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 理 学第 一 篇 总 论一 绪 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2.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及有某些特殊用途(如计划生育、消毒防腐、杀灭 病媒)的物质。3.分支学科:生化药理学、细胞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时辰药理学等。二 药效学1药物作用(药物效应):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或形态的改变。1、根据用药目的将药物作用分类2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产生疾病的原因,中药学称为治本。3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的症状,中医学称为治标。二、根据药物作用部位将药物作用分类4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
2、直接产生的作用。5吸收作用(全身或系统作用 ):指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三、根据药物作用产生的先后顺序分类6原发作用(直接作用):指药物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7继发作用(间接作用):指由药物的原发作用引起的进一步作用。4、根据药物作用方式将药物的基本作用归类8调节功能:即调整机体原有生理功能、生化水平。凡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提高的 称为兴奋;而使原有功能降低的称抑制。由于很多疾病可使机体某些功能过度提高或降低,故通过调节机体功能可达到治病目的。9抗病原体及抗肿瘤:即杀灭或抑制病原体,使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抑制肿瘤细胞繁殖或破坏肿瘤细
3、胞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10补充不足(补充治疗):机体某些物质(如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等)不足,可引起多种疾病,及时补充相应的物质,能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1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五、药物的量效关系12定义: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13剂量:一般只药物每天的用量。14无效量:不出现效应的剂量。15最小有效量(域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16最大有效量(极量):因其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17治疗量(常用量):出现明显作用的剂量。18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19中毒量:引起明显
4、中毒反应的剂量。20最小致死量:刚引起死亡的剂量。21致死量:达到死亡的剂量。22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可用绝对数量表示,如血压、心率、血脂浓度等。23质(全或无)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阴性或阳性反应率来表示,如死亡率、惊厥率等。24量效曲线 1)量反应量效曲线 1 强度(效价强度):指药物作用强弱的程度,即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效剂量的比较。2 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此时已达最大有效量。2)质反应量效曲线1 半数有效量(ED 50):使实验动物半数有效的剂量。2 半数致死量(LD 50):使实验动物半数致死的剂量。3 治疗指数(TI
5、):在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LD 50/ED50,数值越大越安全。6、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25.副作用:指药物在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较轻微,危害不大,是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性变化。26.毒性反应:指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27.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28.后遗效应: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29.继发反应(治疗矛盾):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杀死某些细菌,打破肠道菌群生存平衡,导致另一些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疾病。30.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
6、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31.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某些药物可能有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32.药物依赖性1)生理依赖性(成瘾性):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以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症状。2)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或习惯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7、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33.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一种大分子物质(只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34.受点:受体的某
7、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异地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35.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36.受体类型:细胞膜受体、胞浆受体、细胞核受体。37.受体特点:特异性、敏感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38.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39.内在活性(效应力):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药理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生物效应的能力。8、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40. 影响酶的活性的方式:抑制、激活、复活、诱导、生成或补充。41.影响离子通道42.影响代谢43.影响免疫功能44.理化反应45.基因治疗与基因工程药三 药动学1、药物的跨膜转运1. 药物的
8、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有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其他方式的转运。2. 被动转运1) 定义:指在细胞膜两侧存在药物浓度查获电位差时,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使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转运,又称顺流转运。2) 特点:顺流转运不耗能;不需要载体(易化扩散除外) ;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当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3) 被动转运分为三种情况:1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扩散。 (多数药物转运是这样)2 滤过(膜孔或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如水、乙醇、尿乳酸等) ,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3
9、易化扩散(载体转运):此种转运也顺浓度差、不耗能量,但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故存在饱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如氨基酸、葡萄糖、Na +等)3.主动转运(逆流转运)1) 定义: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转运。2)特点:逆流转运耗能;需载体;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膜一侧的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终止。 (以此方法转运的药物,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肝细胞进行)4.膜动转运:胞吞、胞饮、胞吐等几种方式。2、吸收5.定义: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6.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气雾吸入腹腔注射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7.消化道吸收1) 口服给药影响因素:1 药物方
10、面2 机体方面a. 胃肠内 pHb.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c. 胃肠内容物d. 首关效应(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2) 舌下给药3) 直肠给药8.消化道外吸收1) 从皮肤黏膜吸收2) 从注射部位吸收3) 从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3、分布9.定义: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10.影响药物分布因素:1) 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型药物无活性、游离型药物有活性)2) 细胞屏障1 血脑屏障:指血液与脑组织、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组织间三种隔膜的总称。2 胎盘屏障3) 器官血流量和膜的通透性4) 体液的 pH 和药物的解离度
11、4、生物转化11.定义: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或生物活性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12.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肝。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睾丸、卵巢等也能不同程度地代谢某些药物。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必须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这些催化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一性酶,如胆碱酯酶等,它只能转化乙酰胆碱等一些特定的药物或物质。另一类是非专一性酶,它们是一种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一般称为“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 ,简称“肝微粒体酶” 。也称“肝药酶” 。5、排泄13.肾排泄、胆汁排泄、肠道排泄、其他(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 。6、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14.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1) 半衰期(t 1/2):通常指血浆浓度半衰期,是指血浆浓度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3) 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4) 稳态血药浓度:按固定间隔时间给予固定药物剂量,在每次给药时体内总有前次给药的存留量,多次给药形成多次蓄积。随着给药次数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在剂量间隔内消除的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 ss),又称 坪值。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