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116KB ,
资源ID:2246222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462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doc

1、- 1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正面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P32.2 三者关系: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教学实践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3.教育的形态: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代社会的教育。 P4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3、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

4、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手段和技术现代化 P8(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9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 2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5、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法国卢梭的爱弥儿,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教育学专著;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P10二、教育

6、的功能(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18*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P18*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13.1 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13.2 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

7、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21(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P22三、教育的目的(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 P31*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P31(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2)受制于社会生产力。(3)

8、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4)受制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P33(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1)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P34四、教师与学生(一)22.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

9、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P40- 3 -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P41*24.教师的基本素质:(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途径:(1)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

10、)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P43*28.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

11、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系的中心转到儿童。(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P44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30.1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

12、等。30.2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P44 补充30.*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素,教师、学生、环境;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建立途径:(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6)加强自身修养。P45五、课程(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

13、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P51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2)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奈勒(4)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P51*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显性和隐性等。P52- 4 -*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P54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

14、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58(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1949 1952 年。50 年 8 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 年 3 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 年 10 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2)19531957 年。五个教学计划。53 55 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56 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3)19581965 年。58 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4)19

15、661976 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5)19771985 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 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 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6)19861991 年。86 年义务教育法出台。(7)19922000 年。92 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 “课程计划”,93 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 年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

16、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8)2001至今。新课改。P59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P60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

17、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18、,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60- 5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6139.1 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

19、科展开。39.2 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39.*3 作用与特点:(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提高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

20、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6)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P62六、课堂教学(一)4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

21、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P7042.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观点: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b.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c.程序教学的方法);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观点:a.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b.动机结构 强化原则 c.教授学科基本结构 d.倡导使用发现法);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

22、罗杰斯;观点:a.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 b.培养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c.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d.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建立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 P70 72(二)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P73 7943.1 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43.*2 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

23、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6 -43.*3 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43.*4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教学评价设计。43.*5 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 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P8044.1 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

24、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也就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44.*2 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七、学校德育 (一)45 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P9045.1 含义: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45.2 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功能45.3 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5、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P92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P92(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

26、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48.德育过程的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P93*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27、规律。P96(三)50 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98- 7 -50.1 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50.*2 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教学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者结果的质量标准。50.*3 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50.*4 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四)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P10051.*1 原则:(1

28、)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正面说服教育原则(7)执行统一原则(8)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9)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1.*2 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1.*3 方法:说服法,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指导自我教育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 P10852.1 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52.*2 特点:(1

29、)班级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53.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9 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10954.*班级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组织),班级的角色结构,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组织的规模。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

30、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P111*55.班级的发育过程:(1)班级的特征:明确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P112(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P114

31、12056.*1 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8 -56.*2 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56.*3 方法:(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P12012457.1 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助手、协调者、沟通者57.2 任务:(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影响(4)建立学生档案(5)操行评定(6)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

32、结(7)个别教育工作(8)班会活动组织。57.3 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57.*4 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

33、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P131*59.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知活动是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P131*(二)心理发展的理论: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思维开始萌芽。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

34、获得了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原始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是次阶段的突出特点。主要特征: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是思维还是直接与具体思维相联系,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这一阶段的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P132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35、:婴儿期(0-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儿童期(2-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学龄初期(4-5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1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繁殖期对停滞感;成熟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P133- 9 -6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

36、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 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P134(三)63.1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2-3 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5 岁是开始学习

37、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早期教育造就天才,儿童潜能的发挥,遵循着某种“递减规律”。 P13563.2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的准备。P13663.*3 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

38、而就。P137(四)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略 P137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为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才智的过程。 P144*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

39、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P14467.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3)学生学习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 P145*(二)学习理论: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 S 和反应 R 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 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 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40、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的尝试 错误说;俄国生物学家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P145- 10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 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P14870.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

4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 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4)评价 P151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3)在学生观

42、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P152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公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

43、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20 世纪 60 年代,罗斯杰将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成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P152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P158*74学习迁移的种类:正

44、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P158*7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策略的水平,迁移的媒体。 P159*76.学习迁移的促进:(1)精选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P160(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P161*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P161(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P16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