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 之 成 为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的 重 要 涵 养 源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三个倡导”的形式,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201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都具有重
2、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一般用“培育” 、 “弘扬”和“践行” ,那“涵养”又是什么意思呢?“涵养”作为名词,古已有之,例如:道德涵养;作为动词,也不乏先例,例如:“欲养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种哲学上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涵养此等观念,不可不注重美育。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 ,欲以美育涵养“三观” 。今天,我们用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优秀
3、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使其植根更深,有深度、更牢固;使其躯干更粗,有厚度、更粗壮;使其枝叶更密,能够施荫更广,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内心认同的价值信仰和自觉践行的基本规范。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年多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明确内容到传达贯彻,从学术阐释到典型示范,从广泛倡导到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从文件中、理论里深入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初步变为广大民众自觉践行的基本规范。但是,从核心价值观所承担的重要现实使命和所具有的深远历史意义来看,对其内涵发掘的深度、阐释的广度以及获得的民众认同度依然有待提高。内涵上相一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个延续不断、持续更
4、新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重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最高价值要求、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标准高度相关、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地、扎根之土。目标上同旨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必然符合中华民族成员普遍的心理特征和内在品格,所以无论是传
5、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助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有助于继续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归旨都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实施上有助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充分考量已有的传统历史价值遗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来源于千百年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其先进人物、优秀事迹所映射出的优秀品格、价值观念,早已深置于我们民族精神基因里,得到炎黄子孙最广泛的认同和最忠实的遵循。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广大百姓共鸣,更容易被
6、人民群众接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危机中国与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华文化是迄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潮的冲击下,屡遭阻遏、饱经动荡。1、历史的割裂。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势不可挡的新锐之气,和矫枉必须过正的时代风气,推倒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半个世纪后,文化大革命又以其更加势不可挡的政治狂风,彻底地扫荡了历史文化传统。这两次大的文化运动虽然时代不同、主张各异,但对传统文化却都是进行了不约而
7、同地奋力砍削和殊途同归的坚决否定,使之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从而使得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让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洪流中的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甚至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2、现实的挑战。当下,由中央到地方,由国内到国外,由学者到百姓,普遍重视传统文化,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就是明证。但细察之下,往往是披着国学的外衣,将经典阅读搞成僵化表演,将迂腐死板的思维定式重新包装成附庸风雅的做作,既伤害了无法对接的经典根脉,又破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被重视、渐复兴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被扭曲、被异化的现象,黄赌毒以及婚丧
8、祭祀等旧糟粕沉渣泛起,骄奢淫逸、奢靡享乐之风大行其道,复古主义、官本位思想久盛不衰,既没有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也没有去伪存真、丢弃糟粕。3、外来的影响。应该说,中华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都能以其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品格予以吸收、同化。当今,全球化发展不可阻挡,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场全球文化的大较量中,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也必将经受长期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其文化强势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抹杀我国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使国人的思想观念频受冲击,文化认同陷入困境
9、,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甚至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都面临巨大压力。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积淀和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甚至一棒子打死,是肯定不行的,但如果一味地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那也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首先,要保护保存好,解决“有”的问题。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江苏跨江滨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吴韵汉风的悠久历史文化,让江淮大地上留存了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部门,把我们祖先创造
10、的文明成果系统地、完整地保护下来,是我们的首要职责。要深入实施江苏文化古籍传承工程,大力开展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尤其要全面整理吴文化、汉文化、维扬文化等江苏地域文化书籍,选择那些思想价值较高、内容真实可信的古籍,进行去伪存真、查缺补正地系统整理,编印出版江苏古籍文献珍本丛刊 。要大力挖掘遍布各地、种类繁多的文物古迹、民俗技艺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全面实施“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十年保护规划”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让存在江苏大地上千百年的文化遗存长久的传承下去。要尽快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工程,文化的载体过去多是纸质书籍、口头说唱、
11、民间习俗、历史建筑等,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文化典籍、艺人演示、民间习俗等文化要素变为网络上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从而开拓文化保护保存的形式,也便于传播和学习。其次,要转化发展好,解决“用”的问题。传统文化毕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根据需要进行自觉的转换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讲清楚”及“创造性转化” 、 “创新性发展” ,都是强调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将陈旧
12、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把传统的价值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其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指导,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织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编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理论丛书,深入研究和阐发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再次,要宣传教育好,解决“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就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生活化,融入普通百姓的思想心灵里,体现在广大群众的一言一行中,真正“活”当
13、代人民创造新历史、谱写新文化的伟大实践中。要面向广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从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两个维度,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历史、哲学等文科课程中的比重,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高度重视传统民俗、节庆、家训、地方戏曲等传统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鼓励扶持各类以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发展,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要利用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巡演巡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形式,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活动。要组织创作更多传统文化题材的儿歌、动漫、影视剧、戏曲、文学等文艺作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生动形象地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新习惯、新风俗,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中华儿女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