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4 ,大小:278KB ,
资源ID:2233990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339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

1、山东大学史略(19012000.7) (2004-05-05 10:05:30) 一山东大学堂(19011928 年)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正从睡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 “不妨以强敌为师” , “取而鉴之” , “举而行之” ,效法日本,实行变法。而要变法自强,关键在于兴学育才。康有为认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 “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 。同样, “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干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

2、” 。梁启超也认为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 ,主张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是兴学育才。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支持下,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院改学堂的上喻。上喻下达后,全国不少省份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遵旨改书院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书院改学堂的高潮。山东省第一个官办大学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 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山东巡抚袁世凯正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谕诣后,回济南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试办山东大学堂的奏折及

3、暂行章程,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 。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专门和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拟订了山东大学堂章程 ,分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及学堂经费 4 章,共计 96 节,对于如何创办省城大学堂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石 朱 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于是山东首先办起了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十月正式开学。这是

4、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大学堂。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始设在省城的济南泺源书院内,第一批招收了 300 名新生。第一任校长(当时称管理总办)是后来被誉为北国工业巨子的周学熙。聘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即现在的教务长) ,另有清末进士宋书升等 30 余人任经学教习,回国留学生沙庆、孔祥柯等任科学教习,还聘有外籍教习 8 人。1904 年(光绪三十年)在济南杆石桥路北购地 140 余亩,修建了 2700 多平方米的校舍和 900 多平方米的操场,同年冬季迁入新址。学校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在“藩库税契项”名下拨白银八万两,作为常年经费。学生分为正科一、二、三类,学制三年。1906 年(光绪三十二

5、年)将原来的正斋、备斋改称预科。1910 年(宣统二年)又增设附属中学,学生来源由各中学转入,同时附属中学也招收小学毕业生。1911 年(宣统三年)再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把高等正科作为大学预科。1912 年民国成立,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新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等正科两班结业,至 1914 年始行停办。学校停办后,部分师生分别转入清末民初陆续成立的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几个专门学校。杆石桥的校舍也为法政专门学校使用。1901 年创始的山东大学堂至此先后办了 14 年。山东大学堂创始于清末光绪年间,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不少

6、封建的东西。如当时的师生不仅长袍马卦,还在脑后拖一条辫子。校长称管理总办,1904 年又改名为监督,直到民国元年才称校长,教员称教习。当时还不能男女同校。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经学。还是尊孔读经。在礼节上打躬作辑,如遇祭孔等大典则行跪拜礼。这些糟粕的存在并不奇怪,几千年的封建意识,想要在短时期消灭它的影响,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山东大学堂同私塾和科举制度比较起来,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而且那些封建的东西,也在逐渐被淘汰着。首先,它已经具备了近代正规高等学校的体制和规模,学堂有校长等管理人员八十人,各种教师一百一十多人,还有美、英、德、日籍教师八人。其次,那时虽然还不象现在这样划分

7、专业,但也分了本科和预科,学制定为三年,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及格的不能毕业。第三,除了经学外,开设了二十多门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这些课程有:文学、历史、地理、法制、理财、兵学、格致、心理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地质矿物、英文、德文、法文、日文、图画、音乐、体操等等。上述课程虽然大多数是基础课,但在清末已经是较为先进的,比起科举时代的八股文,确是别开生面,具有时代气息了。山东大学堂的创设,尽管它还带有时代的烙印,却是近代山东高等学校的开端,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也就是今天山东大学的前身。它不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山东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也提供了办学经验,促进了

8、山东教育的发展。山东大学堂建校的十四年中,共培养了 770 多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并选送了 59 名留学生,其中到欧美留学的 11 人,到日本留学的 48 人。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由山东大学堂选送去日本留学的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为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武昌起义后,徐、张回国联合山东大学堂师生和各界人士,派代表与清廷山东巡抚孙宝琦谈判,迫使其宣布山东独立,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二私立青岛大学(19241928)1924 年初,当时的北京政府由直系军阀吴佩孚执政,直系健将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是山东蓬莱人,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交

9、通总长等职,对教育事业尚为热心。同年五月,青岛富绅和教育界人士刘子山、孙广钦等,向高恩洪建议创办青岛大学,高恩洪欣然同意。即由高恩洪、邵筠农、宋传典、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丁耀西、孙炳炎、孙广钦等十一人组成校董会,负责筹备工作。校董会公推孙广钦为筹备主任,邵筠农、孙炳炎为副主任。另推举青岛知名人士王西园、王荩卿等二十九人为董事。还聘请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颜惠庆、顾维钧、罗家伦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校董会成立后,即积极进行筹备工作。高恩洪捐款一万元,刘子山捐款二万元,作为筹备经费。校址选定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所建的俾斯麦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被日本占领

10、,改称万年兵营) ,但青岛驻军出面拦阻,坚持该处仍留驻兵。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直系军阀首脑吴佩孚面前,双方各派人去洛阳请就任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大帅(佩孚)定夺。吴佩孚也是蓬莱人,与高恩洪同乡,又系北洋政府同僚,私谊甚笃。且吴佩孚本人是秀才,尊崇孔孟,素以儒将自负,懂得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遂毅然决定该兵营不再驻兵,专作办大学使用。高恩洪胜利后,即赶修校舍,添置器材。由胶澳商埠督办行署每月拨款一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六千元,青岛士绅富商捐赠四千元,作为学校经常费用。校董会公推高恩洪任校长,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接收刘子安出资创办的私立青岛中学为附属中学。报请山东督办府备案,

11、私立青岛大学于 1924 年 8 月正式成立。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学校确立“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办学宗旨。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身条件,决定先设立工科,以适应工业的兴起、机械的制造;设立商科,以适应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竞争。1924 年 8月中旬,学校在青岛、济南、北京、南京四个城市同时招生。由于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为数不多,且青岛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名遐中外,故报考学生极为踊跃,除本省本国学生外,尚有南洋华侨和朝鲜的学生(录取的学生中有朝鲜贵族子弟帕尔克等) 。限于学校的条件,本届只录取工科新生四十人,商科新生四十人。9 月 15 日新生入学,宣布学校法规,9 月

12、 20 日正式上课,10 月 25 日补行开学典礼。工商两科所开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国文、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另有法律学、逻辑学、世界史等选修课,教材大部分靠教师自编。学制一律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授予某科学士学位。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座落在汇泉角的南海边,避去市区的喧闹,环境安雅清静。大学路和鱼山路环绕校舍周围,两旁刺槐繁茂,紫藤累累,林荫夹道,充满生机。门前靠近波平如镜、细沙铺底的海水浴场,东有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西有嵌入海中的海滨公园(解放后改为鲁迅公园) ,是青岛游览的好地方。院内有八幢楼房,它依山设计,布局工整,灰砖红瓦,格调协调。楼内宽敞,空气流畅,院中开阔,舒展适人。按其房

13、舍条件,可办成千人的大学。原计划陆续增设文科、法科、理科、农科、医科,以促进山东科学教育的发展。熟料 1925 年 5 月,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引起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果吴佩孚败北下野,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学校无人负责,濒于倒闭。为了使学校不致夭折,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维持残局。学校经费,原来全靠高恩洪拨款和士绅捐赠,高恩洪一倒,经费无着,教师辞职的不少,学生也走了很多,形势顿趋逆转。奉系军阀得势后,由张宗昌督鲁,温树德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是一介武夫,对教育事业不但缺乏热情,且横加摧残。当时温树德对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垂诞欲滴,本拟恢复兵营,继续驻兵,因有宋传典鼎力维持,学

14、校在苟延残喘中继续上课。且兵营改为青岛大学校舍早成事实,温树德害怕遭到舆论的谴责,故一直未敢贸然强行驻兵(部分空闲房舍经学校同意暂借给军方使用) 。学校此时每况愈下,自 1925 年以后再未招生。1928 年初,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学校经费也断绝来源,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学生均按大学结业处理。私立青岛大学自 1924 年 8 月建立,至 1928 年初停办,在时局动荡、政权更替、经费枯竭中维持近四年时间,确非易事,实赖一部分热心教育的开明士绅,给予鼎立赞助的结果。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建,既为后来国立山东大学提供了理想的校址和校舍,而且她的革命传统和良好校风,也

15、给国立山东大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她在山东大学的校史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三省立山东大学的建立(19261928)1926 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他虽是封建腐朽势力的代表,但为顺应潮流,装扮开明,于同年 6 月 30 日下令在省城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于 7 月 24日发出指示,决定将山东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并将山东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等四个中学高中部学生,拨给省立山东大学作为附属中学。山东省督办府委派当时的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8 月 5 日王寿彭到职视事,启用校钤,挂出校牌,省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省立山东大学建立

16、后,根据其具体条件,对原来六个专门学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合并。学校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那时称科) ,共有十三个系(那时称分科) 。学制文、工、农三院为四年,法医两院为五年,实行学分制。文学院设中国哲学、国文学两个系,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三个系,工学院设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四个系,农学院设农学、林学、蚕学三个系,医学院设医学系。院长统称学长,系称主任。学校筹备就绪后,于 1926 年 8 月进行招生。由于当时学校风气大开,报考的高中毕业生较多,结果共录新生 95 人,连同六个专门学校合并的一年级学生共达1088 人。其中文学院 240 人,法学院 228 人,工学院 22

17、0 人,农学院 222 人,医学院178 人。报考的学生除本省外,尚有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学生。同时把两所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按照要求分为一、二、三部,做到在教学中各有侧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大学本科输送学生,并制订学校规程和教学计划,建立了各项制度。9 月 5 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王寿彭在会上发表了“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训词,随即正式上课。当时全校共有教师 330 余人,其中教授约 200 人,在全国高等学校中,亦可称得上阵容齐整,人才聚集。教授中一部分是科举出身的经史学者,如清末翰林陈舸庭、举人丛禾生、秀才祁蕴璞等等。他们主要在文学院,担任全校经学、古文学、古史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18、一部分为从英、日、德取得学位的回国留学生,如留学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张徽五、王慈伯等人,留学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张东里、于复先、周瑞廷、高汉符等人,留学日本取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卞东寅、房金錡等人。他们主要在法、工、农、医各院系担任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除开设专业课程外,经学、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程,并开设古文学、古史学、世界史、逻辑学等为选修课。教材一部分选用国内已出版的大学教科书,一部分靠教师编写。教师中多数学有专长,抱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又因才得其用,故教学态度认真,较能联系实际,肯于探索,提高水平。学生中多数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思想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勤奋向上,故学

19、习风气较浓厚。省立山东大学,初步树立起了重视教学、重视研究的好风气,也充满着科学、民主和进步的生机。1927 年 6 月,在省立山东大学创建一周年时,校长王寿彭因思想陈旧、因循陋规,受到校内的强烈责难,乃拂袖而去。为此学校多数教授积极建议聘请曾在张之洞身边作过幕僚和担任过清末外务部左丞的洋务派名人辜鸿铭接任校长。1928年 4 月底,张宗昌已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他也有意前往执掌。但当时辜鸿铭已是病情危急,不久即去世。由于校长一职暂悬,且又待遇优厚,在张宗昌集团内部引起激烈争夺,相互攻评。满城风雨,张宗昌在盛怒之下,拍案大骂,训斥周围, “山东大学的校长,谁也不给,由我自兼” 。为此济南曾

20、流传:“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 ”大家引为笑谈。省立山东大学创建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28 年 4 月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进抵泰安,省立山东大学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散去,学校无人负责,经费无着,随即停办。至此省立山东大学即告一段落。四 国立山大建在海滨青岛专家名士荟萃蜚声海内(19281938)1928 年 5 月,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私立青岛大学经费断绝,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济南,对中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惨杀中国外交官,打死打伤中国军民数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混乱中,省立山东大学

21、师生星散,学校也陷于停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1928 年 8 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决定在已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指令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太侔、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 11 人为筹备委员,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1928 年 8 月 7 日,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泰山红门宫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筹备委员会组织条例,研究了学校的院系设置、扩建校舍、充实图书仪器设备、经费来源以及原有学生的转学休学等问题,决定将筹委会办公处设在教育厅,以便与各方联系。会后呈报大学院备案,并函知省政府所属各机

22、关。但是,由于当时济南和胶济线均被日军侵占,一切筹备工作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具体进行。1929 年 6 月 3 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携眷来到青岛,住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今青岛海洋大学校档案馆楼) 。他对青岛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倍加赞赏。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济南是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而青岛地处海滨,可少受战乱影响,所以他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 。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他的意见,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

23、岛大学。1930 年 4 月 28 日,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 月,杨振声校长到校视事,启钤办公。8 月,在青岛、济南两处招考一年级新生。9 月 21 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宣誓就职,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宣告结束。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 “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他曾亲自赴沪面请著名诗人闻一多来校担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知名作家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聘请教育家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数学家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化学家汤腾汉任化学系主

24、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分别主持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此外,语言学家闻宥、楚词专家游国恩、小说家沈从文、物理学家任之恭、化学家傅鹰等也被聘在各系任教。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可谓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其阵容之齐整,在全国的大学中也是数得着的。同时杨振声还以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经常邀请学术界的名流来校讲学,如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以加强学术的交流,促进学术的发展。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因学校初建,经费不足,除了校舍,其余一切几乎均须从头作起。他从实际出发,极为重视撙节开支,尽量把经费用于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及增加建筑方面。他把这项工作比喻为盖房子打基础, “地基打得好,础石放得牢,将来这广厦百间,高楼千栋,才盖得起,负得住。而我们的经费能多花在这基础上一文,这一文便有它百年的价值,文化的贡献。 ”因此,山东大学在这一期间,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勤俭办学的校风。杨振声把制订各种章规视为学校的一项根本工作。他认为, “一个机关必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