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榆林米脂小山2014-06-19,肝血管瘤,病理及临床表现根据纤维组织多少分为四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型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少见,此型可转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质 上是一极其缓慢的流动血湖。最常见为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有时可出现退行变,内部出现新鲜的或陈旧性的血栓或瘢痕组织及钙化灶。,血管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和邻近器官受压情况。,肝血管瘤分为五型,高回血型 低回声型 囊肿型 混合型等等回声型,声像图表现,高回声型 肝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团,其内间隔细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网状。病灶边界清晰、锐利,呈浮雕样
2、,后方回声无衰减。2cm表现为高回声型。,低回声型 肝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当病灶内不规则“小等号”回声位于病灶周时,可形成所谓的“周缘裂隙征”。低回声血管瘤的外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环绕。本型多见于小的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回声型 本型直径多见于直径5cm以上的较大海绵状血管瘤,肝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性回声,病灶边界不如高回声型或低回声型血管瘤清晰。在病灶的低回声区,可发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在病灶的高回声区内若存在钙化组织则其后方可出现声影。瘤周可有不完整的高回声包膜,其厚薄不一致。本型瘤体后方回声多无变化,血窦丰富的瘤体后方回声可以轻度增强。,囊肿
3、型 多位于肝的表面处。本型血管瘤的表现酷似囊肿,但可发现有肝血管与瘤体内血管相通或瘤周存在血管环绕现象。非常少见。,等回声型 极少数较小的肝血管瘤的内部回声水平与肝实质回声相等。多方向、多断面仔细扫查。,血管瘤的声像图动太变化 血管瘤间接征象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灰阶超声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检测不到血流信号 高灵敏度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有时在病灶周缘区,或内部能检测到低速静脉血流信号。 RI 0.500.55 造影后血管瘤内彩色血流信号可出现增多、增强。,灰阶超声造影表现 造影动脉期病灶常无强改变,即出现病灶增强多从周边部开始,逐渐向病灶中心部位扩散。,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1.肝脏内显示边界清
4、晰的高回声病灶 2.内部常有细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状结构 3.周缘有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 4.有小血管样管道回声自血管瘤周围部伸入瘤体内,出现所谓的“周缘裂隙征” 5.后方回声无衰减 6.体积较大血管瘤加压可压缩性。,高回声型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常见声像图鉴别要点,鉴别诊断,低回声型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通常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外周有回声包绕,其内可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低回声型肝细胞癌周有声晕,内部回声较均匀,高阻动脉血流信号。灰阶造影门静脉和实质期病灶周边强化灶可融合成片并继续向病灶中央部扩散,出现“向心性”填充改变,呈现所谓“慢进慢退”的超声表现。 肝细胞性肝癌在早
5、期动脉期病灶便迅速出现显著增强改变,持续时间短暂,门脉期和实质期病灶增强回声消退,呈现所谓“快近快退”的造影特点。但是,少数小的血管瘤尤其是小血管瘤也可能出现“快进快退”的造影表现,遇此需结合其他鉴别手段,必要时采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混合性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鉴别 混合回声型肝血管瘤多见于直径大于5cm病灶,外周有不完整的高回声环;虽病灶体积增大,但与其对周围正常肝组织结构的挤压程度不相称;加压检查肿瘤常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 肝细胞癌生长速度快,声像图表现为癌肿周围出现声晕和对周围肝结构产生明显挤压和浸润;病灶内部血流丰富,极易测及高速高阻动脉血流信号。,囊肿型肝血管瘤与肝囊肿的鉴别 囊性型肝血管瘤内部回声信号总是多于肝囊肿,故适当加大增益提高超声仪器的灵敏度,仔细检查和注意一些细微声像图特征,仍可容易将两者加以区别。囊性型血管瘤血窦特别丰富,可融合成较大“血管湖”,若位置靠近肝包膜下经皮穿剌极易发生腹腔内出血应予警惕。,临床价值,不足13%的病人因瘤体较大或位于肝包膜下可产生临床体症。许多学者认为磁共振检查是诊断血管瘤的最好方法,诊断特异性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