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5 ,大小:5.25MB ,
资源ID:223997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39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疟疾登革热防治技术.ppt)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疟疾登革热防治技术.ppt

1、,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登革热防治技术,我国法定媒介生物性疾病,媒介生物性疾病多为传染性疾病,在我国36种法定传染病中,有12种为媒介生物性疾病: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炭疽、狂犬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我国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病形势严峻,(1)原有媒介生物性疾病呈现扩大趋势登革热、鼠疫、肾综合症出血热等疾病原有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展。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查明的疫源地范围也在不断变化。登革热、疟疾等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据推算, 我国每年发生疟疾病人约50-60万人。国外媒介生物性疾病如已静息多

2、年的虫媒病毒病西尼罗热,在美国“重出江湖”。据报道,美国2002年4156人感染西尼罗病毒, 256人死亡。我国存在类似的地理环境及相似或相同的媒介生物,,我国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病形势严峻,(2)新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1973年以来,新发现病原微生物近40种,其中的莱姆病、斑点热立克次体、纽扣热、立克次体痘、巴尔通体感染等,均为媒介生物性疾病,我国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病形势严峻,(3)媒介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 由其引发的媒介生物性疾病成为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病媒生物作为许多病菌的媒介或载体,具有易于制作、传播和扩散烈性传染病的特点,特别是一些生物战剂是虫媒病原体,往往能

3、造成大范围影响。,媒介生物性疾病多为传染性疾病,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控制不当,不仅会给群众生命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是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各国均有这方面的事例。如:1996年发生在印度的鼠疫2001年东南亚登革热的流行2002年我国广东大范围的登革热流行以及美国各城市遭受的炭疽生物恐怖袭击等等,病原,疟疾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登革热-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疟原虫在红细胞中的形态,登革病毒的三维结构图样,生物分类,疟原虫的分类位置门:原生动物门纲:孢子纲目:血孢子目科:疟原虫科属:疟原虫

4、属,登革病毒RNA:科:黄病毒科属:黄病毒属,传染源,疟疾:病人和带虫者,登革热:DF患者感染者低等灵长类,疟疾病人的传染期,间日疟传染期约 1-3年,恶性疟 1年以内,三日疟 3-10年。 疟区的传染源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带虫者,非疟区则主要是来自疟区的人员及去过疟区的居民。,登革热病人的传染期,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至起病3天之内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感染。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天还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一般认为:病人发热前一天和整个发热期具有传染性。,贮存宿主,疟疾无,登革热1、低等灵长类2、蝙蝠3、鸟类和狗等野生与饲养动物都可能是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 保存和扩散病毒,寄生部位,疟疾1、肝内增殖2、

5、红细胞内增殖,登革热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症状,疟疾寒战,高热,大汗贫血等,登革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登革热体征,易感人群,疟疾除西非黑人对间日疟有不感受性外,其他人种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登革热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患者以2040岁者居多。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20岁以上人群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地理分布,全国可分四个疟区:北纬33以北为低疟区,25以南为高疟区,介于二者之间为中疟区。

6、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及四川、甘肃、新疆的一部分,在海拔3000m以上,平均气温16,属于无疟区。,登革热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地区。主要流行见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我国主要发生于海南、广东和广西。此外,福建、山东、浙江、上海、香港、台湾和江苏等省、市、地区都曾有病例报告。,我国疟疾区分层,登革热全球流行形势,季节分布,疟疾南方平均气温高,湿度大,疟疾传播季节长,(9-12个月),海南岛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北方干寒,传播季节短(3-6个月),发病高峰在夏秋季。,登革热发病季节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在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1月。,地域流行特征,一般以农村发病率较高,

7、呈地方性流行,登革热多首先发生于市镇,然后向农村蔓延。,地方性流行特征,恶性疟为主的高疟区或全疟区由于人群免疫力高,发病率逐年变动少,呈相对稳定状、不易发生爆发性流行,非稳定性疟区,如有传染源介入由于人群免疫力低,有可能出现发病率急剧上升,超过常年数倍的爆发流行,地方性流行区有隔数年后发病率再次升高的趋势。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社会因素,人类社会活动、生产建设、人群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的流行相关。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因经济的发展,人民

8、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耕作方法现代化,疟疾因而逐步自然消失。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战争时期的部队调动,难民迁移及开发荒原等活动,使无免疫的人群进入疟区,或疟区人群进入无疟区,均可引起疟疾的爆发流行。,全球人口激增,主要分布在发展中的热带地区。人口激增导致没有计划,没有控制的城市化发展,许多房屋被弃,饮水、排水及废物管理不善。最后导致与人密切接触的蚊数量大增。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伊蚊数量增加及扩散。例如人们常常将包装商品的塑料袋或玻璃袋乱扔,为伊蚊滋生提供环境。还有,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蚊媒的扩散。,鉴别诊断,登革热可与疟疾同时流行。骤起高热,血象白细胞计数减少,病初易与疟疾混淆,

9、但本病有明显额痛、眶后痛、剧烈肌痛及关节痛,皮肤潮红、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热持续约l周,但第3-4天后可有1-2天缓解后再升,形成双峰热型。在第1-2病日四肢可有一过性斑点状红疹,第3-4病日则出现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由躯干迅速散布面部及四肢,持续3-4天后消退。根据临床特征已可初步鉴别,确诊须赖血清学诊断。,传播方式,疟疾1、蚊传2、输血3、胎传,登革热1、蚊传2、气溶胶,传播媒介,疟疾-按蚊中华按蚊-浙江唯一 嗜人按蚊-浙江历史 微小按蚊 大劣按蚊 等,登革热-伊蚊白纹伊蚊-浙江全省埃及伊蚊,生物分类,按蚊的分类位置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目:双翅目科:蚊科-按蚊亚科属:按蚊属,伊蚊

10、的分类位置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目:双翅目科:蚊科-库蚊亚科属:伊蚊属,形态特征,中华按蚊成虫灰褐色。雌蚊触须粗大,顶端二白环约等宽。翅前缘基部有散在的淡色鳞;第1纵脉基部和径脉干区通常暗色杂有淡色鳞;第5纵脉下分枝翅燧白斑一般很明显(V5.2)。中足基节的外侧有1-2个白色鳞簇。在新鲜标本,第2-7腹节腹板上的舌形白斑清晰;第7腹节腹板上有1个深棕色鳞簇;各节腹侧膜上一般有1个“T”字形暗斑。卵两端圆钝,甲板宽,为卵宽的1/3以上。,白纹伊蚊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欲称“花蚊子”。触须有白鳞。中胸背部有一条由白窄鳞形成的纵条,从前端伸达翅基水平而分叉,背侧缘翅基前有一簇平覆的宽白

11、鳞。这鳞簇和雌蚊第腹节背板的特殊形状,是区分白纹伊蚊与其他近似蚊种的良好特征。跗节有白环,后足的第5跗节全白。雄蚊第腹节背板山峰状,中央有一突起。,白纹伊蚊中胸盾片图纹,埃及伊蚊中胸盾片图纹,地理分布,中华按蚊是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尤其是水稻种植区的主要或唯一媒介,包括北纬25-33及33以北地区,估计此蚊种传播的疟疾约占总发病数的80%以上。,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很广,现知它分布的界线北至辽宁省的沈阳,西北的陕西省的宝鸡,西南达西藏的墨脱(河谷),但以北纬34以南的地区较为常见。在北方有些省(区),它的分布较窄。例如在辽宁省,除沈阳外,仅丹东和大连有发现,而且在这些城镇也仅见于少数场所。,吸血习

12、性,中华按蚊兼吸人、畜血而偏吸畜血。在夜间用人和牛为诱饵作对比观察时,雌蚊极大多数趋吸牛血。在人和多种眷养动物在同一室内时, 中华按蚊均以吸动物血为主,,白纹伊蚊嗜吸人血特点是白昼活动、凶猛吸血和无严格的生殖营养节律,吸血姿势,栖息习性,中华按蚊属半家栖蚊种,但各地外栖的比例有差异。在人房内,中华按蚊大多停留于蚊帐内外;在牛舍内,大多停留于离地面12m高的墙壁上,在野外,它们分散停息于阴暗潮湿的各种隐蔽场所和稻田、豆地等农作物大田。中华按蚊的栖息行为, 可随着季节而出现变异。夏秋季在室内很难找到中华按蚊,但到了冬季, 由于室外气温下降,室内停息的显著增多。白露过后, 中华按蚊明显趋向室内栖息;

13、,白纹伊蚊多栖息在孳生场所附近。例如在旧轮胎和缸等容器堆集场所,它们多栖息在阴暗避风处,如缸罐等内壁、轮胎堆以及附近的草丛、洞穴等;在居民住屋附近,多栖息在草丛、灌林丛、空房内等。在城市基建工地孳生羽化好成蚊,多栖息在工地内部,比较集中在积水的地基槽内壁、阴暗堆物等处。 在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孳生习性,中华按蚊对孳生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的主要孳生场所是稻田及其有联系的灌溉系统,其它 如池塘、水坑、芦苇塘、沼泽、洼地积水等,也是它的良好孳生场所,幼虫的地面分布调查表明,在村庄周围,100米以内的稻田里,幼虫密度最高,距离村庄愈远,

14、幼虫密度愈低。,白纹伊蚊孳生主要是在人工或植物积水中。在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积集雨水的物件,甚至在板条箱内包装机器的塑料膜凹陷处以及机器轴窝积水,都可以成为它们的孳生场所。所以,为了彻底清除它们的孳生场所或杀灭幼虫,对种种人为积水,必须作十分仔细的调查和处理。白纹伊蚊孳生的另一特点是所产的卵不同时而分批孵化。这是容器型蚊虫对积水经常干枯的孳生场所的一种适应性。小型容器积集的雨水往往因晒、蒸发而在短期内干涸,其中生长的幼虫因而全部死亡,但依靠并非一次孵化的滞育卵,可在再次或几次重新积水时孵出其幼虫而保持其繁衍。,季节分布,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动,与温度、雨量和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中华按蚊在

15、海南岛兴隆季节高峰为23月 ,在南京为6月,在河南鹿邑为8月在双季稻作区如浙江南浔,可出现与双季稻期相符合的2个高峰。在我国北纬27度以南,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而在北纬2833度,每年到了冬季,雌蚊便进入冬蛰,呈半越冬状态;在北纬34度以北,则处于完全越冬状态。,我国白纹伊蚊的地理分布区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这3个气候带的全年气温差别很大,各地白纹伊蚊的季节分布,特别是幼虫和成蚊出现的时期也很不相同。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如大连和北京市,通常在6月前后才能见到幼虫和成蚊;在长江以南的上海、成都等地,3月就出现幼虫;而在亚热带的闽南、广东和广西,终年可以找到它的幼虫,3月或更早就有成蚊出现。 在地

16、处热带的海南省,白纹伊蚊全年都可繁殖孳生。,白纹伊蚊的扩散,白纹伊蚊主要在孳生场所附近活动,一般不超过100米,但如有适当的孳生场所,可以逐步扩展到1.5公里。白纹伊蚊更重要的是被动扩散,即成蚊通过运输工具 (车辆、船舶、飞机),滞育卵通过容器或其他器物,被动地被携带到其他地区或国家。这类容器被运输到其他地区并积集雨水后,携带的卵就孵化而产生成蚊。在多数情况下,它们能生存立足,并向四周扩散。白纹伊蚊是东南亚和亚洲温带地区的蚊种,后扩散分布东到夏威夷,南达澳大利亚,西至非洲的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岛,近年又被动扩散到了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国。198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先发现了这种伊蚊,以后扩展到

17、了近30个州。现已查明,它是由进口轮胎带入的。白纹伊蚊被带到美洲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医学昆虫学事件。,病原体在蚊体内的发育时间,疟原虫在25时在蚊体内发育时间:间日疟原虫约需9天恶性疟原虫为12天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16天,1、伊蚊在叮咬有登革热病毒血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2、吸血后病毒穿过蚊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时间,疟疾子孢子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的计算S=C/T-t C-常数S-子孢子在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的日数T-观察时的平均温度T-子孢子发育成熟所需的最低温度P.f S=111/T-16

18、P.v S=105/T-14.5P.m S=144/T-16,病原体在蚊体内的有效成活时间,到达唾腺内的子孢子始具传染性子孢子进入蚊血腔后可钻入各种组织,而聚集在唾液腺中的可达20万个,在唾腺内,子孢子常存在于分泌细胞的腺泡或细胞质内,可长达59天。,登革病毒在蚊体内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某登革热流行现场的防治建议(白纹伊蚊、病人集中且较多),1、环境治理,清除蚊类孳生地1.1、村区域内进行翻缸倒罐,疏通阴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洼沟,保持下水道通畅,不积水,清洁河道。1.2、清除无用的大、中型积水和小型积水缸;对无法清除的水体或生活饮用水等首先采用养鱼(泥鳅、柳条鱼等)灭蚊。

19、1.3、提倡家庭挂蚊帐,安装纱门、纱窗,个人防护采用驱避剂等防蚊措施。2、化学防制2.1、成蚊控制:外环境及庭院采用0.5%敌敌畏用超低容量机动喷雾器作速杀喷雾;内环境及物体表面采用0.05%氯氰菊酯用常量喷雾器作滞留喷洒(用量为20mg/m2)。2.2、蚊幼控制:不能处理的水体如生活饮用水(养鱼除外),采用微生物制剂BtH-14和BS10混合液投放,按50mg/L(即1吨水放混合液50克)。对污水沟、下水道、大中型积水以及不用于生活饮用的水体用化学杀灭蚊幼颗粒缓释剂。要求1周内布雷图指数降为5以下。2.3、设立防护带:在村的区域或边向外延伸100-200米为灭蚊防护带。在防护带内用0.5%敌

20、敌畏用超低容量机动喷雾器开展成蚊速杀,用0.05%氯氰菊酯对蚊幼孳生地滞留喷洒。不能处理的孳生地用化学杀灭蚊幼颗粒缓释剂处理。2.4、密度监测:加强成蚊和幼虫密度监测以及灭前和灭后的效果监测;灭后的效果监测在10月份之前每周进行1次。2.5、现场杀灭:建议聘请专业的媒介生物防制公司实施灭蚊工作。,某疟疾流行现场的防治建议(中华按蚊、病人较分散),1、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要求当地政府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防治经费和物资,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2、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开展媒介调查和监测:镇卫生院应立即设立疟疾镜检站,加强对“四热”病人的血检

21、工作,对新发病人周围进行扩大追踪血检,追索传染源,全年“四热”病人的血检率不少于总人口的5%;必要时应开展媒介监测,查清当地媒介的疟疾传播能量。3、开展滞留喷洒,控制传播:对病家周围及外来人口居住区进行氟氯氰菊酯蚊帐喷洒或墙壁滞留喷洒,降低传疟媒介的传播能量,控制暴发流行。,结束语,人类正处于传染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高枕无忧。有专家认为,对严重传染性疾病,不能只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而应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认识和防范。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容忽视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和防范机制,特别是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谢谢,欢迎提问讨论敬请指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