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第一部分 教育学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 教育现象 和 教育问题 ,揭示 教育规律 的科学。2.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一) 揭示教育的规律(二)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三)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2.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二)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三)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特拉普教育学研究标志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3. 17-19 世纪教育学形成过程中的教育思潮(一) 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发展心里官能) ;(二) 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
2、宾塞、注重实科教学)(三) 自然主义教育(卢梭、裴斯泰洛齐、拉特克夸)(四) 国家主义教育(爱尔维修、孔多塞、费希特、杰斐逊)4.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派别(6 个)(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不足之处: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
3、科学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不足之处:思辨气息很浓,过分夸大了社会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学校即社会。课程组织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而不以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2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
4、的差异性。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凯洛夫、杨贤江)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 目的 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五)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尔迪厄)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
5、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 ,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六) 制度教育学(F乌里、A 瓦斯凯、M洛布罗) 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 教育制度是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疏离的主要原因。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进行制度分析。 教育制度的
6、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制度,也要分析隐性的制度。5-1.教育的概念(一)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谢费勒教育的语言:描述性定义(描述,说明) ,纲领性定义(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创造的定义)(二)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5. 教育学的新特征(6 个)(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大。(二)教育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三)教育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五)教育
7、学与教育改革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6.教育活动的结构(一)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措施、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教育的功能:3A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按照作用的对象)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C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按照作用的呈现形式)7.教育本质的争论(一)教育是上层建筑。(二)教育是生产力。(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重属性。(四)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五)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六)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8.教育起源论的主要观点(一) 生物起源说 (【法】斯图尔诺、 【英】沛西能)批评:否定了人与动物(本能)的区别,否
8、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只见教育的形式,不见教育的飞跃。(二) 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批评: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和生物起源说一样,脱离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孤立地看待教育现象。(三) 劳动起源说 (【苏】麦丁斯基)批评:劳动和教育各有其特定对象,不同领域和社会功能,此两者均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它们之间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原,谁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从属关系,本观点对教育的社会性作了极端狭隘的片面的理解。9.教育的发展(一)古代教育的特征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封闭式教育
9、。教学方法: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教学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二)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三)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0.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蔡元培】(二)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三)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四)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迈克尔,史潘斯】(五)劳动力市场理论【皮奥雷、戈登、卡诺依、多林格】4观点: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
10、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1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人口】(一)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对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四) 科技 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影响教育的对象。 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
11、条件。(五) 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地域分布不平衡:分别影响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12.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三)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13.教育的政治功能(一)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二)为社会政治制造舆论。(三)具有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14.教育的文化功能(一)传递、保存(二)选择、批判(三)交流、融合(四)更新、创造15.教育的科技功能(一)再生产科学知识(二)直接生产新的科学技术15+1.教育的人口功能(一)减少并提高人口素质(二)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三)有利于人口迁移16.教育的现代化(一)含
12、义: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二)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三)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17.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一)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二)辨识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5(三)拓展国际视野,加大国家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四)道德教育面临挑战。(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8.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一)教育的作用: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依靠大批知识型劳动者。(二)知识经济的作用 实施
13、科教兴国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构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19.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一)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巨大变革。(二)学习方式的变革。(三)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四)教育管理便捷化。20.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二)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了教育公平。(三)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四)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2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22.人的身
14、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一)针对顺序性,应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二)针对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三)针对不平衡性,要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了解成熟期。(四)针对个别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2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一)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1】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英】高尔顿、 【美】霍尔 环境决定论(华生) 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2】多因素论 二因素论: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因素论: 遗传、环境和教育 四因素论: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心理因素 五因素论: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心理因素、反馈调
15、节因素(二)内发论和外铄论【1】内发论:卢梭、格塞尔、皮亚杰6【2】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三)内外因交互作用说24.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4+1.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 (二)良好的环境会促进人的发展,但对人的影响是自发,偶然的,需要教育机构的出现。2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人
16、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三)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7 个)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根据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有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 能对环境的自发影响进行调节和选择,消除和克服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四)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争取学生家庭、社会等其他社会力量积极配合。不能超越它所
17、依存的社会条件。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阶段。26.教育目的的定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7.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一) 联系 :两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二) 区别 :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工作的宏观
18、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对“办什么样的教育7“、 ”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28.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4 个)(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1】社会本位论(【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法】涂尔干、赫尔巴特、孔德)教育不应从个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
19、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2】个体本位论(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萨特、福禄贝尔) 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重视个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二)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为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三)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科学含义 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
20、面发展。 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挥,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2】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提供可能性。 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创造了重要条件。 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使社会内部的分工不断发生革命,劳动变换加速,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方法。29.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技)和个体身心发展(程度,变化,不同阶段)的需要30.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总要求) (二)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质量标准)(三)社会主义方向
21、(根本特点)31.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一)相互依存,渗透,促进,缺一不可(二)德育具有基础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它。32.培养目标的定义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的标准和要求。32+1.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关系(一)有一致性和区别性(二)前者是总的质量标准和总体规划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8化。33.教育制度的定义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34-1.学制(一)国家各类学校的系统(二)要素(学校的类型,级别,结构)34.学制确立的依据(6 个)(一)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二)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三)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四)考虑
22、到人口状况。(五)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六)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35.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一) 义务教育 年限的延长。(二) 普通教育 与 职业教育 的综合化。(三) 高等教育 大众化。(四) 终身教育 体系的构建。36.终身教育带来的教育变革(一)教育 观念 上,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二)教育 体系 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三)教育 目标 上,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四)教育 方式 上,实施多样化的教育。37.课程的定义(一)教学科目(二)学习经验(杜威) (三)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四)社会
23、改造的过程(【巴西】弗雷尔)古德莱德的分类(一)理想的课程(二)正式的课程(三)领悟的课程(四)实行的课程(五)经验的课程38.课程理论及其流派(3 个)(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课程中心理论)【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巴格莱【2】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以及相应的技能为目标。【3】流派: 巴格莱的要素主义A.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B. 课程设置的原则应当首先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C. 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而最有效能和效率的就是学科课程。D. 其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
24、成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组织。赫钦斯的永恒主义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 ,名著课程与教材的优越性。(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2】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9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3】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A.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B.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1】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课程组织的心理学
25、化,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2】奈勒的存在主义课程论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39.学科课程(文化遗产)与活动课程(直接经验)40.综合课程(克服分科过细,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分科课程41.必修课程(培训学生共性和基本素质)与选修课程(发展个性) 42.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课程(四)评价学习结果考虑因素 :(一)学科逻辑(二)社会的要求(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43.课程目标的来源(一)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二)学科逻辑(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四
26、)社会的需要43+1.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关系(一)培养目标指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和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规格(二)教学目标指某一阶段,受教育者应达到的要求(三)广义的课程目标包含后两者44.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一)认知领域的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二)情感领域的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价值体系个性化(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45 课程内容(一) 课程计划 :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 课程标准 :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目标、课程实施建议部分46.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一)
27、富兰、辛德 :A.忠实观 B.相互调适 C.课程缔造(二) 侯斯 :A.技术观 B.政治观 C.文化观4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 评价体制改革 的滞后(二) 落实措施 的滞后(三)作为学校灵魂的 校长(四) 教师 实施课程的能力和素质48.课程评价的模式(一)泰勒的 科学-实证主义评价观 (目标评价模式)10(二)斯克理温、斯坦豪斯的 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把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实施的结果)49.课程评价的功能和主要范围(一) 功能 :导向、调控、激发、诊断(二) 范围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50.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一)政治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
28、。制约着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二)经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差异。市场经济(有必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三)文化 :文化模式、文化变迁、文化多元(四)科学革新 :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五)学生发展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的需要着眼点最近发展区51.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改的特点(一)重视课程目标的调整。(二)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三)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四)重视评价改革。【注】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和美国的新三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根舍因的范例教学52.我国基础课改的具体目标(一)改变课程功能(
29、二)改变课程结构(三)改变课程内容(四)改变课程实施(五)改变课程评价(六)改变课程管理53.教学的主要作用(一)是严密组织起来的系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二)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54.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四)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54+1.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一)部门与整体(二)主要通过教学,还有别的途径(三)上课是主要途径,还有别的。54+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一)研究怎样教(二)研究学习是怎么发生,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三)学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