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281KB ,
资源ID:2152002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1520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doc

1、 CH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eal-time kinematic(RTK) surveys2010-03-31 发布 2010-05-01 实施国家测绘局 发 布 CH/T2009-20102目 次前 言 .0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25 RTK 控制测量 .26 RTK 地形测量 .57 仪器设备要求 .7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8附 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

2、参数表 .9附 录 B RTK 基准站观测手簿 .10附 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1附 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2前 言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CH/T2009-20101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RTK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

3、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实时动态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RTK 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

4、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3.2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3.3 基准站 Reference Station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固定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基准站。3.4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在基准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3.5 单基准站 RTK 测量 Single Reference Station for RTK Surveying只利用一个基准站

5、,并通过数据通信技术接收基准站发布的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参数进行 RTK 测量。3.6网络 RTK Network RTK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基准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进行连续跟踪观测,通过这些站点组CH/T2009-20102成卫星定位观测值的网络解算,获取覆盖该地区和该时间段的 RTK 改正参数,用于该区域内 RTK 用户进行实时 RTK 改正的定位方式。3.7 截止高度角 Cut off为了屏蔽遮挡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蔽遮高度角,低于此角视空域的卫星不予跟踪。3.8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 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6、反映定位精度衰减的因子与所测卫星的空间几何分布有关,空间分布范围越大,PDOP 值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反之,PDOP 值越大,定位精度越低。3.9 固定解 Fixed solution卫星载波相位观测量的整周未知数的整数解叫固定解。3.10 观测次数 Observation times同一流动站初始化观测的次数。3.11历元 Epoch指一个时期和一个事件的起始时刻或者表示某个测量系统的参考日期。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4.1 坐标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4.2 高程系统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基准为 1985 国家高

7、程基准。4.3 时间系统 RTK 测量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当采用北京标准时间(BST)时,应考虑时区差与 UTC 进行换算。5 RTK 控制测量5.1 一般规定5.1.1 RTK 控制测量前,应根据任务需要,收集测区高等级控制点的地心坐标、参心坐标、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和高程成果等,进行技术设计。5.1.2 RTK 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RTK 高程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等外高程控制点。一级、二级、三级平面控制点及等外高程控制点,适用于布设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控制基础,可以作为图根测量、像片控制测量、碎部点数据采集的起算依据。5.1.3

8、平面控制点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一次性全面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5.1.4 RTK 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 RTK 和网络 RTK 两种方法进行。在通信条件困难时,也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5.1.5 有条件采用网络 RTK 测量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 RTK 技术测量。5.1.6 RTK 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表 1 规定。CH/T2009-20103表 1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 15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 值良好 6 65.1.7 经、纬度记录精确至 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 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5.2 RTK

9、平面控制测量5.2.1 RTK 平面控制点的点位选择要求按照 GB/T18314 执行。5.2.2 RTK 平面控制点的埋石根据技术设计要求确定。5.2.3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表 2等 级 相邻点间平均 边长/m 点位中误差 /cm 边长相对 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 距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一级 500 5 1/20000 5 4 四等及以上二级 300 5 1/10000 5 3 一级及以上三级 200 5 1/6000 5 2 二级及以上注 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注 2:采用基准站 RTK 测量一级控制点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

10、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 2 次注 3:采用网络 RTK 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注 4: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 1/2。5.2.4 RTK 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5.2.5 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获取:a) 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b) 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己求解;c)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 1954 年北京坐

11、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 3 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d) 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e) RTK 控制点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5.2.6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a)采用网络 RTK 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要求按 CH/T 2008 的要求;CH/T2009-20104b)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c)自设基准站应选择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12、d)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e)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f)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g)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h)应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5.2.7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a)网络 RTK 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b)网络 RTK 测量流动站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c)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的坐

13、标系统转换参数,设置与基准站的通信;d)RTK 的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e)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f)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g)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h)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 7cm;i)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 2cm;j)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 2cm;k)RTK 平面控制

14、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小于 20 个,采样间隔 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 4cm;l)应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坐标中数作为最终结果;m)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 1015min 获得固定解,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5.3 RTK 高程控制测量5.3.1 RTK 高程控制点的埋设一般与 RTK 平面控制点同步进行,标石可以重合,重合时应采用圆头带十字的标志。5.3.2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 3 大地高中误差/cm 与基准站的距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3 5 3

15、四等及以上水准注 1:大地高中误差指控制点大地高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注 2. 网络 RTK 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5.3.3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按照 5.2.6 执行。5.3.4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按照 5.2.7 中 a)至 h)款执行。5.3.5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高程异常拟合残差不应大于 3cm。5.3.6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应3cm。5.3.7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 20 个,采样间隔 2s5s,各次测量的大

16、地高较差应不大于 4cm。CH/T2009-201055.3.8 应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作为最终结果。5.3.9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拟合模型及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精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确定。5.4 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5.4.1 RTK 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5.4.2 RTK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a) 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参见附录 A);b) 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参见附录 B);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17、;d) 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e) 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f) 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参见附录 C、参见附录 D);g) 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在进行网络 RTK 时,a)至 d)项可根据项目要求部分提供。5.4.3 用 RTK 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 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 10的外业检测,平面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 4 和表 5 的要求。表 4 边长校

18、核 角度校核 坐标校核等级 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测角中误差/( )角度较差限差/( )坐标较差中误差/cm一级 15 1/14000 5 14 5二级 15 1/7000 8 20 5 三级 15 1/4500 12 30 5表 5 高差较差/mm L40注:L 为检测线路长度,以 km 为单位,不足 1km 时按 1km 计算。6 RTK 地形测量6.1 一般规定6.1.1 RTK 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6.1.2 地形测量其他一般规定参见 5.1.1、5.1.4、5.1.5、5.1.6、5.1.7。6.1.3 摄影测量与遥感中 RTK 技

19、术施测像片控制点的要求,参照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执行。CH/T2009-201066.2 主要技术指标RTK 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6 规定。表 6 等 级 图上点位中误差 /mm 高程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距 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图根点 0.1 1/10 等高距 7 2 平面三级以上、 高程等外以上碎部点 0.3 符合相应比例尺成 图要求 10 1 平面图根、高程 图根以上注 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注 2:用网络 RTK 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内。6.3 RTK 图根点测量6.3.1 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

20、铁桩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6.3.2 RTK 图根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 5.2.5,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6.3.3 RTK 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6.3.4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6.3.5 RTK 图根点测量方法参照 5.2、5.3 中相关要求执行。6.3.6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 10 个。6.3.7 RTK 图根点测量平面坐

21、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 0.07mm。RTK 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 1/12 等高距。6.3.8 RTK 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测量点位较差应不应大于图上 0.1mm,高程测量两次测量高程较差不应大于 1/10 基本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6.4 RTK 碎部点测量6.4.1 RTK 碎部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 5.2.5,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当测区面积较大,采用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 2 个重合点。6.4.2 RTK 碎部点高程的获取按照 6.3.3、6.3.4、6.3.5 执行。6.4.2 RTK 碎部

22、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RTK 碎部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 1/10 基本等高距。6.4.3 RTK 碎部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可采用固定高度对中杆对中、整平,观测历元数应大于 5 个。6.4.4 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 50 点,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位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 0.5mm 时,方可继续测量。6.5 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6.5.1 RTK 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记录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记录器内存进行整理。6.5.2 RTK 地形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CH

23、/T2009-20107内容:a) 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b) 基准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c) 流动站的地心、平面收敛精度;d) 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数据。6.5.3 导出的成果数据在计算机中用相应的成图软件编辑成图。6.5.4 用 RTK 技术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 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 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 7 的要求。表 7 边长校核角度校核 坐标校核等级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测角中误差/( )角度较差限差/( )平面坐标较差/mm图根

24、 20 1/3000 20 60 0.156.5.5 用 RTK 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 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 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 8 的要求。表 8 等级 高差较差图根 1/7 基本等高距7 仪器设备要求7.1 RTK 接收设备RTK 接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接收设备应包括双频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数据链套件(调制解调器、电台或移动通讯设备)、数据采集器等;b)基准站接收设备应具有发送标准差分数据的功能;c)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有接收并处理标准差分数据功能;d)接收设备应操作方便、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可靠性高;e)接收机标称精度公式为: dba式中: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a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bd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RTK 测量宜选用优于下列测量精度(RMS)指标的双频接收机:1)平面:10+210 d6式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