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名称 Excel 函数的使用执教者 课时 1基本信息所属教材目录 河大版初中信息八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不仅是对 excel 前几课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与提升,还将 excel软件的学习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excel 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并感受到软件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不太熟练,要多加操作,练习巩固。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 excel 中函数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区域的选择及单元格的选择定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际相结合,完成函数的插
2、入及使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共同研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重点 Sum、max、average 函数的使用教学重难点 难点 相应单元格及数值区域的选择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实际相结合,以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以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 分钟)我先以考察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Exc
3、el 的基本操作,我说、学生操作:1、单行、单列、多行、多列的选择2、单元格区域的选择(A1:H8)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行高、列宽的设置(1 至 8 行行高为 50,列宽自动)4、给 A1:H8 加任意边框复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都会建立出一8 行 8 列的表格。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国际象棋棋盘。接下来,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棋盘上的麦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位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打算奖赏他。国王问他想要什么,宰相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小格里,赏给我 1 粒麦子,第 2 个小格里给 2 粒,第3 小格里给 4 粒,以后每一小格给的麦子都是前一小格的 2 倍。您
4、就这样把棋盘上的 64 个小格用麦粒摆满,然后把这些麦粒赏给我吧!”我边讲故事,边让学生试着往单元格里输入麦粒数,结果输入到十几个单元格的时候,就已经有学生没有耐心了。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Excel 函数的使用就能方便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 Excel 函数吧!思考并操作 把麦粒数的输入与求和留作悬念。让学生感受数值较大较多的时候手动输入及公式计算也是不方便的,从而引出函数的使用。2、联系实际引导探究(10 分钟)我先让学生根据实际消费情况填好课前准备的个人一周消费情况表。然后根据课本操作提示,组内合作,学生阐述、教师演示如何用sum 函数计算出日消费总额。操作完成后,我
5、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日消费总额在小组间对比函数的使用让学生感到新奇,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操作,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小组对比增强了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3、诱思导学自主尝试(20 分钟)当学生沉浸在 SUM 函数的神奇功能中时,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我顺势提出下面三个问题:着三个问题小组合作,自主尝试max、average函数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你能找到有关函数的使用说明吗?2、在计算过程中是否需要改变数据范围?3、弹出的对话框将数据挡住了怎么办?的使用。计算出一周中哪天消费最高及日平均消费。做完后,组内组间对比,并展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践中求得真知。同时增强学生
6、计划性消费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4、归纳总结新知活用(10 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 Excel 函数的插入方法:选中目标单元格“插入”菜单函数选择所需函数确定数据区域确定。 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函数的使用,就让函数来帮国王算一下麦粒数吧。我先为学生演示了数据填充的方法,为课前故事中的 64 格填上了麦粒数,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算总和(一公斤约 25000 粒)总结 Excel 函数的插入方法,并算出课前故事中的麦粒数。系统整理函数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与应用。新知活用环节,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功能的强大,倡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共同研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操作内容都是有关学生日常消费的,能学有所用,学生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有计划消费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课堂不是教学设想,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必然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无法预料的,因此这节课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有待我去探究。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尝试;用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创造;用微笑的目光评价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