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7 ,大小:164KB ,
资源ID:2249998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499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笔记整理.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笔记整理.doc

1、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文学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讨论: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 、 “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二)结论: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

2、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二、审美与文学(一)讨论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

3、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二)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 ”。 “文学是人学 ”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另一层含义始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三、虚构和艺术真实虚构(一)讨论1、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从虚构性上解释文学的意识形态

4、性,意味着文学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这个精神世界不是由“实践的意识”构成的,而是由幻想和理想构成的;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人生的展现,它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虚构性给文学带来的这些特点,使是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2、弗洛伊德对“白日梦”的阐述。“白日梦”理论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解释了幻想对于文学的意义,对我们认识文学的虚构性不无启发。3、巴赫金对文学虚构性的阐释。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其原有的联系,被作家置于作品所设置的关系之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是虚构。巴赫金的分析说明了,文学虚构的意义在于以“孤立” 、 “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

5、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他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的。4、歌德对文学的主体性的阐明。歌德的阐述说明,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可能产生文学艺术,艺术的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学艺术是因为有了主题精神的灌注才拥有了生命的活力。(二)结论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艺术真实(一)讨论1、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对文学真实性的判

6、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的表现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以及不同文类的要求。2、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来理解真实性问题,可以说对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3、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存性,就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承认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社会意识必然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的要求。4、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现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这是艺术真实的又一

7、构成要素。5、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适应读者的接受心理,使其能够认同和相信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是艺术真实的又一规定。(二)结论艺术真实并不完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它还和审美活动以及接受心理有关(具体见下“艺术真实” )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通过分析“象”和“意”即文学形象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一、文学形象的含义(一)讨论1、中国文学理论:常用“立象以尽意”来阐明文学艺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特点,把“象”或“意象”视为文学艺术特有的表意符号和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2、传播学的观点:形象所以可能表现概念语言难以传达的信息,是因为形象作为

8、一种传播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所没有的功能:形象作为传达信息的符号,形象的特点在于它既有一定的所指,又无须对这种所指作出定量和定性规定的模糊性,形象与它所要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形象符号只是暗示或喻示某种意义,比概念语言要模糊、宽泛和含蓄得多。形象符号蕴含的某些信息可能来自无意识层面;而它作为交流媒介,又是诉诸于人的感受而非理智的,从而有可能调动仅仅属于接受者个人的感性经验,甚至激起深层无意识反应。3、西方文学理论:描述文学表现特征的术语是不强调图像意义的“意象” ,用“形象”来概括文学特征的倒少见了;“形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的

9、物象。(二)结论对文学形象的概括(具体见下“文学形象” ) 。二、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1、语象:比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说明性或描绘性的,即仅仅用具象的喻体去修饰抽象的或不那么具体的喻旨。好的比喻其实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而产生了新的意义。文学的具象性往往来自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形成的丰富感受甚至会超出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形成五官感觉彼此打通的“通感” 。此刻引起的感受已经难以分出感觉的界限了。2、形象:巧妙利用汉字本身的象形特点,也能造成一种视觉化的效果,但是此刻的视觉感受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而不是从语言描摹的形象中得来的,它补充和丰

10、富了语义索要表达的感觉,与之共同创造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学形象感。另一类文学形象是描摹型的形象,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描摹型形象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也是叙事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从形象创造的意义上说,描摹形象的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3、意象: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也就是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和“拟容取心” ;王夫之提出情景说,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解释了意象创造中情、景之间的辩证关系。意境是与意象有关但又高于意象的

11、诗学范畴。可以把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三、文学形象的特点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像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1、间接性:(具体内容详见下“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 。间接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正是这种间接性给文学形象和创造与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使文学形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2、心象性:文学形象需要依赖接受者的想象方可存在,说明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文学形象

12、的心象性使文学有可能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心象性的文学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感觉中的世界,这个心象世界与那种仅仅描绘事物本身的物象世界确实不同,它不仅有诉诸于视觉的色彩和形状,而且还有诉诸于听觉的声音、诉诸嗅觉的气味,以及似乎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氛围。3、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概括性所以是文学形象必不可少的内在蕴涵,是因为文学形象只有具备了这种属性,才能使文学摆脱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种困境与矛盾,那就是如何处理个别、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文学形

13、象的概括性应是艺术概括的结果,它是通过对负有特征性的具体事务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4、符号性:文学所以要用形象来表现,是因为文学只有通过感性、具象的形式,才能传达复杂、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不仅是文学的表现形态,而且也是文学传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学的“语言” 。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沃恩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强调形象的符号性就是强调对文学形象蕴意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视为“第一符号系统”的符号,它的所指隐含在“第二符号系统”中,我们只有把形象作为隐喻来理解,才能把握其隐含的意

14、义。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为了认识什么是文学,还需要从语言的角度进一步讨论文学的特点。一、文学和语言(一)讨论1、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分类,即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语言艺术(文学) 、综合艺术(戏剧、影视)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方法,采用的主要原因,仅仅在于它突出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便于阐明语言艺术即文学的特殊性。2、由以上角度来看,应该说“工具”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3、虽然

15、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处于交流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一套符号系统,目的在于将其作为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然而语言一旦形成之后,它与人类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起来。这种复杂关系首先表现在,对任何个体而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4、先于个人存在又使人不能不接受的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堆积,也不是透明的、无意义的符号和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指称代码;语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5、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 (具体内容详见下“结构” 、 “话语” 、 “互文性” )(二)结论语言对文学活动有

16、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特点在于,它显示了文学活动不能不受民族、时代和传统的制约;语言此刻以结构、话语的形态参与者和规范着文学活动,把文学此时此地的创造与民族的历史文化联系了起来,从而显示了语言除了传达思想感情之外,还会在更内在的层面上给文学活动以深刻的影响。二、审美和言意矛盾(一)讨论1、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文学必须表现个体对现实人生的审美体现;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又只能用语言来传达这种审美意识,可是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2、文学活动在的言意矛盾,有三种类型。“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

17、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 ;或因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也就是庄子所说的, “意志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第三类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用禅宗的语言来说,就是“才渋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3、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要求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克服两种困难。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是文学克服上述第一、二

18、类型矛盾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著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上述第三类言意矛盾的困境。(二)结论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审美意识的发生到审美意识的传达,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活动。文学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一系列特征,也与如何处理言意矛盾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本体的构成要素之一。三、语言艺术的特点以语言为媒介把握现实生活、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对于文学来说,语言固然给它创造形象化的艺术世界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给文学带来了独特的表现力。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容量。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

19、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创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关键词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

20、术样式。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 “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这样一个特点,即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

21、、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意象:文学理论把意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

22、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在意象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语象: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文学理论导引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一书中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文学形象的间

23、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结构: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话语: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话语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符规性质和编码功能的符号。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 。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

24、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间的多声部复调效果,又被视为一种“互文性”的表现。文本的“互文性”是指在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造成互文性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滑稽模仿、暗指、直接引文、平行结构等。 “一些理论家相信,互文性是文学的根本条件,所有文本都是用其他文本的素材编织而成的,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由此形成了文本之间的多声部性和复调性。P89)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知识主线主题: 1、文学文本的性质和特点;2、文学文本的基本属性和审美规范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具

25、体体现。方法: 1、讨论分析传统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文本的内容;2 通过对小说、诗歌等文体种类的具体研究进行阐明。第一节 文学文本本节从讨论“文本”概念的内涵入手,分析文学文本的诸种特性,重点探讨文学文本的结构与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问题。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文本的含义(一)讨论1、文本是按照一定的代码规则组成的一个自足的有机结构,这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体现在文本的组织结构与它所指对象的组织结构的转换关系之中。2、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家单方面的赋予,人们更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二)结论“文本”因此成为一个体现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研究思路的关键术语

26、。 (具体概括见下“文本” )文本的结构(一)讨论英伽登指出, “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1、语言层:语言以及它的符号记录形式文字,作为构筑文学形象体系,传达文学信息的媒介,以其特定的组合构成了文本的语言层面。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文学文本的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要求,则会借助各种

27、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以期使表意行为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2、现象层:文学文本语言符号的所指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由此构成了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当读者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引领下,为文学文本构筑起一个超越日常语境的审美语境时,文学文本的语言层面作为一种特定符号组合便指向和显示了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体系,文学文本实现了由语言层向现象层的转换。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抒情文本在现象层面上体现出来的特色是:以实出虚、以有寓无,在虚实相生中塑造朦胧而又完整的文学形象。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则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

28、境。3、意蕴层: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含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形象与意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关系。 (定义见下“意蕴” )(二)结论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1、文学体裁概念的形成文体意识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文学文本体裁分类问题受到重视,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式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

29、的主要根据。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具体文本中各成分的结构意义只有与体裁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而文学理论研究又须以体裁这一文本的规范化的形式来统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阐释,作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与根据。2、文学体裁的特征规范性是体裁的基本特征;体裁意识和题材理论中内含着历史因素;体裁理论能够反映个人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3、文学体裁的分类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本的着眼点、切入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会有相应的差异。我国的“四分法”着眼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到题材选择和形象塑造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文学文

30、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第二节 诗歌本节将围绕抒情性这一基本特点展开对诗歌体裁的讨论。首先,讨论诗歌抒情的对象、性质、内涵等;其次,讨论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再次,论述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问题。一、诗歌与抒情1、抒情性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情感生活是诗歌特有的内容。人情世态、山水风光在诗里都是以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为线索展开的,经过主体情感的渗透和改造以后,作为物象的客体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这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借景言情、融情入景、托物咏志。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而使之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2、想象性是诗的另一个

31、显著特征。唯有诗歌要求想象的“白热化” ,给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想象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的互动关系: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而唯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为情感的表现找到使之外化的形象。二、诗的语言和结构1、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最为讲究, “诗是语言的精粹” 。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 (详细见下“真题汇总” ) ;诗歌向日常语言的“回归” 。2、诗歌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从表层结构上看,诗是分行、分节排列;从深层结构看,诗歌追求跳跃式的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既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也不遵循事理的逻辑循序,而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期间许多省略、伸缩

32、、交叉和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秩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三、诗的意象和意境意象1、由意生象。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其中“意”大致指意念、意蕴, “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 “意”与“象”的关系正如王弼所说,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西方文论:按照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说法, “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T.艾略特提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和抒发,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 ,通过物体、情景、事件、掌故、引语等构成的意象体系来表达,即所谓的由意生象。当然由意生象并不是意象创造

33、的唯一模式,由象生意或意象共生在意象创造中也是常见的(杜甫春望 ) 。2、意象的创造和运用并不完全取决于诗人个人,意象的生成和运用不仅要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而且还会受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从纵的方面讲,意象有传承性;从横的方面讲,意象有普遍性。意境王国维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传统的境界观念加以阐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意境理论体系。纳入现代文学理论视野来考察,可以说已经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十分丰富、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

34、艺术境界即意境。1、绘形:除了要受主题意识的投射、点染之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虚化。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集合性。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粹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2、表意:对于绘形来说具有积极的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除此以外,意境的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超越性。指意境

35、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再三玩味体验的空间。哲理性意境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于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第三节 散文首先从何谓文学散文讲起从而展开对散文的讨论。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1、文学散文的特点。散文把感受的抒发作为基本内容和行文的脉络。不像小说以叙事为主,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只能通过叙事间接地表现,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也不像是个以抒情为主,感受的表达往往受情绪和情感的支配,很少对感受本身作理性的梳理与反思。

36、散文在取材表意方面比诗歌更为广泛和丰富,可以广泛地表现大千世界的种种人事景物,情理心态,几乎没有对象上的限制,而且在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上可以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没有其他文体必有的各种惯例和成规。散文的限制仅在于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真实感受和体悟。散文往往是从心情和感觉的自然形态出发,渐进地注入对审美感受的表现、梳理和反省,包括意象的创造和意境的升华。诗的意象更为凝练,意蕴也更为深沉。散文为“意”的书写和表现提供了自由的文体空间。2、文学散文的类别。抒情性散文。特别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一般又较多的情感成分,对狭义的情感抒发倾注了较大力度。记叙性散文。按其记叙对象大致分为叙事、记人

37、、写景、状物等,一般不追求人物和情节的完整性而重在抒发对人物和时间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更融入了作者的反省和体认。议论性散文。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这类散文对于提升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自由和自然的形式(一)讨论1、自由。抒发人生审美感受的特点使散文的表现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同时也决定了它在文体结构上的多样化,散文在表意和结构上的整体性特点:“形散神不散” 。 “形散”指散文在结构上没有一定模式或成规,随感而发,有较大的自由;“神不散”指散文主旨线索的集中。2、自然。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

38、动听的特点。散文语言在许多方面有着和诗歌一样的追求,都要求语言的凝练含蓄;为了适应情感表现的丰富多彩,也都重视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只是散文更追求平易自然,诗歌更讲究章法格律。(二)结论散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第四节 小说(热奈特)随着小说的成熟和影响力的扩大,各种小说理论也相继出场,文学理论的格局也因此得到了充实和拓展。一、小说与叙事(一)讨论叙事1、叙事的特征。叙事的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叙事原则:连续和转换。连续指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和

39、推进了另一个事件;转换则是指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或关系,其不仅具有安排叙事脉络的形式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关系的建立,给事件赋予了新的意义。叙事顺序体现了叙事的一大特征,即“逆向的因果关系” ,这一特性被研究者称为“后向预言” 。2、叙事是小说的本质特性之一。与史诗相比,小说叙事的对象由普通人代替具有传奇经历的英雄而成为叙事的主要对象。与浪漫故事相比,小说叙事侧重于现实生活的描绘,不再沉迷于理想生活的构筑;人物塑造方面更加客观,注重其社会性格的刻画,不再固执于人物的内向与主观。与叙事散文相比,更注重叙事的完整

40、性。与诗歌相比,以客观讲述语调区别于诗歌的主观抒情语调。与剧本相比,有着“叙述”方式和“演示”方式的区别。虚构1、虚构的特征。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目的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叙述者或叙述手段的存在,以及叙述事件的不存在。这些事件作为虚构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作为现实则是不存在的。真实生活构成了小说家和读者的经验世界,而小说的虚构则是经验在世界之上的改造和变形,是经验世界被作家心灵折射之后的结果。2、虚构是小说叙事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小说叙事因其虚构特性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可以自由地描绘与表达,轻逸的翱翔于可能世界之中,这是小说虚构叙事的意义。(二)结论小说叙事及虚构性的叙事目的不在于说明已知,而是发现未知,它能够带领人们进入可能的世界。 (定义详见下“小说” )二、故事和人物(传统小说理论关注焦点)1、故事与情节。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但是与故事不同,情节叙述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有两个特点: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