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18.50KB ,
资源ID:2246421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464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知识总结.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知识总结.doc

1、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凡是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既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就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1) 目的性和预期性2) 主导性和主体性3) 理论性和实践性4) 长期性和实践性5)

2、多样性和一致性6) 滞后性和超前性4、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 勒图尔诺 提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实践。6、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 a) 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的接受教育,教育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又差别。b) 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c)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

3、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古代教育a)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b)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c) 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d) 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现代社会的教育a) 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为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 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c) 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d) 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逐步

4、普及。21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第二章 小学教育1、教育目的的概述:(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和结果。(狭义)指一个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选择功能 评价功能 3、确定教育目的客观依据a) 教育目的要反应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需求。b)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c)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确定

5、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5、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德 智 体 美 劳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普及型 基础性 强制性 7、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喂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各方面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8、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 全面性 个体性 主体性 层次性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差异性 不均衡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互补性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a) 小学生身体的发育b) 小学生认知

6、能力的发展c) 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内发论 一般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外铄论 个体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白板说”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 环境 教育 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喂个体的身

7、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再次,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虽然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a) 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b) 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c) 对于遗传素质上的个别差异也不能过分的夸大作用。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的因素的总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

8、下几个方面:、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a) 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有计划、有系统的。b) 教育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遗传素质,有意识的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他 们的短处,是先天的生物因素向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方面发展。c) 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控制和利用。d)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2.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3.教育与社会发

9、展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政治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a)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b) 教育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a) 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b) 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的政治变革。c)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化。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2. 教育的经济功能:

10、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指定和实现。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金费的使用。2.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a) 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人。b)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c)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d) 学生

11、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2、学生的权力与义务3.现代学生观。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题。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3、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想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的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4、教师的地位和作用。a) 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着。b) 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c)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a)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b)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c) 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d) 教师劳动任务具有严肃性

12、与所负责任的重大性e) 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5、教师角色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研究者3) 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与开发者4)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6、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a)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b) 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c) 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d) 充分的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e) 先进的管理知识与能力f) 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7、现代教师观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

13、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是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8、师生关系的内容。a)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b)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c)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8.、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a) 转变学生观b) 师生之间扩大交往,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的情感。c) 改变评价制度,注重发展性评价。d) 构建和谐的环境e) 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赢得学生的敬仰。f) 引导学生开展爱师教育 引导学生产生爱引导学生表达爱、表现爱评比尊师、爱师的文明学生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10、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a)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

14、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b)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c)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第五章小学教学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意义:教学是实施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教学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学任务和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

15、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总特点:间接性 简约型 引导性 )教学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原则及实施要求 科学性

16、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 坚持各门学科教学的思想方向性。3. 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1.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2. 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3.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直观性原则 基本要求:1. 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2. 正确的运用直观教具 启发性原则 基本要求: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 要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习。3.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要求:1. 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系统而连贯的组织教学。2. 要抓住组要矛盾,突出重点。3. 培养学生良

17、好的学习习惯。 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1. 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2. 组织复习和联系。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1. 按国家的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可能来教学2.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3. 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4. 既要注意优秀学生的培养,又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的基本形式:讲述 讲解 讲读 讲演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的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讨论法:是在教师

18、的知道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试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组织(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L 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进行的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

19、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已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意义: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业成绩的基本途之一。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学法的知道根本目标: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指导学生学会做作业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学方法学则的依据:1. 依据教

20、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3.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4. 教师本身的素养5. 学校说的设备条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强调统一要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上学生活动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之强调传授现成的知识,忽视发展智力、

21、培养能力。由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接触实践机会少,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容易养成依赖思想,不利于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班级授课制中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来划分:传授新知识、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一节课完成的任务数量:单一课 综合课根据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 演示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传授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 不知课外作业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 备课 三项工作 :专研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 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计划 课题或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一堂好课,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 教学目标明确

22、2. 教学内容正确 3. 教学方法恰当4. 教学组织严密 5. 教学语言清晰 6. 师生积极性高(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 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 其主要任务和内容 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作业。2 .给缺课或基础差的学生补课3.给优秀或有专长的学生以个别指导,为发挥其个性特长创造条件4.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成绩的检查 考查 与 考试学业成绩的评定 遵循的要求: 持客观公正态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第六章 小学课程课程的概述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类型根据任务的

23、不同可分为: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定的属性可分为: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根据内容的组织形式可分为: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 课程理论的制约课程计划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构成1. 规定教学科

24、目2. 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3. 规定哥们学科的教学实数4. 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1. 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2. 以教学为主的原则3. 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课程标准的概念:过去称教学大纲,现在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构成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术语解释 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校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的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 突破学科中心3. 改善学习方式4.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 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广义:教材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狭义:一般指教科书,又称课本。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