为主,现在由话题、生活事例、活动示范等为主;过去是大篇的文字,现在是大量图画辅以导语,这些范例,只起到示范、提示话题、开阔思路的作用。再者,教材面对的是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范例既具备典型性,又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所以,面对新教材

17、,教师要打破过去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教师需要下功夫去读懂教材的内涵,去把握编者编写的具体目的,感悟教材中的深层含义,再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取舍,进行再创造。教师阅读教材,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一定要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精心研读每一课内容。要思考、推敲每一课中的课题、导语、图画、提问、小结语、活动天地、小资料等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提示的活动方式与内容、要达成的目的,以及材料呈现方式的特殊意义。四年级从看电视说起 (人教版)一课中教材列举了看电视的风波的事例及画面,呈现的就是我们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生活,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上课时教

18、师采取由人及己的方式活化教材,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弄清全册教材各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要仔细推敲教材中各话题、各课题、各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要从整体审视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框架。要将话题与课题,与单元的整体设计相联系,从整体上解读教材,正确把握目标及教材框架。从教材的编排特点上来看,各训练主题的要求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所以要把话题放在单元中去研读,准确了解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应达成的目标。有些话题还要结合不同年段相同内容范畴教材的目标要求去研读。以此,真正实现对教材的准确解读。如“节约用水”的话题在小学的不同年段都有

19、出现,三年级上册出现的“节约用水” ,六年级出现的是“打造节水型社会” 。但是年段的不同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2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过去,教师们多依据教师用书来研读教材,从教师用书中获得教学目标,依靠“活动设计”和“教学建议”进行常规教学,依赖“资源库”补充教学的相关资料。如今,教师获得教学目标的途径,一是教师用书,二是教材。三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比较而言,学情和教材更是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重要因素,特别是教材中话题开篇、过渡和小结的话、呈现的学习要求或问题有很强的提示作用。(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

20、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2)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目的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深入研读教材,站在编者角度上自上而下地审视和把握教材内容实质,准确理解教材意图和思路,准确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目标。其次,教师除了深入

21、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实质外,还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生活中碰到的真实问题,制定出具体可行,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祖国资源的“博”与“薄” 是五年级上册内容。本主题从“博”和“薄”两个角度讲述我国资源状况,一方面使学生知道我国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引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的话题。通过研读教材,教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1懂得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为匮乏。2分析、探究祖国资源“薄”的原因和现象。3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保护资源的意识,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懂得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2分析、探究祖国资源“薄”的原因和现象。(3)每节课、

22、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避免走上形式化的套路其一,为活动而活动;其二,为体验而体验。3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关注课程综合性,加强整合意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程,而是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以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效地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求资源共享,相互促进。(1)品德与社会课与其它学科整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需要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联系的其

23、他学科整合在一起。目的是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的意识,能运用知识综合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它可以与语文、地理、历史、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整合。(2)品德与社会课与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整合。目前担任品德课的老师大多是班主任,既要承担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要承担少先队的工作。把品德课与少先队活动整合,既有利于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又使品德学科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比如教材中有关地球、家园、保护环境的话题,可以和相关的少先队主题活动结合。(3)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专题探究性活动整合。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写出报告文稿,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研

24、究发现,可以是少数学生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准备,选派代表发言。这样既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在交流中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在教学祖国资源的“博”与“薄” 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对祖国的各种资源的资源总量以及人均占有量、世界排名等内容进行探究。(4)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社会生活活动整合。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们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可以将社会信息、社会活动引入课堂,也可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

25、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四)探索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策略。1、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地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结合教学实际。好的教材应具有通用性,应兼顾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来说,即使质量再高,囊括的范围再广,针对性再强,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要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空间。在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时,我们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

26、础上,进行了如下思考: 教材内容体现学生生活,这样的教材怎么教? 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生活中有这一类资源,这样的教材怎么教? 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生活中无资源或资源极少,这样的教材怎么教?结合教学实际和研究所得,我们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直接决定着教师该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1)结合地域特点,化“虚”为“实”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内容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

27、活,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敢于跳出课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地域特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二年级家乡物产多又多教材呈现出吉林的药材,苏州的苏绣,云南的菠萝、芒果,浙江的茶对于七岁的小学生来说,吉林、苏州、云南是一个个遥远的未知数,药材、苏绣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在执教这一课时尝试着先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乡夸家乡的物产之多;再走出家乡晓他乡物产之多。 “你知道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物产呢?”孩子们展示和介绍的家乡物产让在场的师生都大开眼界。生(神气地说):我的家乡的莲藕,白白嫩嫩的,用它煨的汤又粉又香生(骄傲的说):我的家乡有武昌鱼,那味道可鲜美呢!生(

28、自豪的说):我的家乡有麻糖,那真是又香又甜,吃后让人回味无穷。 (边说还边咂嘴呢) 。生:我的家乡有由糊涂仙酒,爸爸说,喝了糊涂仙,胜过做神仙。同学们那一份份骄傲、自豪溢于言表,那一份份家乡情正在教室流淌着。教师巧妙地引进地方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出“雾里看花” ,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中接受教育。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也促使他们更好的关注生活,并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化“虚”为“实”的教学不仅为师生打开了教学思路,也有效地实现了教材所呈现的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我们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对接。(2)结合学生生活,化“静”为“动”儿童是其品德发展

29、的主体。道德的本质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生活不会自动产生道德。儿童在复杂的生活中,通过活动与交往,不断解决自身面临的道德冲突与矛盾,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品德。我们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内容,撷取的是学生生活中的小浪花,教学中应该捕捉住这些小浪花,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将静态呈现的生活画面动态化,多给学生提供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到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交流与撞击中实现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我区品德教师执教生命与爱相随一课时,让凝固的教材文本,在师生的激情演绎下,化作了灵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充分利

30、用教材中的范例,而又不完全依赖教材与学生对话。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与学的过程是相当讲究和耐人品味的。从父母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到暴走妈妈陈玉蓉舍身救子的动人事迹,再到“2009 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主持人的感人评说;从学校里老师同学关心帮助自己的故事,到校内肢残学生徐剑南受到的关爱,再到洲头小学爱洒 18 岁的重症少女李爱娟。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本校的肢残儿童,重症的花季少女,以及后来的抗震小英雄林浩。一环紧扣一环,一层更进一层,学生由小爱的感受逐渐到对大爱的理解,他们逐渐明白我们的生命沐浴在爱中,我们的生命不是孤立的,不是冷漠的,而是与周围的人彼此牵连,同呼吸,

31、共命运;从而发自内心的感受爱,留存爱,并回报以爱。教师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大胆地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新闻或影响力较强的人与事及时、适当的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辅助教学。这样的鲜活素材,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们容易接受,关注度高,学习兴趣浓,自然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感悟生命与爱的内涵。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于细微处见功夫,于无心中见用心,演绎出了肖斌衡教授对生活德育的诠释:德育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在德育中升华。(3)结合教学实际,化“薄”为“厚”品德课的文本比

32、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创造型使用教材,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简约教材背后的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使课堂中的学生与教材中的学生融为一体,教学就能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将不断深化,常常会“爆”出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对于一些能促进教学和一些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教师应及时捕捉,有效利用,巧妙转化,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我的生日时,一位学生流鼻血,另一位学生连忙拿出餐巾纸帮助该生擦鼻血。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这就是同学之间的关怀。 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中,教材以“大地妈妈哭了

33、”为范例,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让大地妈妈破涕为笑?教师执教时为学生提供了“当你看见有同学踩草坪,你准备怎么办? ”这一情景进行表演。一生上台表演了对踩草坪的同学进行耐心的劝说。他真诚的劝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踩草坪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并推出了草坪。老师正为同学们的表现感到满意时,一个同学发现了问题:“老师,他劝别人不踩草坪,自己也跑到草坪上去了”大家这才发现,由于是模拟表演,孩子们都站在了草坪上却浑然不知。不过这种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老师及时将这一生成性的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 “如果你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样做才更好呢?”经过讨论,孩子们再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就更细致,更全面了。创

34、造性使用教材化“薄”为“厚” ,使教材经学生“参与创造”而变厚,使教学内容增值。2、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用好“五字诀” 。即“用”活用, “增” 增加, “删”删减,“换” 更换, “合”整合。(1) “用”即活用。教材是“范例” ,在目标明确并能有效达成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教材,发挥教材示范特点,有效应用教材的资源,把握其“典型性”意义,作为连接学生生活的桥梁。如:用好关键字词,把握教学目标;用好图例,探究“言外之意” ;用好思考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用好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2) “增”即增加。一是增加教学资源。如生命与爱相随一课中,增加学生所在学校关爱残疾学生的事迹,增

35、加暴走妈妈陈玉蓉舍身救子的感人事迹,还增加了社会各界帮助李爱娟上学的事迹。又如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教师增加了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台前幕后的训练演出故事。增加的教学资源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并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增加课时数。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时,常常需要充足的课时数来支撑。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增加课时数,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3) “删”即删减。一是删减重复的或不适宜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删”的时候,删掉的是重复的或不适宜的相关教学资源,不删的是教学目标。这时, “删”往往和“增”结合使用,即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替换” 。二是删减一课时内过

36、于饱和的教学内容。如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这个话题涉及了四项伟大的发明,这么多的教学内容一个课时完成只能是“蜻蜓点水” 。教师执教时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教学重点集中在了解造纸术、印刷术上。因为它们和学生生活的关联更为紧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纸、书,而平时我们使用的书就是这两项发明的结合体,因为来自生活,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于是,在这一个课时中,看似教师减少了了两项发明的教学,但更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并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探究的兴趣,为下一课时探究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应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三是删减课时数。这是与删减一课时内过于饱和的教学内容互补的一种策略,它主要指教

37、师可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可以将学生实践行的活动集中进行,减少分散进行不利于组织的弊端。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材的“增”或“删”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以大胆调整,创造性使用教材。(4) “换”即更换。更换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对教材的“换”要服从于实际教学的需求,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规律。 “换”即调整教学顺序,根据现实需要将某些教学内容或提前或延后,教学进度或放缓速度,或加快进度等。如学校在 9 月份开学初,举行本学期的读书节活动的启动仪式,那么四年级的教师就可以将和好书交朋友的内容提前上,帮助学生辨别书籍的好坏,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也能使

38、读书节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5) “合”即整合。一整合教学资源。德课程具有整合性,它需要教师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如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与特殊纪念活动整合、与社区资源整合、与时事整合等等,以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率。二整合人力资源。课改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中,品德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授课者。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志愿者等都可以走进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善于利用好这些人力资源,能有效提高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一位教师在上我们的国粹京剧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去了解京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到了京剧的来由,了解了京剧的行当、行头、服装,也了解到了京剧有些什么乐器伴奏。接着让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

39、京剧、学唱京剧,让美术老师教学生画京剧脸谱,班会时间,让班上的京剧小票友在学校作巡回演出,在整个年级掀起了“京剧热” ,激发了学生对京剧的喜爱。各学科相互配合,学生学得有声有色。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处理、运用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用” 、 “增” 、 “删” 、 “换” 、 “合”这“五字诀”常常是互相配合,交叉使用。教师只有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对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与优化,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的功效。3、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综合利用并合理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时的价值取向有“忠实、相

40、互适应、课程创生”三种。从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 、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课程创生要求教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大力开发新课程资源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内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活动都可以构成品德课程资源。作为品德课程老师必须关注到这些,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机渗透进品德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比如,学校的厨师、食堂工作人员、后勤人员等成为老师学生关注的焦点,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不

41、起眼的普通人“为了我而默默奉献” 。这比起讲些大道理,提些诸如:要节约粮食、要珍惜劳动成果之类的空泛要求的教育要有效得多。这种教育内化之后形成的学生的自觉行为,是具有持久功效的。(2)善于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老师们发现,教材的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访问的,而这成为了课题组老师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方式。学校周围的社区隐含着许多品德课程资源。比如社区开展的各种活动,社区的选举制度等。(3)适当利用学生家庭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能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十分乐意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如支持孩子参加相关调查、访问、统计等活动;为孩子购买相关书籍或器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配合拍摄教学资料短片等。老师们也应该积极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背景及社会网络,建立档案,并适当地邀请家长在相关课程内容中作讲解、示范,为学生活动提出建议或提供相关活动支持。老师们还要善于利用家庭中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如相关书籍、照片、动植物、器具等。在我们的生命教学中,许多家长提供了孩子幼时的衣物,婴儿时期的纪念物等,给孩子们的课堂生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