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第一专题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概述1、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其主要职能。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
2、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
3、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
4、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3、 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4、 论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一、明确“区间调控”。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
5、是稳增长、保就业。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等基础设施建
6、设;多方筹资加快棚户区改造;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重点群体实施倾斜性就业创业政策。第二专题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1、 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答:(一)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二)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三)公债。公债是国家
7、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公债在实现在这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第一,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第二,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第三,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四)财政投资。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 。(五)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它是国家财政
8、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2、 2008 年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答: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 强重点建设;扩大财政赤字和国 债规模;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 进税费改革, 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3、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作用答:(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
9、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措施: 一是减税 。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10、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因为财政收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一般而言,这种政策可以理解为收支平衡政策,按这一政策的要求,不宜有大量的结余,也不允许有大量的赤字。4、不断改善我国
11、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措施答:一、科学把握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化为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要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动花钱买机制,创新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政策可持续;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坚持依法治思维推进财税改革,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供给管理,坚持精准发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是建立完整、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二是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三是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12、第三专题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货币政策1、 货币政策类型及其主要功能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1 )扩张性货币政策。它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放松银根,扩张信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和较大幅度地增长。主要功能:在于增加货币供给。(2 )紧缩性货币政策。它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抽紧银根,收缩通货。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3 )均
13、衡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前提下,货币供应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也就是能够实现物价稳定,同时又能满足与之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这种状况下的货币供应量就是适度供应量。均衡性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在较长期内稳定、适度地供应货币量。主要内容:按照国内(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和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需求与供给(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关系。2、 分析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其特点答: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特点:威力巨大、它的变
14、动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二、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特点: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完全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需要来决定;是一种短期贷款利率;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认为收缩银根时,卖出证券收回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数量,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特点: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四、再贷款: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在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特点: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下降、结构和投向发生重
15、要变化。五、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需要,适时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整,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特点:更具灵活性、调控机制日趋完善。六、常备借贷便利: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属央行的非常规操作,对象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行。操作内容不即时公开,利率水平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特点: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根据需求申请;央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交易对手覆盖面广。七、中期借贷便利: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特点:14 年
16、9 月创设,将进一步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3、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为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央行设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事项。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二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4、从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实践中得到哪些启示答:自央行开始专门行使职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央行在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类型,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不断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1984-1997 年,
17、紧缩与扩张交替、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1998-2002,实施稳健的(实为扩张)货币政策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2003-2007,实施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2008-2010,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第四专题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管理1、 什么是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管理答: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的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收入分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和组织,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在既定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下,收入分配政策是收入分配
18、管理的主要手段。2、 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1 分配关系决定于生产关系2 分配包括生产条件分配和生产成果分配3 资本主义分配的实质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4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3、 试述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一)初始条件不同(自然、历史方面等)。一是地区收入差距方面。东部具有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思想观念开放,有经验,有漫长的海岸线,对外开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使东部经济发展快于西部,进而东部居民收入高于西部。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建国以后,我们只能从农业提取工业化资本积累,这也大大削减了农业自我积累和发展的后劲,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
19、提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是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由于个人的家庭基础、先天的禀赋条件、后天的受教育条件不同,使个人发展的机遇、能力的发挥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都导致了个人收入差距比较大。(二)体制外收入膨胀。所谓体制外收入是指单位的创收、个人的合法体制外收入、非法收入等等。其中,有些是合理合法的,比如体制内的收入平均,使得一部分有才干的人通过体制外的工作,获得一部分灰色收入。但是,绝大部分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体制外收入这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三)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第一,初次收入分配体制及格局是导致居民及劳动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初次分配格局
20、中,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居民收入提高不快。同时,体制外收入迅速膨胀,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第二,缺乏监督与控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主要原因。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导致垄断收入的主要原因。第四,政策原因是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第五,体制、制度及政策不合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有待深化。二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化。三是农村发展政策有待加强和完善。(四)政府调控政策不力。首先,政府转移支付政策不完善。其次,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力。再次,政府对非法收入打击力度不够。4、 试述加强我国收入分配管理的对策答:发展经济是缩小
21、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当前来看,一方面对过大的差距要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更根本的是加强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打击非法收入的力度,建立获得合理的收入分配的体制制度和政策环境。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首先,要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中央的财政转移支出,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国家在财政和信贷政策上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其次,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要改革所得税制度,提高征收起点,进一步强化所得税的累进性质。同时,要完善征收办法,利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尽快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再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
22、击遏制非法收入。二是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第一,要改革初次收入分配制度;第二,要改革行政体制。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第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打破行业垄断,在全社会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要深化西部地区体制与制度改革。第五,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增加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一是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三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发展政策。三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居民就业。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要建立健全涵盖农村、城市的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制。要根据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总体目标要求
23、,按照广泛覆盖、共同负担、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与形式,在有条件的地区首先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第五专题 我国就业问题及其管理1、 什么是就业和失业?所谓就业是指法定年龄内从事一定工作并取得合法报酬的人员。经济学上的就业一般是指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劳动时间达到法定劳动时间,劳动报酬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所谓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2、失业有哪些类型?答:根据失业形成的
24、原因可将其分为自然失业和非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由于经济运行的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与其相对应的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有以下原因引起:一是摩擦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三是周期性失业;四是自愿失业。非自然失业是指主要由于经济不景气引起的失业。根据失业者的意愿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根据失业的存在状态分为显形失业和隐性失业。根据失业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3、试述我国就业面临问题的原因?答:根本原因: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所谓总量矛盾,就是就业岗位的总量绝对少于劳动力总量。结构矛盾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信息的不对称等造成的失业。其中,结构矛盾是主要原因,因为任何国家和地区
25、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就业安排,使劳动力实现就业。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短缺,通过形成以劳动密集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劳动力和资本相结合,并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一)人口基数大、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高素质偏低。我国劳动力基数大。目前,我国总人口 13.4 亿人,其中,劳动力资源 7.8 亿人,而且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速度很快。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人口每年有 1000 万人左右,这种趋势至少还要持续 10 年左右,每年新增劳动力在 700 万人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所谓人口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站总人口的比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就业人口站劳动力总量的比率。这两个指标,我
26、们国家都是比较高的,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纪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机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不断得到改造,新兴技术产业不断发展,这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明显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速度跟不上产业结构提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一方面新兴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出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低素质劳动力大量失业。这是导致我国失业问题、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二)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失业增加。在我国却出现了背离现象,也就是说,高增长
27、并没有伴随高就业。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密集化趋势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就业增长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就业增长几个百分点。所谓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增长弹性,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几个百分点就业的增加。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增长弹性逐渐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没有相应地带动就业的增长,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对促进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三)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其调整造成失业增加。经济结构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来看产业结构: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就业结构严重扭曲。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明显造成失业
28、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产生一些摩擦性失业。另外,从所有制来看,在有些地区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偏高。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资本密集化倾向明显,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低,也对我们增加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四)现有体制与政策对增加就业存在负面影响。一是城乡二元体制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就业增加。目前,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还没有形成,仍然存在着以配置城镇劳动力为主或配置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两个市场,在工资报酬、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二是非公有制歧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强。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限
29、制和政策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了就业的增长。四是审批、许可等制度、政策不利于创业。中国实行的是审批制,创办一个企业,需要的审批和审查手续多,对注册资本要求高,审核的程序比较复杂,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在经营上,很多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或限制进入。在创业扶持上,对大量的从事创业的中间群体和青年人扶持不多;同时,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创业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创业融资很困难,。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就业的增加。(五)国际经济的影响。一是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7 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的滞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
30、影响比较大,对中国就业问题的影响是很大的。二是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起诉最多的国家。总体来看,我国涉及的双反案件不断增加,涉及的贸易额和就业人员数量非常庞大,这对我国增加就业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三是人民币升值的影响。2005 年 7 月 1 日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汇率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断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增加就业困难。(六)失业群体结构出现了新情况。一是城镇年轻人失业问题突出。据统计,我国 15 岁到 29 岁的人失业率已经高达 9%,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他们的失业压力很明显地高于老的群体的失业
31、压力。二是大学生失业问题突出。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社会的就业岗位需求量没有不断增加。到 2013 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提高到 699 万人,加上以前没有就业的,超过了1000 万人。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500 万人,年均 900。“十二五”期间,转移人数不会比这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突出。这些人不熟悉农业生产,对农村没有依恋情结,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融入到城市中去,他们的就业就成为一个突出的棘手问题。4、试述加强我国就业管理的对策?答:
32、(一)控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继续贯彻执行(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这是长期过程,也是控制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对策。二是大力发展中高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劳动力技能培训。这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较少劳动力供给。(二)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速度。一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方式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注意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增加就业岗位。这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三)创新创业制度与政策,以创业促就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鼓励创业。有鼓励创业,才能大幅
33、度地创造就业岗位。具体的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观念转变,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创业观念,把积极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二是强化政府的扶持。要拓宽政府扶持的创业对象范围,设立创业扶持基金,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创业人员提供服务,创建创业服务组织和机构,为创业人员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三是强化信贷扶持。现有的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创业的信贷投入。同时,鼓通过励、引导和扶持,建立各种小规模社区性信贷组织,对创业者給予扶持。四是强化制度创新。 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逐步改为登记制和注册制。简化手续,放宽甚至取消各个领域的进入限制。同时,要改革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行
34、政职能,使其由管理型转化为服务型。(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在发展传统三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通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同时,在调整产业机构时,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产业技术和水平,并带动就业。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劳动力容量要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所以我国要有效增加就业,必须发展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并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
35、,取消对它的限制,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体制、政策环境。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它就能够很快地发展,促进就业的作用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五)通过体制、制度改革,以及政策调整促进就业。一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二是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制度。对就业困难的人员,实行政府出钱买岗位的办法;政府出钱,安排失业人员到保安、报摊、卫生、绿化等岗位上。三是推广和完善见习就业制度。见习者不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由政府为其提供生活补贴、劳动保险,甚至给予见习单位必要的培训费用等等,促进见习青年熟悉就业环境,尽快实现就业。四是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落实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待遇之外,疏通他们上升的渠道
36、,使现比较优秀、比较突出的大学生,有机会得到提拔重用。这样,可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企业去就业。(六)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在城乡统筹的角度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资源特点、发展优势,鼓励城镇二三产业有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农村转移。这就有利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的产业、企业向农村扩散。加快农村的的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今后,要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县城、中心镇,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成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城市
37、产业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载体。(七)确定合理的国家化战略,增加国内外就业渠道。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确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是需要面对的。主要考虑三点:一是限制国外产品过度进入。多想办法,限制一些国外产品的过度进入。长远来看,必须提高国产商品的竞争力。二是扩大出口。我们要抓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主动地调整出口结构,在稳定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辟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三是增加劳务输出。增加劳务输出既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还有利于缓解国内劳动者就业的压力。第六专题
38、 我国居民消费问题及其管理1、 什么是居民消费?答:居民消费,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常住居民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全部消费性支出。2、 加强居民消费管理有什么意义?答:第一,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有利于增加消费,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第三,有利于合理消费结构,优化生产结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3、 我国居民消费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一)消费水平总体不高。(二)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是服务性、发展性消费不足。表现在生存性消费比较高,享受型消费不高;物质性消费比较高,精神性产品消费比例不高;实物性产品消费比较高,而服务性产品消费不高。二是恩格尔系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恩格尔
39、系数指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3%,和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还是偏高的。三是不同消费群体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反差。我国城乡中老年人都存在使用传统的、低档的消费品的倾向,现代的、高档的享受型消费品,
40、;相当部分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现代的、高档的、新型的、新款的消费品,消费支出远远超过他们的收入水平,属于典型的超前消费。无论保守型消费还是超前消费,如果形成一定的规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三)消费市场不完善、不规范。总的来说,我国城乡消费市场都还不完善、不规范。同时,政府部门对消费品市场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四)城乡、地区消费差距较大。居民消费存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会形成一些恶性循环,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4、我国加强居民消费管理、促加居民消费扩大的对策是什么?(一)努力增加居民
41、收入。从长远和根本上来看,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从近期来看,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使居民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步,其次,要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标准,提高退休职工尤其是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补助标准,再次,要大力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二)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措施:一是彻底
42、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制度,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制度。二是制定好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是发展大中城市、城市群,但不能走低水平扩张的老路。四是把县市城区打造成县域或地区中心城市。五是加快发展小城市、小城镇。六是大力进行农村社区建设。(三)要优化和完善刺激和扩大消费的政策。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三是优化和改善消费环境。(四)合理引导和调整消费结构。一是要加强对消费品生产供给结构的调控管理,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要深入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调整消费结构。商务管理、公商务、文化等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法律组织等要积极开展消费教育,帮助消费者树立起积极地的、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优化消费对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