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概述:感觉的产生 内、外环境的变化 内外感受器(一般或特殊感受器) 感觉传导通路 丘脑特定的感觉 大脑皮层 特定的感觉 相应的反射,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一) 感觉传入通路(sensory pathways) 1. 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后索-内侧丘系:传导深感觉 精细触-压觉也加入此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束:传导浅感觉 痛、温觉(侧束), 粗略触-压觉(前束) 三叉神经-三叉丘系:头面部感觉, 脊髓后角的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 后根进入后索的上行纤维有侧支进入后角 这些侧支可调节皮肤感觉(痛)的传入冲动 后根中粗纤维侧支兴奋胶状质
2、细胞 后根中细纤维侧支抑制胶状质细胞 后角胶状质细胞-痛觉传入末梢-传递细胞 构成A-A与A-S突触前抑制 闸门也受高位脑下行冲动的影响,感觉传导道解剖特点及其受损时的表现,2.丘脑的核团,各种感觉(除嗅觉外)均经丘脑中继。 特异感觉接替核 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感觉脊髓丘脑束(浅)、内侧丘系(深)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 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感觉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 内侧膝状体: 耳蜗听神经内侧膝状体听皮层 外侧膝状体: 视网膜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皮层, 联络核,各种感觉通向大脑皮层的联系与协调部位。 丘脑前核: 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回(内脏感觉与调节) 丘脑腹外侧核: 小脑、苍白球、丘
3、脑后腹核丘脑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区(调节肌肉运动) 丘脑枕: 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顶、枕、颞叶中间联络区(各种感觉联系),非特异投射核(nonspecific projection ),板内核、中央中核、束旁核、网状核和腹前核。 通过多突触接替,弥漫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3.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3.组成、功能特点,(见下页),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
4、投射系统,组 成,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功 能,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特 点,三次更换N元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多次更N换元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比较,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
5、制状态。如:,(如,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某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则慢慢睡了; 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somatic sensory area ) 中央后回(3-1-2区), 投射规律: * 交叉:躯体感觉对侧, 头面部双侧 * 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分辨愈精细,代表区面积愈大 * 倒置:下肢顶部, 膝以下半球内侧 上肢中间, 头面部(内部正立) 底部 * 从前至后:肌牵张; 慢快适应; 关节骨膜等, 感觉柱(sensory column)
6、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同一柱内的神经元 感受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 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一个柱兴奋时, 相邻柱抑制 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具普遍性), 感觉皮层的可塑性(plasticity) * 现象(phenomenon): 长期废用(如截肢), 原代表区为他区占领 切除某代表区, 原感觉投射到该区周围 训练使感觉灵敏, 原代表区将扩大 同样发生在其他皮层(如视皮层) 盲人、聋人其他感觉增强 * 意义(significance):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第二感觉区(somatic sensory area ) 部位: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 面积:远较第一感觉区小 特征:正立,
7、双侧性投射 各部分代表区不很完善和具体 切除后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可能接受痛觉传入的投射2.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代表区 本体感觉(即深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 部位:中央前回(4区),三、躯体感觉 1. 触-压觉(touch & pressure sensation) 两条途径传入, 中枢广泛受损才完全阻断 两个系统中传导的触-压觉类型不同:,2. 肌肉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来源: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等 感受: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等 投射:小脑; 大脑皮层 功能:与其他感觉配合, 共同协调运动3. 温度觉(temperature) 包括冷、
8、热感受器, 冷点热点 敏感度与皮肤感受器分布密度有关,4. 痛觉(pain) 体表快痛(fast pain)和慢痛(slow pain) 痛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致痛物质 许多痛觉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躯体深部痛(deep pain) 部位: 骨、骨膜、关节、 韧带、肌、肌腱 特点: 一般为慢痛, 表现为定位 不明确, 可伴内脏活动改变 缺血性疼痛: Lewis P因子 可能是K+ 牵涉痛: 可有 (见后面),二、中枢对内脏感觉(visceral sensation)的分析 1. 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 T7L2, S24, , , 第1、2感觉区, 运动辅助
9、区, 边缘系统 2. 内脏痛(visceral pain)的特点 定位不明确 发生缓慢, 持续时间长 对牵张刺激敏感, 对切割刺激不敏感 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常伴内脏活动改变,3. 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4. 牵涉痛(referred pain) 概念:感觉在体表, 而实质是内脏痛 临床常见牵涉痛 机制:会聚学说(convergence theory) 易化学说(facilitation theory),.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易化学说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
10、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 视觉(vision)通路(见图)及代表区 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枕叶皮层内侧距状裂上下缘(17区) 视觉纤维投射规律:, 外侧膝状体及至视皮层的通路 外侧膝状体 细胞层:背侧4层(36层)小细胞层 腹侧2层(12层)大细胞层 视网膜投射规律: 对侧视网膜1、4、6层 同侧视网膜 2、3、5层 每一层细胞与视网膜都有点对点投射关系 各层垂直线上细胞的感受野几乎完全相同 仅10%20%来自视网膜, 其余多来自视皮层,五、听觉代表区: 1.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1.投射特
11、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六、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七、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2. 视皮层 包括:初级视皮层(纹状皮层17区) 次级视皮层(18区) 高级视皮层(19区) 枕叶或顶叶皮层联合区 与这些皮层有联系的是: 脑干控制眼球运动的区域 皮层语言中枢 还通过胼胝体联系另一侧脑, 初级视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共6层 第四层, 4C层 第二、三层多簇细胞(Blobs细胞) 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4层神经元 其他各层中的简单细胞和复杂细胞 方位柱(orientation column) 眼的优势柱(ocular dominance column), 听觉(audition)代表区 初级听皮层:颞横回(41区)和颞上回(42区) 听觉联络区:与听皮层毗邻, 延伸至脑岛 传入通路:自上橄榄核起为双侧性 一侧外侧丘系以上受损, 无明显听觉障碍 皮层音调定位(tonal localization): 低音组分在听皮层前外侧 高音组分在听皮层后内侧, 平衡感觉 与前庭感受器传入、视觉、本体感觉和 触-压觉有关 嗅觉(olfaction or smell)代表区 边缘叶前底部 包括梨状区皮层和杏仁核的一部分 味觉(taste)代表区 中央后回底部(43区) 有些神经元对单一味质发生反应 有些对多种味质发生反应, 并可进行整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