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0 ,大小:177KB ,
资源ID:2209795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097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外国教育史教程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doc)为本站会员(ng****60)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外国教育史教程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doc

1、1.2 课后思考题详解说明:本部分主要对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个别题目进行了整理和修改。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 )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奴隶社会教育

2、的主要区别何在?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 )原始社会教育与奴隶社会教育的区别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生产活动相脱离。原始社会教育无组织、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奴隶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有专职的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原始社会教育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

3、练,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而奴隶社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原始社会教育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而奴隶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脱离生产、生活经验,学习遗留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六艺” 为主。3试析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光明来自东方” 这一论断?答:(1)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亚非文明古国是指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

4、现象,它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对其他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2

5、)对“光明来自东方”的理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始自东方,正如一些不怀偏见的西方学者所肯定的:“光明来自东方”、 “历史从东方开始 ”。尤其是象征人类走向文明的教育的发达亦以东方为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各国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

6、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单从教育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光明来自东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4人类文明(包括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否存在多中心?如何看待“西方中心论” ?答:(1)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存在多中心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方面是以亚非国家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为起源的,东方文明是最初的中心,并由此而传向世界各地。人类文明既兴起于东方,又在东方得到充分的发展,继之通过各种媒介向西方和全世界各地传播,而其他地方的文明发展或多或少都带有东方文明的气质和特点。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并由此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校教育进一步发扬光大,丰富完善,对其

7、他的地方产生影响和作用。在此条件之下,其他文明则处于模仿或者崇拜之心理,将东方文明保存、继承以及发挥,并对其进行一些改造,形成自身的特色,建立一套自身的体系。但是,这种文明的起源或者积淀仍然是以东方文明为基石的,仍然尊崇东方文明为中心。(2 )对“西方中心论”的看法所谓的“西方中心论” ,主要是一些西方学者以文明起源者的角色来推崇的西方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在其后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开创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后,西方文明呈现出鼎盛时期,成为全世界各国膜拜和学习的对象。相反,再观东方文明时,已呈现衰败的景象,昔日的胜景已经不在,反而在向西方学

8、习,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蠢蠢欲动,急欲提出西方中心论来强调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和发源性。只是他们没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文明问题,从现实一些事实出发,殊不知东方文明开启了整个时代,没有东方文明的起源和传播,就没有整个世界的繁华,所以, “西方中心论” 的观点是片面的。2.2 课后思考题详解1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两种教育,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斯巴达相比,雅典的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表现如下:(1 )雅典教育通过教育要求学生在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斯巴达的教育中是找不到的。(2 )与斯巴达

9、教育相比,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把统治阶级的子弟训练成身强体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商人,并不是斯巴达单纯的军事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为只会打仗的士兵。(3 )雅典把知识教育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活动家和官吏的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可以让他们学到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这是斯巴达教育望尘莫及的。(4 )雅典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比斯巴达要高得多,斯巴达设置音乐歌唱仅仅为了在战场上鼓舞士气,而雅典的音乐教育主要在培养人的节奏感,进而作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有利武器,雅典的音乐教育是其和谐教育和文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 )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相比,雅典

10、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2试分析雅典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答:雅典教育特点的形成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相联系的,在分析形成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 )经济上,雅典奴隶制经济比较发达,工商业经济繁荣。雅典是中希腊南部亚狄加的首府,沿袭为国名。境内多山,不适宜农业,只能种植橄榄、葡萄,但矿藏丰富,手工业发达。雅典濒临海岸,多良港,交通方便,不仅与境内各国贸易频繁,而且与北非、西亚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是中希腊各城邦与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至公元前 5 世纪初成为全希腊最繁荣富强

11、的国家。(2 )政治上,雅典长期实行奴隶主的民主体制,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息。雅典的阶级关系比斯巴达复杂,除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长期殊死搏斗外,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主体的下层自由民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极为尖锐。自公元前 6 世纪初,首席执政官梭伦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经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特别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至公元前 6 世纪末,胜利地结束了平民反抗的斗争,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专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3 )文化上,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民主的奴隶主政治,促进了雅典文化科学的发展。公元前 5 世纪至前 4 世纪,雅典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艺术水平很高的

12、雕刻和美术作品,文学、史学也很发达,科学,如天文、算术、几何都得到较高的发展。3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3.2 课后思考题详解1评苏格拉底问答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1 )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却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

13、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2 )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

14、。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掌握伦理美德,实现欲望、意向、理性的统一,理性的东西和非理性的东西的统一。(3 )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以美德来源于知识为基础,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 “美德由教育而来”。在教育方法方面,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

15、原则、一般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倡实践,认为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天性无关,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我们应在实践中获得这些德行,美德在于实践。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比较理想国和法律篇 中的教育观。答:理想国和法律篇是柏拉图的两部经典著作,其中蕴涵着柏拉图丰富的教育观点。二者包含的教育思想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表现如下:(1 ) 理想国和法律篇 中的教育观的相同之处都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他有关教育的一切思想观点、理论计划、实践活动始终自觉地服从并服务于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伦理道德教条及哲学观。

16、教育理论内容都很全面。从教育的性质、作用到教育的制度、目的;从教学论到德育论;从体育论到美育论,从幼儿教育到学校教育;从教师论到行政管理理论等等,他几乎全部作了透彻、完整的论述。在表述细节上都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猜测性,他的大部分教育理论同神话、寓言、传说杂揉相间,互为佐证。(2 ) 理想国和法律篇 中的教育观的不同之处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的不同:a 理想国所阐明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他在理想国中设计的教育体制可以粗略地划为三个阶段:第一,16 岁以前为“ 一般人的教育” ,学校类型有文法、琴弦、体操等。这是最初的阶段,凡

17、自由民的子女亦即金、银、铜铁质者均可享受,其任务是陶冶学生情感以使其顺从。第二,1720 岁时为军人教育,这之前先要淘汰掉一大部分,主要是去掉那些农、工、商子弟即铜铁质者,剩下的是奴隶主子女即金银质者,这个时期高等军事教育(埃弗比)的任务是培养青年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力量。第三,20 岁时,进行第二次大筛选,仅存那些金质者,即擅长思辨的贵族子弟,他们进入阿卡德米学院(相当于大学)学习十年,30 岁时成为一些高级官吏。而其中的一部分即有志于最高理念“善” 、具有“纯金”这种得天独厚素质的人,则可继续接受教育至 35 岁,然后到普通人中间生活十五年,年届五十方能成为“哲学王”。b 法律篇中,柏

18、拉图的教育观大有改变,首先是哲学家在社会政治及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变了,不再由哲学家凭自己的智慧、理性来治理国家,而是要求以法治国,哲学家的任务只是作为社会贤达配合当政者制定法律。教育体制也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哲学家不再成为整个教育体制的重心和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教育的重心和目的转移为培养遵纪守法、护国卫道的公民,教育的任务转变为改造民心、陶冶民情、建树民德。二是层层淘汰的教育体系废除了,代之以这样一种制度:“孩子们必须前来就学,家长们自愿的固好,即不自愿也得要来。如果有忽略教育的,我们要尽量对一切儿童施以所谓强迫的教育”。从法律篇论教育部分可以看到,儿童们进入学校后,根据自己的才智及其它条件,可以

19、一以贯之地学习下去,并没有理想国所描绘的那样分为三轨制。综上所述,在理想国与法律篇内,柏拉图确实表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观和教育目的观,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任何一个教育理论体系最基础的内容,其演变以致矛盾现象必然引起其它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 教育内容的不同a 理想国中的教育内容观有两大特征:一是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学科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二是辩证法居高临下,是其它一切学科的“合顶石” ,学习其他学科只是为辩证法而作的准备工作,只是“ 序言”,只是一种必要条件而已。b 法律篇中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存在理想国内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是一切

20、科目为一切人所学习。其次,学习这些具体学科主要着眼于实际应用,除读写算、天文、几何等知识外,还包括古希腊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的文艺、体育、祭祀、宗教等知识,而那些梦呓般的、天上的则避而不提了。最后,从法律篇关于教育的基本论述来看,始终没有理想国内视为整个教育的中枢神经辩证法的教学,这是柏拉图教育内容观演变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综上所述,从理想国到法律篇 ,柏拉图的教育观经历了无可否认的剧烈演变,这是从“理念” 思想治国到以法治国;从“ 理想”立命到面对现实;从斯巴达式的农业宗族社会制度到雅典式的工商社会的演变。4比较柏拉图的“ 知识即回忆”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答: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 和亚

21、里士多德的“ 白板说”是关于影响儿童个体发展因素的不同观点。二者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 )二者相同之处他们都试图从各自的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观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儿童或个体是如何获得知识、形成理性的。他们所探讨的都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总的来看,也就是遗传、环境(教育)因素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2 )二者的不同之处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 ”是一种内发论,它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其主要内容有:a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b思维

22、、共相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c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因此, “认识就是回忆”、 “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d人生来就分成不同的种类,分别是金质、银质、铜铁质。一个人的天赋将决定他在今后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 是一种“外铄论”,它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这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 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但亚里士多德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a人的灵魂(意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当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意识

23、)时,要经过思维加工,它会引起灵魂性质的变化,而蜡块接受带印的黄金戒指的印记时仍然是原来的蜡块,性质没有发生改变;b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柏拉图的“学习就是回忆” ,强调个体遗传因素对于其后天学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他过分夸大了遗传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认为人一生下来的“金” 、 “银” 、 “铜铁”质会决定他们后天的发展,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也只是唤起先天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 则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然而,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没有任何能力,就像白板一块,过分夸大了后

24、天环境的作用,否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5综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性与欲望的关系。答: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性与欲望的关系做出了一些具体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性为根本三者都强调理性为人的根本,理性在人的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理性支配着人的思想发展,支配着人的行动和实践。在具体化理性时,认为人的理性部分是指获得的美德、知识、理念,通过这些的掌握和发展促进人思想的进步,有助于判断善恶、是非,有助于知道人的实践活动。在谈到教育和理性的关系上,教育应当传授关于美德、善、理念的知识,帮助理性获得发展,适应人的成长,洞察世间的一切。(2 )欲望为表象三者都把人的欲望看

25、作是非理性部分,使人的生理上各方面的需求、欲望受理性的制约,节制于理性,欲望并不能够支配人体,却在不同的方面影响人的发展和理性的成长。在苏格拉底看来,饱食、性欲、睡眠、耐冷、耐热和劳动等方面都要实践自制;柏拉图则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阴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3 )理性与欲望两者呈现源和流的关系,理性为根本,欲望为表象。而人的发展主要是以理性的成长为基础的,理性应该克制欲望,欲望应该受理性节制,理性支配欲望。三者同时提到了应该用四美德中的节制来控制欲望,同时应该通过掌握美德、善的理念、

26、学科知识来促进理性的成长。苏格拉底在生活各个方面处处节制自己,做出严格要求,将知识、美德统一起来,求得理性发展;柏拉图主张节制欲望,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理论,认为这些有助于理性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高级部分可以控制低级的部分,人的理性灵魂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主宰,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4.2 课后思考题详解1古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在教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答:(1)古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教育上发生的变化在教育目的方面,由共和时期培养农民 军人,到帝国时期培养安分守己的公民和唯命是从的官吏,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教育形

27、式方面,由共和时期家族教育、私学教育,到帝国时期国家控制教育,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建立了一套为帝国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制度,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拉丁文取代希腊文占据主导地位;其二,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实用学科减少。高等教育中原有的雄辩术教育不受重视,因为辩才和智慧不是帝国所需的品质。在教育的宗教性方面,公元 1 世纪前后产生的基督教在公元 325 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主持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宣布定为国教,成了罗马帝国统治人心的工具。教会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并扩大影响,就不断扩大教会学校的数量,此举对罗马的世俗教育形成了极大的

28、冲击力量,并使罗马世俗教育最终走向衰落。(2 )发生转变的原因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罗马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时,成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时,教育上也应该随之发生一些改变,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教育上发生的转变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罗马在共和后期就不断向外扩张,经过长期的军事侵略,成为跨欧、亚、非三洲世界史上最大的奴隶制大帝国。为了统治其庞大的领土,需要教育培养各种官吏统治人才,以便加强对全国的管理。统治阶级对内统治的需要。各地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情况差别很大,民族各异,语言不一,各族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极为激烈。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帝国,

29、罗马贵族不得不废除共和政治,建立庞大、复杂的行政系统和官僚制度。与之适应的是教育内容更加注重法律的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西塞罗教育思想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雄辩政治家,集中体现在论雄辩家中。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关于雄辩家的定义。西塞罗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是雄辩家的本质特点,雄辩家不同于一般的“会说话的人”。雄辩家与各种专家也有所不同,一个雄辩家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当然不如该专业的专家,但只要获得该专业

30、的基本知识以后,他讲起来就会比他请教过的专家还要生动、精彩。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雄辩家善于雄辩。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西塞罗认为要想达到雄辩家的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广博的学识。西塞罗要求雄辩家拥有各种重要的知识和全部自由艺术。全部自由艺术是指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第二,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因为决定演讲之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所以在修辞方面要求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语言与主题相称;第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雄辩家的培养方法。西塞罗强调练

31、习的重要地位,他主张要进行经常的模拟演说,同时要勤于写作,用写作来磨练演说。他认为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关于“人道” 的教育思想。人道,是指为人之道,他认为要尽为人之道,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其次,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只有具备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尽为人之道。因此,教育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2 )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西塞罗培养雄辩家的教育思想对罗马帝国时期以及后来的欧洲教育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雄辩术起源于希腊,在罗马共和时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作用甚大。

32、它既是争取民众、击败政敌的工具;又是歌功颂德、取悦各方的手段;还是诉讼争斗、法庭辩护的途径,后来便逐渐演变成罗马学校中的主要课程。到了共和末期,随着共和制的解体,雄辩术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帝国时期更是没有它存在的土壤,但它的影响犹存,雄辩家成了有教养的罗马人的代名词。西塞罗的雄辩教育理论成为当时以及后来 100 多年中的权威性观点。3试论昆体良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4你怎样评价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体系?答: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论述了对教

33、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教育哲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上帝就是真理了解上帝可通过世俗知识(理性)和内省(信仰)的方式,世俗知识是为信仰服务的,必须绝对服从圣经 。通过理性和思想而不是感觉,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和知识。(2 ) “原罪论”与“禁欲说”奥古斯丁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宣扬“赎罪论”,认为人要去恶从善,依靠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要依靠上帝才能解救;他提倡“禁欲说”,宣扬“灵魂不灭论” ,认为人性本恶,只有信仰上帝,摧毁欲望,才能从恶性中解脱,上升到神的境界。因此,他认为教育上的体罚是合理的,也是有益的、必要的,奥古斯丁的这种理论支配了

34、欧洲教育达 1000 年之久。(3 )宗教教育奥古斯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和神学服务, 圣经是最主要的教材。对于古希腊和罗马的世俗文化,他主张要有条件地吸取并为基督教服务。他认为文法、修辞、逻辑等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为异教服务,也可以为基督教服务。他说可以保留这些学科的形式,同时以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对其加以改变。同样,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也可以改变,使它们为基督教服务。(4 )平等思想他认为上帝的子民是平等的,都可以得救,这就促进了教育平等思想的产生。奥古斯丁创立的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为基督教哲学开创了新的纪元。他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教会控制的

35、各级学校,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指针。了解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是理解罗马帝国后期和西欧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环节。5.2 课后思考题详解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答:(1)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

36、,培养治术人才。9 世纪末到 12 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 12 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2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宗教性、神学性。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现实所决定的;保守,发展缓慢。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开放性,

37、普遍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3 )中世纪教育的意义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如分班教学。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答:(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教会学校具有以下特点: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圣职人员和信徒,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教

38、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神学包括圣经 、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 七艺 ”是从古希腊教学内容演变而来的,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烦琐。学校一开始用拉丁语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口授,学生记、背。为了维护教会、神学的绝对权威,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教会学校的种类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2)教会学校的地位教会学校在西欧中世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以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承担着整个中世纪时期教育发展的功能,在教会统治欧洲时,

39、世俗教育发展缓慢,其水平也低,无法实施比较系统的教育,其作用也得不到全面地发挥。教会学校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体制,承担着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作用,对人民的教化以及宗教思想的宣传起到重要的积极意义。(3 )教会学校的作用教会学校在培养僧侣和其他为教会服务人员的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使劳动群众服从教会和封建统治。因此,西方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教会和学校的分离,即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但是,在中世纪早期世俗学校普遍消亡、文化衰落的情况下,教会教育在保持、传播古代文化、发展封建文化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其比较完备的宗教教育体制,承担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功能,对人民实行普遍的教化功能,在一定

40、程度上,还唤醒了世俗教育的发展,促使中世纪教育呈现出一个过渡的阶段。3简述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教育的主要形式。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试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它们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答: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 11 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后来发展成为欧洲有影响的医学教学研究中心。12 世纪初形成了波隆那大学,它不仅是欧洲研究罗马法的中心,也成为讲授教会法、训练教会管理者的重要机构。以后,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和科隆大学等高等学府。(1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出现。西欧封建社会在 1112 世纪王权日见强固,

41、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十字军东征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十字军东征虽然从宗教的观点来看是失败的,但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们却广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新兴市民阶层的新的文化要求。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这种要求从十字军东征后重新在欧洲出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中找到了依据,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而当时的传统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促使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42、(2 )中世纪大学的地位与作用中世纪大学是适应世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兴起是西欧文化教育发展中最大的成就。大学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还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经过阿拉伯人 200 年左右的努力,欧洲古代的主要经典几乎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当这些著作被翻译为拉丁文而为中世纪的学者所了解后,重新点燃了欧洲人的智慧,而这主要是在当时的大学展开的。中世纪的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随着大学的发展,教会的势力也慢慢渗透进大学,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者成为

43、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中坚力量,他们让他们的时代成为了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之一,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也成为了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源泉。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中世纪的大学体制为学者们从事学术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成为当时各方面学者活动的舞台。例如 13 世纪的牛津大学就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在那里开始萌芽。中世纪的大学让“思想自由,学术独立 ”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中世纪的大学通过知识活动的行业化,使得知识分子以“分子”的方式显现出来,让他们不再停留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理想境界。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当时

44、欧洲的文化普及,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西欧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为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但也要看到西欧中世纪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中世纪的一种独特教育机构。从大学文科与法科、医学和神学等系科的关系上说,它属于预科性质。因此它实际上是把中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学校。而从文科的教学内容来说,它只是略胜于比较好的经院学校或座堂学校。在专业学科中,神学在大多数学校里是起主要作用的,其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6.2 课后思考题详解1试评拜占庭的教育及其影响。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试述阿拉伯文化教育迅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及其贡献。答:(1)阿拉伯文化教育迅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阿拉伯教育取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是阿拉伯国家的哈里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2 )阿拉伯人对人类文化教育做出的贡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