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75.46KB ,
资源ID:2168254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1682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抽动症的预防与治疗(家长篇).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抽动症的预防与治疗(家长篇).doc

1、第 页 共 16 页 1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一、【概述】儿童的抽动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据估计有 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临床上称为“抽动障碍” ,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美国 1971 年调查,学龄儿童抽动症患病率为 5至 10;荷兰调查表明,儿童抽动症占学龄儿童 5至 20;北京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患病率超过 8,男性多于女性,男孩女孩发病比例约为 4 到 9:1。抽动症在儿童中属于常见的儿童疾病,患儿一般不存在明显智力问题,少数智力低于正常的表现,更多的是由于此类患儿不自主运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年龄的增长这

2、些情况会得到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治疗,毕竟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抽动症尚未被多数人了解和重视,在学校,患儿常被看作是思想品德差,屡教不改的坏学生,挨批评受罚则是家常便饭;在家里,父母常“恨铁不成钢” ,往往施以粗暴的简单的教育方式,拳棒交加;在同学亲友邻里眼中,这些顽皮孩子也常受到讥讽疏远和歧视。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容易产生愤怒敌视反抗等严重对立行为。主要表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地、反复地、快速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无论哪种抽动障碍的形式都主要表现为两种抽动类型,即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但根据抽动

3、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类型又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 与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在 1 个月到 1 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 1 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 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这增加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多发性抽动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不同程度地干扰与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有学者认为食

4、物中的调味品、防腐剂和人工颜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虽目前未被证实,但在选择食物时应当注意。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儿到少年期症状会好转,只有一小部分儿童会持续至成年。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行为,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第 页 共 16 页 2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什么样的孩子会患抽动症?从年龄讲,儿童及少年期多发,大部分在 5-12 岁发病, 90% 在 10 岁以前第 1 次发病。性别方面,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在产

5、,难产,剖腹产儿多患此病。其中以剖腹产儿最多见。另外,性格内向,行为异常,胆小,性情执幼,人格发育不全的孩子亦多见,家族中有类似病史,与精神,行为异常有血缘关系的人易被遗传发病发病原因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也可能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总之,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的结果。1. 遗传因素 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本病的家系成员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临床观察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疾病者其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

6、为明显,治疗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但迄今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尚无明确结论。2.躯体因素 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上颌窦炎引起轻微的咳嗽,发出“吭、吭”声,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3.体质因素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

7、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4.情绪因素 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此外,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5.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第 页 共 16 页 3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6.药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兴

8、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多发性抽动症或使抽动症状加重。7.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和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发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8 神经生化改变(2

9、)催乳素:多发性抽动症病人在下丘脑- 垂体轴上存在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如催乳素等)。多发性抽动症纹状体多巴胺受体超敏感可能通过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功能释放的改变而介导。从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的角度来看,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的催乳素分泌应有较高水平。 。(3)性激素:在人类那些具有基本生殖功能的脑区可能位于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这些脑区的发育是在性激素的控制之下,其发育异常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关。各种类固醇激素在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表达中均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其中以雄激素的影响最为突出。9.围生期异常:在母孕期或分娩期出现的某些围生异常因素,如母孕期患某些疾病,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

10、均可能导致脑发育障碍。 母亲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如家庭暴力、过度惊吓、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妊娠反应,特别是妊娠头三个月的严重妊娠反应是导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高危因素婴儿出生后的应激,如产伤、惊吓、高烧、抽搐等因素均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有研究发现约半数患儿脑电图有改变,不自主发声可能与大脑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及脑干部位不规律放电有关,约 l/4 患儿脑断层扫描发现异常,并发现在脑部的神经核中的杏仁核。10.免疫病理损害:近年来,有研究报道认为 20%35% 的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其中约 10%是与 A 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当抽动突然加重或药物治疗第 页

11、共 16 页 4无反应时,应该检查多发性抽动症病人有无 A 组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链球菌感染后抽动症状明显加重。上呼吸道感染后,入侵的病毒影响了纹状体部位的神经递质,进而诱发了有此病遗传缺陷者,并促使其发病。对于这一点,中医学也有相似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上感是由于风邪外侵所致,而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外感风邪之后,外风引动内风,肝风内动而致抽动之症。其具体表现,初起可见咽痛、发烧,同时或继而伴有喉声不断,或有强迫性怪异发声;上感症状及咽部充血等消失后,症状不减反而逐渐加重,伴有头面部及肢体的不自主抽动。此类患儿在治疗时要注意,在疏风解表的同时加用熄风镇惊之品。有的患

12、儿随上感症状的好转,抽动之症可能消失。1 1.精神因素 几乎所有的病人精神有压力时抽动症状都会加重,有些用心理疗法可以使抽动症状缓解,因而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认为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恐怖电视或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致精神过度紧张等精神因素,都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关。11.环境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过度兴奋、刺激的活动,如看紧张、激烈、恐怖的电视,在灯光色彩变化迅速的电子游戏。考试前后,患儿症状愈加明显;另外,如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意外的事件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12.其他因素: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感冒、鼻炎、眼结膜炎等躯体病造成局部不

13、适及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临床表现抽动表现特点面部肌肉抽动 多表现为 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头颈部肌肉抽动 为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躯干部肌肉抽动则 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上肢抽动表现为 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下肢抽动表现为 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喉部肌肉抽动表现为 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动作或摇头等,尔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者占 38%

14、59% 。眨眼被认为是多发性抽动症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发声性抽动作为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占12%37%,通常由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等发声组成,秽语仅占1.4% 6%。第 页 共 16 页 5不同肌群受累频率有一个从面上部到足下降的顺序,即抽动通常是从面上部(眨眼、斜眼等) 开始,接下来是面下部 (歪嘴、张口、伸舌、撅嘴、歪嘴、舔嘴唇、皱鼻等 )及颈、肩部抽动( 点头、仰头、摇头、斜颈、耸肩等 ),然后是躯干及下肢抽动 (搓手、握拳、举臂或踢腿、伸腿、蹬足等)以及躯干抽动表现 (挺胸、收腹、扭腰等 )。以上各组症状,有人同时出现,有人是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或加一组症状。抽动

15、发作时意识清楚,可以自我短暂控制,入睡后减轻或消失,感冒、腹泻、疲劳、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时可加重或复发。发病年龄起病年龄为 121 岁,平均起病年龄为 67 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 3 倍以上。大多数多发性抽动症起病于 215 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 10 岁以前起病,以 59 岁最为多见。多发性抽动症相联系的一些行为问题轻者只表现躁动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等。重者则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和猥亵行为等,它们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0%60%,35%80%,25%50%,10% 40%,20%25%,

16、15%50% 和20%25%。这些行为问题构成本病整体的一部分,是多发性抽动症病人功能损害的来源。有时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已好转或缓解,而伴随的行为问题却十分严重,甚至成为临床主要矛盾。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殊。应做脑电脑和脑的影像学检查。如脑 CT、MRI 等,以了解和除外脑部的病变。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可以并发哪些疾病?常发生行为问题,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和猥亵行为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应该如何预防及治疗?(一) 预防避免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治不良情绪的产生。预防感冒,鼻炎、眼

17、结膜炎等躯体病,造成病情加重。抽动患儿注意预防感冒预防感冒感冒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诱发原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外感又可以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作。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受热;流感流行期间不到或尽量少到共第 页 共 16 页 6公场所;一旦有感冒症状也不要着急,尽快用药物控制刺激症状,如滴眼药水防结膜充血诱发眼部症状;含片含化以减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用抗病毒药物,目前以中药汤剂效果最好,以减轻或防止病毒血症,保护脑组织,防止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再发或加重。春季预防抽动症的中医小药方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统一协调的结果。

18、小儿“稚阴稚阳”所需阴精最为宝贵,阴不足则阳有余,阴阳失衡而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阴虚阳亢是本病主要发病机理,且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 春天为万物生长的季节,最易肝阳上亢而致儿童抽动症复发。有过类似病症的患儿,可用以下方药预防。益智仁 9 克,当归 9 克,白芍 9 克,山药 30 克,钩藤 9 克,僵蚕 9 克,生龙牡各 9 克,龟板 10 克,焦三仙各 15 克,鸡内金 10 克,甘草 5 克。若已出现症状可随症加减,皱眉眨眼,加白蒺藜、木贼;缩鼻,加苍耳子、蝉衣; 干咳,加桔梗、杏仁、浙贝、胖大海等。那些因素会加重抽动症 疾病因素:感冒,鼻炎、腹泻、眼结膜、炎扁桃体炎、结膜炎、炎等

19、躯体病造造成病情加重。精神因素: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生气、惊吓、会加重病情。家庭因素指责、打骂、强迫管制、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等会加重病情;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意外的事件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如父母吵架、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同学的冲突、电视中紧张的镜头、经历害怕的事件,对儿童造成心理紧张而加重抽动。生活习惯:过度兴奋、过度疲劳、过度运动会加重抽动;反复提醒或责备孩子,会加强化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抽动更加频繁,加重症状的发作。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坐车或看恐怖影视剧、打架斗殴都会加重抽动。蒙头睡觉,引起大脑缺氧,从而加重抽动。饮食因素:鸡肉、牛肉、羊肉、辣椒等辛辣油腻食物;可乐、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

20、因及带色素的饮料;方便面,膨化食品、奶酪、巧克力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都可使症状加重。(二) 治疗迄今为止,有关本病的治疗方法未见有突破性进展,治疗原则仍然强调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社会交往治疗并兼顾药物的综合性治疗。1. 心理行为治疗 第 页 共 16 页 7多发性抽动症可对患儿自身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对多发性抽动症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绝不可代替这些工作。这是对于任何一个多发性抽动症病人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本病的治疗在开始时主要是对患儿家庭、教师、学校等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指导。让儿童、家长和教师正确认识抽动症,理解抽动症的性质

21、和特征。理解这是一种病,不是调皮、故意做作,取得他们的支持。避免各种加重症状的因素。其次,劝告抽动症儿童不必为此感到自卑、自责,正确对待同学的讥讽和嘲笑,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增强对治疗的信心。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其中,对于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只需要进行心理行为治疗即可,而不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主要是予以心理调适,进行心理疏导。 家长把此病适当地告诉患儿 当知道自己的疾病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要求适当。一开始对患儿的要求不能与一般孩子一样,只能要求将他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后再慢慢提高

22、要求。当孩子稍有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热情的鼓励。增强孩子自我控制的信心。鼓励患儿与正常社交一般来说,病情较轻,行为基本正常的患儿完全能够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融洽相处。家长应鼓励患儿多出外玩耍,多交朋友,期望形成外向性格,以最大限度减少抽动症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而病情较重的患儿与人交往时可能存在困难,一方面是语言表达上言不由衷,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成绩下降或因自己的症状表现而自卑退缩,再者因为频繁秽语及怪异行为使周围人排斥,这样不仅给患儿人格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也给其日常交往带来诸多不利。此时,家长应发挥亲情关系的优势,主动亲近孩子,与之谈心,沟通心理,帮他解开心中的暗结。并积极找医生治疗。抽动症状

23、得到控制后,由于长期的心理影响,往往使孩子心理发生缺陷或障碍,有的甚至病状已经完全康复仍不能适应社会,拒绝或不习惯与周围人交往,形成自闭心理。个别人还会有慢性焦虑、抑郁感及一过性情绪不能控制。这些都将使孩子的自尊受挫或被排斥在集体之外。也可找心理医生治疗,鼓励孩子大胆说话,有疑问多请教,家长和周围人的爱心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极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改善。总之,对本病儿童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人正常的交往,无疑对孩子心理的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患儿在青春期后抽动症状即使得到了控制或缓解,但由于长期的心理影响,往往使患儿心理不健康,有的甚至抽动已完全停止仍不能适应社会,不喜欢或拒绝与周围

24、人交往,形成自闭心理。个别患儿还会有慢性焦虑、压抑感及一过性情绪不能控制。这些都影响了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正常交往,使自尊受挫斥在集体之外。此时要主动找心理医生治疗,并鼓励患儿大胆与周围人交往,家长和周围人的爱心可给患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将有利于患儿病态心理的康复。第 页 共 16 页 8支持疗法自我控制训练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患儿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求在

25、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放松训练用这一方法来治疗儿童的多动行为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尝试,效果颇佳。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放松训练可采用一般的放松法,或使用在有关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法。训练时间要集中,可以一连几天,从早上一直训练到晚上,其间除了患儿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按计划进行训练。在施行放松训练时,每小时放松 15 分

26、钟,患儿一达到放松要求就给予物质奖励。其余 45 分钟可安排患儿感兴趣的游戏,但一到放松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这一疗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用来帮助患儿解脱受挫折以后的情绪抑郁和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自尊心不足。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对患儿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给予奖励。(3)满足患儿的活动需要,对他们过多的精力要给予渲泄的机会。可指导他们参加跑步、踢球等有系统程式的体育训练,同时要劝止一些攻击性行为。抽动症患儿的老师应注意什么? 抽动障碍的患儿全部为中小学生,当在学校出现抽动症状时,教师对此不认识,对患儿进行批评、指责等从而使症状加重。特别是某

27、些抽动障碍患儿伴发学习困难时,教师对其误解,对患儿进行不恰当的指责,而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而且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家长应和患儿的教师、学校等有关人员及时沟通,让教师正确认识抽动症,对患儿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出现的症状给予容忍、淡漠。避免教师对孩子过多责怪。老师大部分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加之老师的职业特长更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上课时,患儿挤眉弄眼,咧嘴耸鼻,或有不该有的肢体动作时,先不要批评,应认真观察,如频繁交替进行(无规律性) ,或有异常喉音时,要考虑到孩子可能是病态,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当确诊为本病后,老师要献出爱心,对患儿更加爱

28、护,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要主动与患儿接触,帮助其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当患儿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馨对患儿心理第 页 共 16 页 92. 家庭行为治疗 (1) 家长须知1. 正确认识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据调查 93.0%的患儿父母对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均无认识,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现眨眼、挤鼻等临床症状时,往往误认为孩子调皮、出怪相,不时指责、谩骂甚至殴打孩子,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些患儿在与父母就餐或看电视时,担心父母注视自己,而心情紧张恐惧、焦虑不安,从而使抽动症状加重,不利于患儿的康复。为此父母必须认识到,患

29、儿的症状表现是疾病所致,而不是故意出怪相,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消除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2. 对病因的了解:此病的病因迄今不明,调查发现抽动障碍的患儿往往与心理因素及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关。部分患儿往往在感冒后症状加重,针对此原因,使父母了解到此病的诱发因素,使父母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谩骂等方式,另外在患儿感冒时由于抽动症状加重,可配合服用治疗感冒药物使症状减轻。3.行为治疗:抽动障碍患儿所出现的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控制,当患儿在上课注意力集中时或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症状可暂时消失。根据此情况,可教给父母进行正确的行为治疗,

30、当患儿出现各种抽动症状时,父母保持平静的心态,给予漠视、不理睬等方式,同时可利用各种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如给其讲故事、与其交谈学校的情况等,使其注意力转移,从而减轻抽动发作次数。4. 对于抽动障碍患儿所伴发的症状,如学习困难、情绪焦虑、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等应教父母对患儿进行正面教育,关心体贴他们,并积极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5.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患儿服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往往易出现锥外系反应,使家长感到恐惧不安而终止药物治疗,为此要给患儿的父母讲解药物常见的副反应,出现副反应后如何处理等知识。一般在患儿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减少或消失,有些父母怕服药后影响孩子的学习,而自行停药,使症状出现,应教

31、育父母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提高服药依从性。家长的配合首先,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和紧张抽动的症状,而是仔细观察和分析引起抽动可能的原因,并改善家庭环境,避免这些因素的出现。 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诱发抽动的原因。有些原因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如同学的冲突、电视中紧张的镜头、经历害怕的事件,但对儿童来说可造成心理紧张而产生抽动,若能消除引起紧张的这些心理因素,抽动症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若有学校因素,应与老师联系协同解决。 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帮助小儿找正确的对待方法。 案例: 玲玲是个 5 岁的女孩子,一天妈妈因女儿眨眼胸闷 2 个月而带玲玲就诊。当医生与玲

32、玲交流中发现玲玲不时有眨眼症状。问及玲玲心中有何害怕的事,玲玲答说妈妈看的电视令她害怕,妈妈一怔,问及看的电视片名,才知是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 ,每当玲玲看到电视中一位高大的黑皮肤妇人时便产生害怕,而玲玲的妈妈却浑然不知。病因既已明确,妈妈自然停止看女奴电视,并和女儿一起讨论那个引起玲玲害怕的黑妇人形象,消除紧张心理,并且不再过度关注玲玲的眨眼,当眨眼减少时,用赞许或表扬鼓励玲玲的自我控制,同时对玲玲的教育一如既往,不姑息迁第 页 共 16 页 10就不良的行为,又奖励良好的行为,在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下,玲玲的抽动症状渐渐减少,约 1 个月后便消失。其次,对抽动的儿童,家长不要训斥和批评,也不

33、要过分关注和提醒。要多给孩子关怀和爱;应耐心帮助、体贴安慰、循循善诱的教导。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 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 家长应从生活及学习等方面减轻患儿的思想压力,学校老师要适当的关心、帮助患儿,避免学习负担等引起病情加剧, 不要在患儿面前讲此病的难治性。 万一孩子病情复发,千万不要训斥、挖苦患者。这些会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变得悲观、厌学、厌世、认为所有人都是敌人(包括父母在内) 。 反复不断地提醒或责备孩子,会加强化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抽动更加频繁,加重症状

34、的发作。案例显示。虽然对一些孩子批评后可使症状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但过后会出现“反跳”现象而使症状更加严重。 要理解他的暴躁,主动分担他的痛苦;与他(她)的老师及同学沟通,请他们理解并尽量容忍你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他会逐步改变。 抽动症一般在青春期到来时减轻或痊愈。关键在于 14 岁之前的治疗与疏导。 不要认为孩子有病就过分溺爱,顺从。此类患儿多任性、固执,如不注意纠正,易有不良倾向。 家长可以把病情适当地告诉患儿,当孩子知道自己的疾病后,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另外,对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

35、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用行为治疗。 案例:本人曾经就是抽动症患者,目前基本痊愈。不要相信某些医生“这样的孩子学习不好”的论断(我 2008 年参加高考,成绩 633 分) 。只要周围环境良好,让他忘记自己是患者,他一样可以很优秀。近年报道对于抽动障碍的患儿应采用相反习惯训练的行为疗法,采用了此疗法并配合药物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具体做法为,当患儿出现发声抽动时,则对患儿进行有规律的闭口动作训练,当患儿出现腹肌抽动时,对患儿进行节奏缓慢的腹式呼吸训练,从而减轻抽动症状,另外可采用松弛训练疗法,当患儿抽动症状频繁出现时,可让患儿进行松弛训练,教患儿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上下肢、全身肌肉进行放松,闭目进行想象,如想象在大海边的情景,另外还可训练患儿深呼吸放松法,让患儿站立,双肩下垂,闭目慢慢地做深呼吸,以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减少抽动症状。抽动障碍患儿所出现的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控制,当患儿在上课注意力集中时或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症状可暂时消失。根据此情况,父母可进行正确的行为治疗,当患儿出现各种抽动症状时,父母保持平静的心态,给予漠视、不理睬等方式,同时可利用各种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如给其讲故事、与其交谈学校的情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