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校本课程管理总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责权,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纲要的精神,特制定同济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一、校本课程的含义(一)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教育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以人为本及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而自行开发的课程。“校本”的含义:其来自英语“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2、”。它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二)校本课程是通过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挖掘学校及其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学校自身力量为主来进行的课程。二、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一)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二)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的特色的课程。(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资源状况,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师,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满足教师专业
3、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四)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五)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实施各得其所的教育。三、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一)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使用。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中,使二期课改理念的实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二)传承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贯穿古今中外,将校本课程与学科紧密结合。四、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主要任
4、务是规划全校校本课程,注重挖掘和开发出具有创新思想、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建设全过程及实施过程;做好校本课程的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研究校本课程与学校其它教育活动的关系,使得校本课程在本校有序、有效、有质地开展。为师生提供个性展示的舞台,为学校提供发展的保证。五、校本课程的分类(一)将校本课程按照所属学科分类,可分为历史文化、艺术、体育保健、数理化、科技等。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是校本课程的潜在研究和开发者。(二)将课程按照探究形式分类,可分为课题类探究型课程,学科类探究型课程、项目活动类探究型课程、兴趣活动类探究型课程等。各种类课程依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教学,有的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
5、,有的则独立成为综合系列课程。(三)将课程按照授课类型分类,可分为认知探究型课程、技能实践型课程等。六、本制度的组织与落实本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是在学校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导处组织落实和管理。第二章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机构一、校本课程管理小组(一)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小组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最高的管理组织,由校长室直接领导。(二)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小组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务主任担任。组员由教研组长、学年组长组成。(三)管理小组的组员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中起到骨干作用,热心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拥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人选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共同研究认定,经本人同
6、意,由校长室聘任。二、校本课程管理小组的职责(一)讨论和审议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二)论证、审议我校校本课程的课题与内容。(三)指导学校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四)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五)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对课程、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和鉴定。(六)管理小组有权在调查实际情况后,对于课程进行调整。三、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一)课程开发小组是在课程管理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小组成员由管理小组讨论确定,开发小组一般由各教研组长担任组长,选取组内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组成。(二)开发小组应针对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课题,由管理小组审定认可后,编写相应的讲义或者教材,进行课
7、程的开发工作。(三)课程开发小组成员一般都是校本课程的实践者,一门课程只有在编写者实际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并且对其进行修订后才能算比较成熟的课程。四、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职责(一)各开发组有责任不断发掘和创造出符合我校学生(初中生)、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内容。每一年都要有新的内容补充进校本课程。(二)编写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学校文化、生动活泼的校本教材。(三)各开发组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应该建立在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之上,确保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确保课程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三章校本课程的建设一、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及要求(一)加强观念的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在
8、于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践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不只是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确定,首要的和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评价观及环境观等基本理念的形成。(二)坚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核心标准。校本课程可以多样化,但核心的标准是共同的,那就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只有教师才是真正促成并衡量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和班级的关键人员。(四)分步落实,稳步前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长远规划,分步骤的逐步加以落实。二、校本课程的分类(一)将课程按内容分两大类:认知探究类、技能类。1、认知探究类课程所谓认知探究学习
9、,简单说,就是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技能实践类课程所谓技能实践,可将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技能类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技能与能力的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为主,但同时又是以文化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而指导实践的,其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应体现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特点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二)将课程按照探究形式分类,可分为课题类探究型课程,学科类探究型课程、项目活动类探究型课程、兴趣活动类探究型课程等。1、课题类探究型课程
10、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学习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确立课题,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研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处理(数据)、推理,得出科学认识的一种模拟科学研究情景和过程的学习课程。2、学科类探究型课程是指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型课程。根据不同的探究形式,它分为学科主题类探究型课程与学科渗透类探究型课程。3、项目活动类探究型课程是指在德育活动、拓展型活动可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针对某一项目或活动,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说明项目或活动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构思,自行设计一个项目或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或自行创造设计、制作某一
11、物品。4、兴趣活动类探究型课程是指在课外科技、文艺、体育等兴趣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优势、兴趣与爱好,自愿参加某一方面的兴趣活动,围绕完成某项兴趣活动的任务,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并取得创造性探究成果(制作、作品等)的学习课程。兴趣活动类探究型课程在课外活动时间里开展。(三)按学科分类:历史文化、音乐舞蹈、体育健身、数学、理化、食用菌栽培、科技。1、历史文化类历史文化类课程主要以史实为基础,通过若干专题整合,叙述以中国五千年历史为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继承和演变,通过中国历史上名城、民俗、诗词文学等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古代
12、中国文化的成就与特色。(详见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制度)2、音乐舞蹈类音乐舞蹈类课程属于技能类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音乐舞蹈专业的训练,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身体训练塑造完美的人格。3、体育健身类体育健身类课程强调身体锻炼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将健身、健心、健智、健美集于一身,着力培养学生参与健身的兴趣、自觉锻炼的习惯、体育健身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体育与健身课程所特有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健身的真正功能。4、数学类数学类拓展型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
13、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5、理化类理化类拓展型课程主要是关注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理化类拓展型课程的知识内容将更多地考虑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身边的物理化学知识,能科学地看问题,用物理、化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问题。6、食用菌栽培食用菌产业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食用菌栽培课程是具有实用性的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7、科技类科技课程是具有为学科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特征的基础课程。掌握科技的基本概念、
14、基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科技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三、校本课程创设流程(一)教师申报课题方法及课题要求我校先向各教研组布置任务,每位教师可申报一个课题名称,并且可同时选择申报校级或年级课题(校级课题参与的学生可是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年级课题参与的学生只能是本年级的学生),在填表时注明。(后附表)课题内容要求:1、能突出我校历史文化传统主题。2、课题内容要有品味、有文化传承基奠。3、能传承历史,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4、突出我校的特色。5、课题内容切入口要小,并带有一定的研究性。
15、(二)小组审核教师的课题先经由教研组活动讨论修改后,将本组选定的课题上交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根据课题内容要求对上报的课题名称进行进一步审核修改并归纳成 8 大类:综合组、艺术、语文、数学、英语、理化、体育和科技类。(后附表)(三)学生调查管理小组应对全校学生做一次抽样调查,在教师申报上来的课题中让学生自愿选择自己认为需要和感兴趣的课题名称,最终由课题小组将课题名称按学生选票的高低进行排名,并选出学生普遍喜爱的课题名称汇总成表。(四)小组认定学生挑选出的课题经由校长室审核与教师本人对课题进一步改进后被确认。(五)课题撰写与认领课题名称确认后经由教导处下发给各位教师。由教师进行课题认领,课题认领采取
16、自愿原则,教师可认领一至三门课题(最多不超过三门);教师亦可独自认领一门课题也可由几名教师共同协作撰写一门课题。认领课题的教师要认真填写同济初级中学校本拓展型课程申报表并简要阐述所认领课题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简述;课时计划简述以及初稿交稿的日期。并交由教导处审核。附表:同济初级中学校本拓展型课程申报表(六)小组审核同济初级中学校本拓展型课程申报表由教导处进行审核与修改无误后,由认领教师进行课程的编写,要求每门拓展型课程编写 15 篇教案。四、校本课程建设的奖励制度(一)凡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学期教科研考核一项中按规定加分。(二)对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教材编写费用
17、500 元;可以选购一定数量的参考书。(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可根据专家意见、课程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进行等级评定,在学期末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五、校本课程的制作(一)教务处负责封面制作、印刷、整理和发放。(二)总务处负责装订。第四章校本课程的管理及培训一、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发展性原则。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二)科学性原则。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以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将校本课程变为国
18、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相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三)实际性原则。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二、校本课程管理中学校各部门的职责(一)教导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由教导处指定专人负责,每周按照校本课程表进行全面检查:校本课程是否准时开始或结
19、束,是否坚持做好了选修课的考勤课程进展是否顺利,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无意见;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教师上课的情况。对检查情况做好记录、随时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及时向教导处主任汇报突出问题和异常现象,以便改进。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二)科研室主要负责校本课程的科研工作,对于校本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以科研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三)政教处则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的管理工作。及时对于学生在上课期间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作出处理。(四)总务处主要做好校本课程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校
20、本课程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提供服务,在上课各种设施的配备上做到及时、到位。三、校本课程管理中教师的职责及要求(一)每个学科组必须开出满足学生需要的校本选修课程。所开校本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学科组和教师个人考评的指标之一。(二)各学科组教师要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向教务处申报下学期校本选修课程,一旦审批通过,教师新学期开学后必须如期开课,不得无故废止课程或随意更改既定课程内容计划,以免影响学生的课程选择。(三)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校本课程,一旦批准开课,就必须认真负责:要有点名册、成绩册、教案(可以是电子档);教师不得随意或自行调课、代课、停课;教师不得随意更改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凡教师迟到、缺到
21、均按教学事故处理。教师校本教材的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进行,教研组长对教导处负责。(四)每位教师所开校本课程按规范要做到有课前教案,并且认真撰写好课后记。及时对于课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便于课程的完善。四、校本课程管理中学生的职责及要求(一)学生是学习校本课程的主人,有权自主选修兴趣活动类课程,有权对各类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二)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两门兴趣活动类课程,其成绩和表现记入档案,并作为中考升学择优推荐的量化指标之一。(三)学生在一个学期中一旦确定选修的兴趣活动类课程,则不得随意更改或退出。学生如想改换选修校本课程,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意后报
22、教务处审批。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统计班级选修人数,名单报送教导处,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四)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得无故缺课。尊重教师,团结同学,发扬团队意识,有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各类任务。五、校本课程管理中其它职责及要求(一)学校专门在每周开辟一个下午(三节课)的时间用于校本课程中兴趣活动类课程的开设。(二)学生家长及有关社区人员有对校本课程的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学校应充分听取其意见,对于校本课程进行不断改进。(三)学校图书馆、电脑房应向学生全面开放,全力做好服务工作,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帮助学生不断地成长。(四)实施课程质量监控学校规定任何
23、校本课程都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开放,学校领导和教务处、教科室工作人员不定时去听课;每次教学研讨会都有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邀请有关专家或教研员对校本课程进行专题调研;不定期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相关教师。(五)每门课程开设一年后,应该形成完善的校本教材。第五章校本课程的学分制一、学分制总则(一)为全面推进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校本课程的管理中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二)学分制是指用学分作为学习量计算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体制,它使学生评价中的重要一
24、环,并将与学生初三推优升学相结合,作为推荐的依据标准之一。(三)实行学分制的目的:1、以选课制为前提,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条件选修课程,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能力,使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通过学生选课,实现教学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学分要求和奖励 (一)初中学制为四年,学生在校时间必须完成的总学分数不得少于 30 个学分。(二)凡能在四年内提前并且超额完成所读专业规定的学分者,根据学习成绩给予奖励。三、课程学分的确定(一)年级兴趣活动类课程为 2 分(其中表现优良的学生得 2
25、 分,表现一般的学生得 1 分),校级兴趣活动类课程为 4 分(其中表现优良的学生得 4 分,表现一般的学生得 3 分)。(二)其它校本课程(如项目活动类课程、课题类探究型课程等)如完成出色,有相应研究报告或作品则得 1 分。四、选课 (一)每学期第一周由教导处制定学生选课方法,并于第二周开始上课。(二)学生自愿选择课程,但要注意学习的连续性,尤其是参加校级兴趣活动类课程的同学,要转课程学习必须和任课教师、班主任一起商量后决定。(三)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增加探究型的校本课程内容。完成一个内容后将材料上交教导处。同时将学生在这其中所的学分也汇总上报。五、组织考试 (一)由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组织考试或考察。(二)考试或考察的方式以研究报告、作品为主,不推荐使用知识考察方式。六、其他 本规定自 2005 学年第二学期起试行,并授权校教务处负责解释。后附表格:一、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表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课题名称 课题所属学科课题类型授课时数 授课年级教学目标内容简述预计效果校本课程管理小组意见和建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