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教授 主讲 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 、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 、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 、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 、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
2、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 、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 、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 、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 、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 、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
3、(二) 、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 、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第四章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 、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 、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 、白头翁汤 小结 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
4、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41、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及附方、补中益气汤(一) 42、补中益气汤(二) 、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43、完带汤(二) 、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及附方、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一) 44、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二) 、归脾汤45、第三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剂附方 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及附方(一) 46、六味地黄丸(二) 、左归丸、大补阴丸及附方47、一贯煎 。第五节:补阳、肾气丸(一
5、)48、肾气丸及附方(二) 、十补丸、右归丸 。第六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第八章:固涩剂 49 第一节固表止汗 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 敛肺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50、第四节: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第五节:固崩止带 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51 易黄汤 第九章安神剂 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52、第十章:开窍剂 第一节: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53、至宝丹 第二节:温开 苏合香丸 54、第十一章:理气剂 第一节:行气 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55、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一) 56、苏子
6、降气汤(二) 、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57、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气汤、气滞血瘀之血府逐瘀汤 58、气虚血瘀之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59、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60、桂枝茯苓丸 第二节:出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十灰散、咳血方61、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62、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63、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小结 第二节:平息内风概述64、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65、镇肝熄风汤(二) 、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66、第十四章:治燥剂 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67、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
7、一)68、麦门冬汤(二)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第十五章袪湿剂 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69、平胃散及附方、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70、茵陈蒿汤及附方、八正散、三仁汤71、三仁汤(二) 、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 72、二妙散 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及附方、猪苓汤(一) 73、猪苓汤(二) 、防己黄芪汤 第四节: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74、真武汤及附方、实脾散(一)75、实脾散(二) 、萆薢分清饮 第五节:祛风燥湿、羌活胜湿汤及附方、独活寄生汤(一)76、独活寄生汤(二)第十六章:祛痰剂 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及附方、温胆汤(一) 77、温胆汤(二)第二节:清热化
8、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78、贝母瓜蒌散(二)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79、第五节: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章结 第十七章:消食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80、健脾丸、章结 第十八章:驱虫剂、乌梅丸81、总结、 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西医对药理的认识之差别82、中医用药量的特点、剂型举例、煎服方法、配伍特点、中医方药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 方剂学 01 讲方剂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整体动态的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
9、面。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中医学有轻药重方的特点,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 第一部分:绪言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方剂, 方剂学 。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 方剂学?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 。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等同。这是不恰当的。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的。 “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剂”字在战国以前与“ 齐”是相通的。工具书中解释“剂”为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
10、,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 。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汉书 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达到治病目的。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 ,妥善配伍而成。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
11、名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它强调两个问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 剂的理论。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 、病理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以及 治法、方剂、中药。方剂学讨论的方面不仅仅是方,还在法。研究法与方这两个环节。(2)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在理论与临床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讨它的运用规律。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从这个学科的性质来讲,划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往往也把它叫做主干课。中医方剂学在传统学习中是个桥梁课。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
12、学作为它的基础,后面紧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是使学员从基础跨越到临床的一个过渡。过去师带徒往往先读本草 ,后背汤头 ,就上临床。学汤头 、学方剂是随师上临床过程当中学习。传统中医的教学没有象现代的大生产式的教育体制,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临床课这样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教材里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把方剂分为三类 : 基础方 、代表方、 常用方。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
13、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象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又比如象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补阴学派的思想。 代表方的学习要结合它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来理解它。 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 这三类方剂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基础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点,也可以兼跨,也可以集中单独反映哪一个方面
14、的方剂。每一类的方剂在学习的要求上是不同的。总之,通过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特别是在临床组方的能力,能够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紧密连系已学各科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临床上学习,今后工作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深化、理解。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方歌类型有三:(a) 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成为人们首选。(b) 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歌编写方式
15、。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 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体会,是比较有效的。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它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药量比例都有,安神方面的功能也反映出来了。幸好第一味药君药酸枣仁,大家容易背出来。但是换一个方, “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c) 趣味方歌类,只适用应付考试,后面的效果很差的。例:暖肝煎“乌龟
16、狗肉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到后来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在中国古代的医籍当中,方书占得最多。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教学要求突出两个方面:(1)了解每一个时代特点,(2) 在每一个时代选择有代表性的方书作为重点学习了解的内容。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到清为止选出 14 本方书。应该掌握是什么时代,历史意义,它的特点、作者,(1) 先秦时期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方是后于药产生的,对远古的先民来讲,首先是跟药食同源有关系,发现了中药,发现了药物的治疗作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了解了药物之间相配,结合运
17、用效果更好,逐渐在相配中认识到药物的多种功效,这就形成了初步的方的用法,配方这种用法,我们把它叫复方。从古代的医着中看,描述两味药相结合的用药是比较晚的,现在只能界定于春秋战国这个时候最早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很难界定。但作为先秦时期来说,包括秦和秦以前,叫先秦。这时候的方书,主要是反映在五十二病方 , 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方书。把它的方所治的病划分为五十二类。就这个书产生现在看是在战国时期,这个方书还是处于一种民间医学水平,因为没有反映出辨证论治的东西。过去都把黄帝内经的内经十三方看作是历史最早的方书。实际上内经最后成书是汉代。七篇大论一直是是唐代经整理才完全形成的。(2) 两汉时期这个
18、时代的特点:对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前面是一种复方的出现,而且成一定规模了, 方剂学这个学科,不管从实践的运用到理论来说都是不够的。到东汉、西汉,两汉这个时期,方剂学基本形成了,这个学科奠基了。主要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它的一个贡献,起到了方剂学理论的奠基工作:我们现在统帅治法的是治则,治疗原则,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调阴阳,调和气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等等适合于一切病症所需要的一种指导思想,那这个治则基本上都是黄帝内经里面建立的。 黄帝内经归纳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论后世总结的哪类治法,如程钟龄归纳的“八法”,或者张景岳归纳的
19、治法“新方八阵” , “古方八阵”里面体现的治法,或者“十剂”里面的一些治法,几乎在内经里都已经提到了,都总结了。 黄帝内经的十三方过去认为也是属于经方范围的。认为是最早的方剂。十三方里从剂型、服法以及到它临床使用针对的主治和后世医学运用的意义上看来,都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价值。虽然方量不多反映出这个时候的用方从剂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时期是有进步的。都是经方范围的。 在方剂配伍的基本结构方面, 内经开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提出以 “君臣佐使” 作为组织方剂基本结构的要求。 黄帝内经为整个中医理论奠基,此处仅分析对方剂学的联系与贡献。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同
20、时,汉代伤寒杂病论也在医学内部以及外在环境相互的促进下产生了。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内经的很多思想有关。中医藏象学说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汉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完全成熟也是西汉。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全球性的那场流行病,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基础上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自己承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学习了灵 、素 。在这个前提下,才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那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那更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治法指导下组织方剂。他说“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就是指治法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和理论、药物结合,形成理法方药体系,这是
21、一大贡献。 产生了一大批多少年来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名方。所以把仲景方称为“经方” 。它重方并不多, 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合起来去掉重复的才 323 方,但绝大多数长期临床运用行之有效,直到现在中医界都非常推崇。同时,仲景制定了很多基础方,对后世方剂学的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基础方里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我们不光说这些方面临床疗效好,它配伍的基本结构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就象白朮、茯苓的配伍。到宋元时代,产生的以白朮、茯苓配伍的方,仅仅从比较有名一点的医籍里面来看,就有几百个。都以此为基本结构。从基础的方剂,针对基础的病机,体现基础的治法,然后是基本的配伍单元。而且,从
22、它的精炼的用药,准确的用量,也反映出对后世组方配伍规律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个时代,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是个大的飞跃。对方剂学的形成和后世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人们才把它叫做“方书之祖” 。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这个阶段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点,但并不等于一切都不用发展。实际上宋元时期产生 “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口号,说得是太过了一点,但也有它的道理。当然这句话出来以后形成的时方派,经方派是在方剂学运用研究中的两大流派,在运用中甚至有一种互相对峙的情况。应该怎样很好地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后面在讨论到具体的方剂时,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23、也是“方书之祖” ,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然有成效的方剂。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医家最推崇的就是张仲景,朱丹溪。他们甚至于用仲景原方药都不变,这也太过,他们和我们交流时,说“你们怎么把张仲景的方改来改去的呀,加加减减,对张仲景不尊重。我们开的小柴胡汤一剂,小柴胡汤两剂” 。我说张仲景自己就加减,仲景方里很多基础方都有加减方法。 所以对伤寒论 、 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还应该很好地深入。这是两汉时期的这两个经典著作对中医方剂学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就讨论到这里。方剂学 02 讲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面,由于政权的更替比较频
24、繁,战争比较多,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不太稳定,因此这个时期大部头的方书还没有出现。这个时期在中医理论的发展方面影响也比较小。人们在社会比较动乱的时期更注重实用所以这个时期出来的一些方书都以实用为主,理论探讨方面少一些。教材介绍了三部书,在这个时期作为重点, 肘后备急方 , 小品方和 刘涓子鬼遗方本科生要求了解两部书的特点,一个是肘后备急方 ,一个是刘涓子鬼遗方 。 小品方是已经早就原著找不到了,但是在 90 年的时候,汤万春先生从日本收集回来的残卷,加上其它的很多书里,特别是象外台秘要这些里面摘取出来的这个内容,他著述了小品方 。 (1) 肘后备急方这本方书作者是葛洪,葛洪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有
25、很大的贡献。他既是医学家,又是化学家,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简、便、廉、效。用药和服用方法都很简单。药物的收集或者服法方便,价格比较便宜。效果呢有很多从后世的应用来说,是比较确凿的。它叫肘后备急方 ,简称肘后方 。备急,说明它里面有很多急救方法和相应的方剂。所以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3)刘涓子鬼遗方是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科的专科方书。其中很多到现在我们经常用于外科的包括疮疡肿毒,包括火烫伤,这些用的主方中间象大黄这些用得非常的娴熟。它一百四十多个方里面,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大黄。 所以它在外科学后世实际上运用药物当中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在这个时期,以
26、这两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代表了这个时代特点,方量都不多,就拿肘后备急方来讲,将一般的单方合起来才一千左右,所以方的量并不大,讲究实效。 (4) 隋唐时期特别在唐代从国家来讲整个比较昌盛称之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稳固,对外的发展比较多,交往也比较多,所以在内部安定了,医药发展也快,外部交流也快。这个时期的特点,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在历史上也相当于上了台阶。 整个这个时期的方书,以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基本能概括这个时期的特点。 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大家称他药王,从这个书来讲有两部, 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前者有五千多个方,后者二千多个方,加起来不足八千,这部书的特点是在历史上比较早的,作为唐代
27、相当于集大成的方书。它把汉以后很多的上代著作中的方,和他自己经验的方收集起来,而且他总体思想辨证思想,一种脏腑辨证思想,他在病症结合的分类,特别在脏腑治法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他这个时期属于唐朝前期,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三岁,从隋朝末年隋炀帝时期,活过了这个高祖、太宗到高宗,最后到武则天时期,所以时间相当长。在历史上这本书的影响也很大。 外台秘要这本书有六千多首方,它收集方的特点,因为它出在中唐,时间是安史之乱前后,而且从家族关系来讲,跟唐朝大诗人杜甫还是表兄弟关系,这个时期跟孙思邈又隔了一段时期,所以又收集了这段时期流传的方剂,以及很多海外传来的方和药,所以它里边也出现了很多,包括“乞力伽丸
28、”之类,这个“苏合香丸”这类的名称。所以这两部方书都是代表了唐代进入大部头方书出现这个时期。促使了方剂学的发展。 (5) 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的特点是一种方剂学全面发展,就从时间来讲,为什么说全面发展呢,在方和药方面,特别方运用之后,内经也好, 神农本草经也好,提出的很多观点到这个时候开始使用。内经提了君、臣、佐、使,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但提出之后前面的医学著作和方书里分析当中都没涉及, “神农本草经”里有三品,上、中、下分类,有归经,但归经这一思想,直到这个时期,在付诸实践当中才有了突破。但集中反映在,在这个时候方解开始出现了,方论开始出现了,这个时期归经理论开始用了,特
29、别象“引经报使”的观点,张元素开始使用“引经报使” 这个观点。在他这个使用是个创造了,所以在方剂学方面发展,而且这个时期随着整个中医学,在政府比较重视的情况下,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易水学派,河间学派这些,从学术、理论到创设的新方,总结新的治法这类应该说是轰轰烈烈。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 “古方不能治今病”这种提法也推动了这种改革的前进。 一些方的运用,唐宋时代的气候跟汉代完全不同,差别很大。所以在这时期新的治法,新的方剂,围绕方剂使用的新的很多理论发展很快。虽然这个时期处于很长一段是南北对峙,南面宋,隔着黄河北面是金,但是并没有影响对学术上南北的交往,金元四
30、大家里有些人有南方的,有北方的,北方为主,但经常北方的生病后他又到南方去,这个过程。特别应该指出,宋代的皇帝有很多都喜欢医药,不但支持,自己动手参与其中,自己来整理来写。 圣济经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实际” 这两字这个概念的。它的绪言就是宋徽宗写的。从赵匡胤宋太祖开始到宋太宗,中间几代皇帝都很喜欢医学。国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把以往的一些医书整理出版,象伤寒杂病论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分为两本。应该说在汉代的那么古老的医籍能保存下来,这个时期这个国家组织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在印刷技术水平都相当低下的时期,保存这些资料的价值很高,所以列出的方书,要掌握三本的特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1、 ,是由国家的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它所制定的方子。这些方子是通过临床的长期观察,行之有效,它所建立的基础应该说是在当时大量收集方子的基础上,譬如当时的太平圣惠方 ,宋代的圣济总录,这都是收方一万多,两万多的这种大部头方书,这么多的基础上,通过验证选出不到八百个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来发布给天下,这个是公众承认的有效方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药典。所以我们把这个书看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这个方书里面收载了很多基础方,譬如四君自子汤、四物汤、平胃散、二陈汤这些有名的这个时方里的基础方,这个方书占了很大比例。而且这方书里的方由于它经过临床验证,在这么大的基数里选的,所以确实行之有效,
32、流传至今都是长盛不衰的方剂。 伤寒明理论 ,这本方书对中医学、方剂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的理论分析方剂。分析了伤寒论上包括麻黄汤、桂枝汤等在内的二十首方剂,那就说它的价值是历史上开方论之先河。第一个来作方论是谁呢,成无己。它并不是方论专著,它主要研究伤寒。所以只能说是第一个作方论,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 ,开方论之先河。小儿药证直诀 ,用它来代表一些个体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一个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其中有很多直到现在仍然行之有效,广为采用的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清五脏热的很多方,从导赤散开始,有一套名方。在这个时期很多的医学大家在制法、方剂上都有创新。刘河间的寒
33、凉派,创了包括象芍药汤之类的,对痢疾的用法,到后来调气活血治法的产生。李东桓产生了一批方剂,和他相应的治脾胃的治法,以及甘温除大热的治法。以及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方法的扩大运用,集中在他儒门事亲攻下派这个著作当中。象朱丹溪的“六郁”思想,以及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补阴思想,充分地以他代表性的方剂越鞠丸,大补阴丸这些反映出来的。所以这个时期应该讲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进步很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方子是很多的。(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特点: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当中互相影响。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规范整理这种特点。在明代以本草钢目为代表的研究本草为主的专著里面收了大量方剂。附方单方加起来有 一万
34、以上。在本草书当中收载了方剂,这种方法的发明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过去象神农本草经这一类是不载方的。 本草钢目把方和药密切联系。而且本草钢目里有很多药怎么配伍,通过配伍来控制功效发挥功效方向的描述,也是很突出的,还的架构了一种方和药之间的桥梁。 本草钢目毕竟是本草书为主,但这种做法反映了方药的共融。方和药不可截然地隔离分开的,现在有一种研究中药功效,孤立研究。战国时代,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恐惧的。更谈不上对毒副作用的控制。而是说对他的恐惧。孔子基本上是不肯吃药的。别人给他吃药不舒服了,他说什么?“丘未达,不敢尝” 。战国以前,凡是药物,通通把它叫毒药。而且错误地认为吃了药以后,
35、就会有副作用。所以说“服药不瞑眩,则厥疾不廖” 。吃药如果没有头昏胸闷,没有这种反应的话病就不会好,所以在战国以前很多是在用针灸,用气功、导引、按摩这类治病为主。西汉后期,开始由毒药的名称,改为叫本草。用药为主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主流。为什么能够控制毒副作用呢,来通过配伍。中医在运用天然药物,使它成为中药,经过漫长历史,是临床上经过反复的,也就是产生的长期毒副作用,逐渐克服它以后取得的成果。医和药应该是互相共融发展、并肩前进的。方的发展促使了功效的认识。药物认识发展以后,又促进了遣药组方方面的拓宽。明代的普济方61739 首方。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明代吴昆的医方考 ,收方七百多。它
36、是历史上第一部方论的专著。比较详细地分析方剂。从成无己第一个用内经的君臣佐使理论,来分析伤寒二十个方以后,到这个时期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它形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论的一个专著。 清代中医的临床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临床医家。他们总结的方书里面,融会了他们创设的,或者修订过去的方也很多。在方剂方面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1) 方论书很多。但不是很大部头的,从古金名医方论以后,又出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以及古方选注等等,部头虽不大,分析得更具体、更详细。(2) 在规范由博返约,规范适合于教学这个方面发展很快。出了一些对教育方面很有贡献的人,包括陈修园。也出了一批适合于师带徒这类的教材, 医方集解
37、、 汤头歌诀 。都是汪昂的。它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早期的方剂教材,适合初学的。它大量的选的都是他以前的人们,历代的这些行之有效的好方子。里面很少他自己的方。他从规范它的项目组成、功用主治以及简要的一些方义分析。基本都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但到后来的 八四年后的成方切用 ,这加减法丰富了。以及到成方便读都属于这一教学类的。但是医方集解为其中一种代表。它在方剂分类方法上,开创了一个综合分类法。作者是清代初期的。67 岁写出医方集解 ,79 岁时写出本草备要 。都是教科书形式,很少写临床,也不附病案。开创了中医教科书的设计。汤头歌诀是用来配套的,作为学生教学当中记忆的、记诵方。方歌还有个背诵的方法。我们觉得
38、要先诵后背,不急着背。天天就朗读,朗朗上口地读,读一段时间以后,每次都从前面的方开始往后面读,学到后面,从前面往后读,其中一大部份的读到后来脱口而出了。重点在有些难背一点的记一下。还是再朗读,这样的效果好得多。在明清时期,我们刚才谈了两个特点。一个是方药共同发展,一个是由博返约。由博返约的过程一个是规范了。一个有些探讨细致了。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对后来的教学开展,因为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开始,在至少中国的大陆地区,很多省办了一个学校。也开始像医方集解的有很多也作为教科书。也就逐渐地由小生产的教育方式,走向大生产体制制度,教育方式在过渡。应该说跟清的这段时期的一个经验的积累。早期教
39、材的出现是有一些影响的。 (7) 近代、现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大量古代方书的校勘出版,随着出版业,出版手段,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十年代以后,多次地继承整理中医的古籍。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随着出版业,出版手段,现代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十年代以后,多次的继承整理中医的古籍。 多次出版,这个
40、就给保存这些文献,给学习继承和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文献整理,我历来有看法,不仅仅要出版古代东西,不仅仅是版本考证、考据、训诂等等这些工作,文献整理还有一个理论的整理和规范过程。这方面方剂学做是做了不少,但还是很不够的。 另外在这个时期,总的这个时期的特点,继承整理和现代化研究两个方面,都在做了工作的。继承方面,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方剂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工具书。包括我们国家带有法律指导意义的,象药典 。在这些工具书当中, 中医方剂大辞典用了二十多年时间,集中很多人,搞得很细。这个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教授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孜孜不倦搞出来的。在中医各学科比较当中都是突出的。 在现代化研究当中,
41、实验方剂学这个学科的雏形已经出现,因为它能够和具有中医特点的方剂融为一体还为时还早。但不管怎么样跨出了方剂实验的一步。当然,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有多元化的,既有实验,又有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各方面的,不能够是千篇一律,非要非此即彼,一元化。怎么样实验方剂要符合中医的特色,特别是思维特色,在还是待研究的问题。 就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特别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地规范,尽管在历史长河里这是很短暂的,但是毕竟开始做了。 我觉得后面要做的是“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后面要做的事还很长。因为现在虽然多版教材的目的是使得小生产式的内容能够适合大生产的教育和生产体制的使用,这类整理规范过程是个漫长的。完全强调规范,
42、它特色很多没有了。不规范,大生产教育体制又不适应。这个矛盾解决过程,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方剂学发展简史的第一章,我们就简要讨论到这里。每个时代主要掌握每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以几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 方剂学 03 讲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前面我们讨论了教材的绪言和总论的第一章,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在序言里面谈到方剂学定义的时候,谈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说明方剂学包括了治法和方剂两个环节。治法是什么呢?我们先看治法概述,也就是从总体上把握治法的一些特点。因为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或者运用方剂的。在后面各论的方剂里,还要具体的讨
43、论治法。 这里讨论治法的概述。 黄帝内经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但治法这个提法有广义狭义的不同。广义来讲,治疗方法也包括治法,一般我们说,你这个病用什么治法,有的说吃中药,用方、用方药来治疗,或者用针炙来治疗,都是治法。这是很广义的,泛指的这就是治法。我们方剂学里面讨论的治法是狭义的。它指的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法则。治法是治疗法则。这个法则它有个前提,它的产生是在你通过辨清证候,辨证,证候清楚了,把病因病机搞清楚了,针对病机产生的治法。因为治法针对病机产生,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组成,所以方
44、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中间治法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治法的定义,它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法则。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病机。作为治法,理论上奠基,前面提到过,是在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汇聚了当时对临床治病过程当中的很多治法的认识,散在的汇聚在里面的不同篇章里面。这个都反映出来了。后世通过整理,对这一治法形成很多说法,譬如“十剂”的思想,譬如说很多医家后来“十剂”他也发展了, “十二剂”, “二十四剂”,都是一种对内经基础上对治法的一种发展。到最后清代由博返约,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把它归纳为大法的八法。八法实际上仍然基于内经的基础,这个我们现在所讲到的,常用
45、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等等这都是源于内经的。所以基本上奠定了治法的一个框架。 伤寒杂病论对治法方面,是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形成了辨证论治一个体系了,我们辨证论治,在伤寒论是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建立这个标志吧。那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的话,它是两个阶段,辨证的阶段关键是捕捉病机,论治的阶段关键是确立治法。所以这两个阶段,针对病机产生治法,然后方剂是一种手段,只能说是重要手段或者手段之一。所以论治阶段为什么说关键在治法,而不是说关键在方剂呢?理、法、方、药,因为治法,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必须遵照这个治法。如果肝气
46、郁结,用方要遵照它疏肝理气,用针灸仍然要遵从这个治法。方剂是重要手段,或者是使用最多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这是治法的重要性。在辨证论治整个过程当中,反映出来的一种重要性。因为你辩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所以方剂必须要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这是一个在伤寒杂病论开始建立的这一套体系。临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体系。 但中医的治法,人们是不是搞清楚了呢?在教学当中的贯彻,还不是很够的。为什么说我们从我们的产品,从学生这个实际的一种能力反映来看,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我们学生往往容易认为,什么好像都是一个治法。补法也是治法,补肾阳也是治法,光补命门之火也是治法,温经散寒都
47、是治法,这一治法,是当作什么关系呢?治法多层次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在临床上,你不能够准确的表述你这个治疗的思想,实际上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这里指的具体治法,我写了两个层次,实际上第二层次具体治法层次,它还有细的,下面的层次。但有的认为治法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实际上是治则。治疗原则。它是针对的所有疾病都必须遵守的治法上的共性。所有疾病,不管你是内伤杂病,外感热病,不管是哪一科的,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这叫治疗的原则,简称治则。我们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讨论的,扶正祛邪,任何疾病都要遵守这个治疗原则。平调阴阳,调整气血津液,包括调整气血津精,包括知规权变,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因思想
48、。所有的疾病都必须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把它称为治则,最高层次的。 治则: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治法,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立的治疗法则。 在治法这个层次里有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的区分,像“十剂”里面讲的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十剂”里面谈到的,它既是功效的概括,又是治法的概括,以及“八法”里面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些都是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它不是所有的。补法就针对虚证这一类。虚证这一类共同遵守这个治法。清法针对热证,热证这一类共同遵守的。这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一个治法。这叫治疗大法。 我们在临床上使用呢,是具体治法
49、。具体治法就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那落实到具体,当时、当地、当具体这个人,所采用的一个治法。当然我们这个治法就要降到最具体的程度。那它的前提就辨证病机要最具体。治法针对病机产生,病机药最具体。 我们现在看临床上有没有这个情况,有许年轻学生这些方剂,都学了,都毕业了,毕业实习的时候。我有时候带实习,看这些学生,病人要问他,我怎么不好呀?你虚了。病人吓得很,我年纪不大,都虚了。再问他怎么虚呀?肾虚。喔,结婚都没结,都肾虚了!肾什么虚?肾阳虚。人家更害怕了。这里讲的都是一种大法。都讲不到具体的。你怎么能停留在高层次治疗大法上去,谈他一个具体的病例呢?应该落实下来。一个肾阳虚,这个是一个病机,肾的,肾精不足,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几个大类型。下面有具体的。肾阳虚以后,可以反映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