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 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期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岁)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
2、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 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一、婴儿的身体生长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 3cm 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 70 75cm,体重可达 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胎内环境 恒温 比较安静 黑暗 寄生 胎外环境 变化 声音 光 独立进行生命活动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2本能动作(
3、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 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 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 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
4、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 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 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 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 个脚趾 形成扇形。 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 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
5、。如果让婴儿俯 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 会打呵欠。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 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 如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 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 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 反而
6、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例如,6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 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二)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 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 如,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 3 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
7、身体的动作、 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儿 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 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 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 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
8、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这种 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远近规律” 。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 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 踢、走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从四肢动作来说,是臂 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 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
9、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 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比如, 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 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 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 规律” 。(三)与心理发展关系密切的几种动作的发展1坐 婴儿大约在 6 个月的时候就能坐。 孩子能坐,开阔其视野,接受更多的刺激。另一方面,孩子能坐 起来,使得其视线能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使手逐渐成为认识的工具。 2爬 婴儿在 8 个月左右就能爬。 爬行需要用手支撑,锻
10、炼了胸肌,对胸腔和呼吸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另 外,更为重要的是爬是婴儿最先掌握的自由移动身体的动作。研究表明,爬对婴儿的交往能力、警觉性情 绪、空间知觉特别是深度知觉等方面的发展均有益处。由于能够自己移动身体,婴儿可以自己主动靠近其 想接近的人(如母亲)或物,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这样其独立性发展也较早。 3手的动作 手是人进行活动的主要器官,也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婴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 和双手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手的动作从不灵活到灵活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34 个月前的婴儿,抓握物体还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即先天就有的抓握反射在这段时间里仍然影 响着儿童手的抓握动作。这种抓握的特
11、点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偶然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其次,手指配合不当,拇指和其他四指方向一致,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无论什么物体,都是一把抓;另 外,手的动作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看见眼前的物体,伸出手却抓不准。 45 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也就是说婴儿在视觉引导下,能有目的地抓取物体, 说明视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双手活动。研究表明,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手的动作基础的触觉、运动觉 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手眼协调动作,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 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手眼协调和坐的姿势有密切的关系
12、。坐起来时,婴儿的视线往往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并且容易使手 的活动范围和视线范围相一致,因此,当婴儿学会坐起来的时候,手眼动作就明显协调起来。 6 个月后,大拇指的作用明显地发挥出来。 婴儿会把拇指放在物体的一边,其余四指放在另一边,这 样不仅能把东西抓牢,而且可以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大小变换手的姿势。也就是说出现了五指分工的动 作,这样既有利于认识物体的特点,又可以捡起以前“大把抓”所不能拿起来的细小物体,精细动作开始 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手的动作日渐灵活,出现了双手的配合活动。半岁后,婴儿会把物体从一只手 倒向另一只手。之前婴儿双手无法配合,左右手之间仿佛存在“ 神秘的中线屏障”。
13、 从 68 个月开始,婴儿在同物体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这时 他会将各种东西乱敲、乱撕或扔在地上,想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动作能带来什么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婴儿较 早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做重复的动作,出现重复连锁的动作。例如,一个 7 个月的 孩子, 把盒子盖子拿下来,盖上去,又拿下来,又盖上去,如此重复了 24 次。这种现象不但说明他们对 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说是他们认识事物因果关系的开始。这些活动对于婴儿 智能发育是非常重要的。二、婴儿心理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婴儿与成人(指婴儿的照看者)的交往,即亲子交往。(一
14、)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发展1亲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一不能随生理发展而自然成熟,二不能像小动物一样只依靠自身适应环境所取得的直 接经验。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汲取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文化财富而发展起来的。成人是文 化的传播者,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儿童不与成人交往,它的心理就很可能不能正常发展。 在婴儿发展中,母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母亲是它生理需要的满足者,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 触的中间人。如果剥夺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使其失去形成亲子关系的可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发展上的重 大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和爱的权力。而爱这种情感需
15、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 一种内部力量。同时,爱与被爱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安全感,失去它,儿童就会变得焦虑、烦躁、 神经质,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婴儿虽然具有反映现实的感知能力,但如果没有母亲抱他四 处走动,没有母亲向他呈现各种刺激,婴儿所能接触的事物就会极其贫乏。而丰富的感觉刺激,是婴儿心 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的精神营养。 缺乏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婴儿的自发行 为(如微笑、发声、手舞足蹈等)由于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应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成人对儿童行为 的反应(应答)具有强化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及时强化
16、,婴儿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丧失,而且会因自己 的“ 努力 ”毫无结果而丧失“信心”,形成被动、退缩的行为模式。 可见母子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2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 在亲子交往中,婴儿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本能,婴儿具有一定的交往手段。因此,婴儿在亲子交 往中是积极发动者、维持者、促进者。例如,新生儿有一种微笑反射,这是由身体内部的舒适状态引起的 无条件反射。当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在母亲怀中莞尔一笑时,母亲怎能不为之感动,怜爱之情怎能不油然而 生呢?当然,严格说起来,这些本能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交往。交往是交往双方的协同活动,包括沟通信息、 相互作用、相互理解、建立感情联结等内容。而新生儿根本不理
17、解自身行为的含义,也不能对成人发出的 交往信息作出应答。所以还没有形成交往行为,但这些本能反应在母子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婴儿交往 行为的基础。 新生儿末期开始出现明显的交往行为,我们称之为“天真活跃反应”,即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视野 中时,婴儿马上停止活动,能与成人进行“眼睛对话”,即片刻的目光交流,并会微笑,手舞足蹈(这是 一种条件反射,成人的脸成为引起舒适感的刺激物) 。成人往往将其看作是婴儿发出的交往信号,同时给 予回应。 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主动与成人交往。当母亲不在时,儿童已能自觉地发出各种信号呼唤成人,其中 最常用的手段是哭。这时,儿童的啼哭并非因饥饿或身体不适,只因无人理睬,妈妈
18、只要把脸凑过来和他 讲话,哭声就停止了。 半岁到一岁,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交往的行为更复杂,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依恋。(二)婴儿认知情感的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准备婴儿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力,这种潜力是在与成人交往中被引发出来的。其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 也是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是感知觉。另一种出现较早,对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的心理现象就是情感。 儿童先天具有与生理需要相联的情绪反应。 新生儿末期, 开始出现与交往等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 从此, 儿童情感逐渐分化和复杂起来。同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语言逐渐发展起来。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往往是 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语言首先是作为交往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
19、工具而出现的。 总之,婴儿期是心理初步发展的时期,因而也是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打基础的时期。三、婴儿的教育针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母与婴儿的照料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 ,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是保持婴儿良好情绪状态的重要条件。父母们必须细心,尽快了解孩子生理活动的规律,学会分辨 他们用不同的哭声表达的不同要求,及时满足他们。因为保持婴儿良好情绪状态是婴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和接受教育的基础。 2多和孩子交往 成人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就不理他们,要和孩子面对面地讲话。成人的笑脸和温柔的声音会使孩子愉 快,并能促进其视觉、听觉的发展,提高与人交往和说话的积极性。 3鼓
20、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 要多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依次发展各种动作,尤其要注意发展“爬”的动作。现在不少孩子不经 过爬就会走,这对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同时,要提供机会发展婴儿手的动作。 4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婴儿年龄小,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生活实践中,成人如果坚持赞许好的行为,抑制不好的 行为,儿童逐渐就会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父母的行为态度会对 婴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 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13 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 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
21、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 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一、动作的发展13 岁的儿童和 1 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其中明显的成就是学会独立 行走,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1身体动作 1 岁左右, 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 掌着地,走得特别快,经常跌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身体各部分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骨骼、肌肉发育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神经系统协调动作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 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
22、致。 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 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孩子学会自由走动,同时也发展了全身的各种动作。 1 岁半的孩子可以走上楼梯。 2 岁左右,孩子 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 2 岁左右的孩子,动作虽然仍不够灵活,但是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以后,孩子又陆续学会越过小障碍,单独上下楼梯,双脚学小兔向前跳。到了 3 岁时,还学会了独脚 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 这些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活动,从而大大开阔 了视野,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2手的动作 1 岁时,手逐渐灵活,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采取适当的动作。
23、1 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把物体当“工 具”来使用,也是就说儿童不再只是敲敲打打,而会恰当的使用,如: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等,开始了 活动的萌芽。 2 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等。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 开始使用“工具”(用具)的年龄。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许多心理学家认为:13 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期间出现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 响的事件。 1语言的形成 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 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 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 言的准备期
24、,那么,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 他说的话,而且能够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 为。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的萌芽 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 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 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 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
25、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 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但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 中,通过“人”与“我”、 “物”与“我”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体的自己 之间的区别,从而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大约 2 岁左右, 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第三节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 岁)学前儿童的活动,主
26、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活动本身不是心理, 但是它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 儿童的活动, 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 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 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 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 需要同从事
27、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箱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 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 “楼房” 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 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
28、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 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 情节、制作 “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 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 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 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
29、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 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 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见表 3-3-1) 。 表 3-3-1 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 年龄(岁) 在实验室条件下 在游戏条件下45 56 6741 255 11417 915 12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 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 力和自觉纪律。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
30、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 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 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 排短” 。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 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 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
31、 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 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 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 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 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 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3 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
32、 3 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 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 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 小越突出。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 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 来。老
33、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 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 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 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 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 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
34、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 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 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 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 只能是先做后想, 或者边做边想。 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
35、,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 班儿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课时,有的孩子要上厕所,其 他几个孩子一个跟着一个学,也要去。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孩子们一下就全跑光了。对儿 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 注意听讲! ”因为儿童不容易接受这种一 般性的抽象的要求。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 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 计划游
36、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 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 的形象作支柱。 譬如, 他知道了 3 个苹果加 2 个苹果是 5 个苹果, 也能算出 6 粒糖给了弟弟 3 粒还剩 3 粒, 但还不理解“3 加 2 等于几?6 减 3 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他们常常认为“儿子”一词的意思 就是“小孩” 。当他们听说某个大人是 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这么
37、大,还是儿子?”为了 使教师说的话能让幼儿明白,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 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教 “笔直” 一词,可以竖起一支铅笔, “笔直” 就是像铅笔一样直, 这样幼儿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 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 、 “那是什么”上。大班 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 成人给予回答。 好学、好问是
38、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 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 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 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 ,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 葡萄都是水果) ;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 所以能浮上来)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 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 随波逐流”,显得 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 有的活泼, 有的文静, 有的自尊心很强, 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 有的爱好唱歌跳舞, 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