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树与森林作文指导与示例【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写作指导】(一)材料解读这是一则事理叙述性的材料,“理”在叙中,立意包含在富有理性的概括叙述的字里行间。不同于 2016 年作文材料的“理在理中”。材料以“但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前句“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这句话陈述了一种事实(现象),即森林是由一棵棵“独木”组成的。比喻意味浓,强调团队与合作,强调“集体”的功用、价值高于个人。后句“但是林中枝繁
2、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从“但是”一词可知,引用此语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意思,在大树的前面有两个限定语“林中”和“枝繁叶茂”,同时后一句强调成为“枝繁叶茂大树的关键”在于“与其他树保持足够的距离”,可知这一句谈论的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综合来看,材料是在讲树林是成片存在,但是,树要枝繁叶茂需要与其它的树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距离”一词的理解可以是:个体要融入群体,但是需要在群体中保持自我意识和思考的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拥有独特才干等。可以讨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可以谈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特、与众不同、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整则材料有为个体
3、独立价值礼赞的倾向,可由自然现象确定社会、生活、人生等方面的立意。(二)立意角度1. 在“个体与群体”的范围内讲:可以谈为人处事的和而不同,道德操守的慎独,文化的自信,团体合作中如何突出自己的个性,艺术创作中如何不媚俗保持自己的个性,国家发展时如何不从众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等等。只要在“个体与群体”的话题范围,突出“个性”“独立”“保持距离”就视为切题,个体独特、与众不同,保持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保持个体独特具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拥有独特才干等。而“个性”的保持,行为的“独立”更多的应该指向“精神层面”的独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言行举止的标新立异。2
4、. 从对“距离”内涵的思考与领悟的角度谈:(1)足够的距离对人生(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2)谈成长(结果)与距离(条件)之间的辩证性;(3)谈要有责任,勇于担当,为人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条件;(4)谈自己(成长发展的主体)要努力争取足够的距离,争取成长的空间。【优秀作文】议论类文章独立苍茫自咏诗 春日既临,众人锦衣华服,举杯吟咏,欢不异常。而春神孑然独立,与众人保持着一定距离,低眉敛目,只看向自己心间。这是波提切利画作春天中的情景,不论色彩手法,我只赞叹于春神静观独处的高贵。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周围人事有密切联系自然难免,而且极为必要。只是真正的智者,从不紧紧依附他人,而为自己预留足够距离,
5、那是我们独特的生命疆域和精神别苑,惟其如此,才能容纳天光云影,山高水长。然不识此理者不知凡几,现代的人们因科技之便,成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便彼此拥挤在一起。一味关注他人生活,不知选择地接受他人的思想“雨露”。失去了距离,也丧失了个人的独至之处,终将干枯,腐朽。距离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防护,我们谨用它来对抗误导,煽动,偏狭与遮蔽,只因距离太接近,便会吞没我们的清透。“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言述的不正是此理?吾等之所以注重距离,在于它是深思之必要,反省之必要,进益之必要,在这距离中我们看清了自己与世相,蕴育了清亮的目光与彻底独立的思维,成就了人性的高标傲岸、不同凡响。2此刻,我方才明了何以朱光潜先生说
6、自己愿意放弃市井的雕梁华林,车水马龙的热闹繁华,而独自步行于人迹罕至的后门大街,只为“只为保留那一点诡秘的自由。”在个人众生相近,却又保留距离的这条路上,即使踽踽前行,也终会因为独立的坚守,不懈的探索与研求,收获别样壮丽的生命风光。人们的精神疆场一旦是辽阔的,就必得存留于他人,与繁琐而无关世事间的距离,转而投注自己的心血与热爱,成全枝叶繁茂与天地浩大,譬如斯宾诺莎只靠磨镜过活拒绝荣誉,只为专心思考哲理,譬如余光中先生不应其他,于书房一心苦练高山仰业,景行行业。余好古,思杜甫所言:“侧身天地长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我们与天地万物承接,却终须保持距离,去装下古今,谱就个人华富的篇章!沙拉里的牛油
7、果最近读到一篇关于牛油果的物候志,不由被这青黛色的水果深深吸引。一盆缤纷的水果沙拉,各种果儿相互调和融合出沁人滋味,再加上一点牛油果在里头,良久它的味道又倏忽分明起来,清香满口。对于沙拉来说众味相和才成其美,但牛油果一边将其他味道衬得恰如其分,一边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丝丝渗透出来,不冲不烈,却偏偏木秀于林般独让人记住了它。如此合于群又不被湮没,独特又不轻佻,或许就是它自有的处世智慧吧。言及于此,我又想到了有牛油果气质的人。陈寅恪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不只是一味灌输给我们他自己的见解,而是旁征博引,隋书唐书北史等先人智慧都被集纳,但是他又在书中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盲从前
8、论,援疑置理,清醒地处置对待前人史书,保持足够的距离。譬如礼制一章探讨隋源并非周制等。从陈寅恪先生的做法和他毕生坚守的信条中,我仿佛得窥探“牛油果智慧”的一角。正是那种未曾高看自己一眼,而甘愿合于群、博彩众家之长的温润和谦逊,是谓“合”。也是那种未曾低看自己一眼,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分明地与庸俗划上一条界线的独立,才成其高伟,是谓“离”。合离拿捏有道,方才是真正的智慧。我们未曾少见自诩尼采、楚狂人的人蔑视世间一切,单强调个“独”;而千千万万的平庸者混迹在川流不息中得过且过,依傍他人,妄图用变了性的“合”保一生平安,求一世荣华。这些,当然都不能称之为合离有道。一个会被当作疯子遗弃,一个始终碌碌
9、无名。所谓合,帮助我们成长,是如树木繁阴合众成林;所谓离,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他自由、独立的品质思想提供更枝繁叶茂所需的阳光、养分。合诚可贵,离更需智慧勇气,但当百年之材终长成,焉知离的难、贵不是足够的回报呢?吃一口牛油果吧,品它温吞、熨帖的质感在舌尖弥漫,感受幽长回环的清香铺陈开来。仿佛生命,连缀依存,生生不息。距离之外,成就自我德国哲人叔本华曾语:“高贵的灵魂,擅长自己与自己对话。”如他所言,自我内心的对话,就是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开辟出一隅空间。而在这足够的距离之外,人们才能忠于本心,成就自我。而如今,人们似乎执著于“独木不成林”的古训,“群体意识”不断高涨,都惯于依附群体,渐渐失去独
10、立自我成长的空间。为什么人们只愿消弥个人与群体的距离,以致迷失自我呢?村上春树曾说:“现在社会里,人们喜欢互相强加,否则无法生活。”这就是说,现代人陷于群体的零距离感源于从众心理。即追随群体,共同生活,而不知道与其他人保持距离,有自我独立的追求。是啊!古语固然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确乎人与人之间一味追求保持距离,怎么会有柴高火旺的和谐景象?但保持足够的距离,决不是孤立、孤僻,更不是教人支离于社会。而如今人们之间距离的丧失,或是因科技发展、网络四通八达所致。但深究其里,是每一个社会人缺乏真正的忠于本心的追求,距离消失之后,人们拥护在一条生命之船上,怎么能够成就自我呢?幸而古人深知距离的重要性,知
11、道保持足够的距离,有益于个人的成长。明人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谈及“故众人之所趋,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此小人之行径矣”,他启迪后辈写文章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正因为这思想上距离,才能避免写文章如“蝇逐膻”,最终成就新奇的文章。与其他人保持足够的距离,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个人坚定追求自我梦想,最终成就自我。如布衣学者张中行,晚年闭门不出,独居于“都市柴门”,与外界众人保持足够的距离,坚定地默默耕耘于自我的文学天地,留下了负暄锁话等巨著,终于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于是可叹,独木亦成林。3袁宏道启迪后生要“独具世外眼,勿为俗世所沉也”,指明保持距离,成就自我的良方。仔细想来,
12、清醒于世,独具世外眼,便是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追求。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之外,方能成就自我。在落花中羽扇纶巾中遗世独立曾经也想做这样的女人,行走于落花之间,羽扇纶巾,品一茗清茶,等一株莲净心,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守心中那份初心。后来明白,就如“独木不成林”,真的好难。我依旧向往,也总想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垒缪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今年金球奖回归正统,C 罗凭借巨大优势完胜梅西,赢来了自己第四座奖杯。尽管这位年满 30依旧在台上流泪的男人看似脆弱,一路走来,我只想为他叫好。从葡超到英超到西甲,C
13、罗从未中止自己的梦想,他教会了我遗世独立首先心中有梦,有梦才有追逐。今夏欧洲杯,C 罗又哭了。这次,他身披葡萄牙国旗,站在了自己向往十二年的领奖台上。尽管这十二年,他三次捧起金球,两次赢下欧冠,心中梦想有憾他想为国家队带回荣誉。也许这座奖杯不能给葡萄牙如今的经济危机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今夏 C 罗以个人之力将 1000万葡萄牙人的心团结在一起。的确,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战场。但队友已离开训练场时,C 罗这位追梦少年还在门前苦练任意球。除了有梦,C 罗还教会我遗世独立还需多于他人的努力。我深深佩服的还有那个名字寓意为大陆上飘荡的一根羽毛。那个名为陆羽的男子似乎更符合我心中羽扇纶巾的文人形象。那个崇
14、尚入世的年代,即便大儒圣贤也不敢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经。而陆羽认为“穷诗经,演周易不如载茗一车”。他大胆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茶经。对于茶,陆羽除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爱,还有宗教家般开宗立派的情怀,使他的名字与茶同流,名传千古,成为历史上一股泛着茶香的独特清流!我为他那敢于挑战、不为常理所缚的胸怀震撼,倘若埋葬于常人的理论思想中,何谈遗世独立?你若无法摆脱世俗的锁链,你只能甘于平凡,在平凡中沉沦,一去不返。时代趋于浮华,在这浮躁的时代,追求遗世独立还需一种投入。李宗盛曾在一广告片自导自演论匠心,片中他一边做一把手工吉他,一边画外音道:“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匠人的内心必须是纯净的。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
15、,就留给时间去说吧。”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心境,你可以信或不信世上真否有桃花源,但内心深处留一处净土是必须的。萧瑟者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庄子有言,不为外欲所扰的心灵才是纯净的。我想,有梦努力追梦。再像鲁迅将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辅以一颗不落世俗的菩提心,便能真正遗世独立了吧。遗世而独立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经世纪沧桑而仍然在斜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多少所谓的仁人志士终究躲不过历史的浪潮,湮没于世。对今人而言,唯有怀揣独立的思想人格,方可傲然于世。这种独立,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吹捧,更不是哗众取宠,妄自尊大。且看天下,张牙舞爪者,必为能量有限者,坠入万劫不复的
16、深渊。真正的独立,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是在世风浅薄的时代不趋炎附势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这样一个稀世大学者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竟选择在城外附近打铁!他的“非汤武而薄周礼”是他独立精神的写照。比起那些瘦骨嶙峋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士大夫,嵇康实在健康得太多。他身上折射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无关名利,中华文化在他的精神酷刑中屹然自立。嵇康如同池中的菡萏,独守自己的净土。然而,如今的文人又有几个还能守住自己独立文化人格呢?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名利”二字?为了名利,他们甘愿身陷泥淖之中;为了名利,他们不愿做到“我手写我心”;为了名
17、利,他们终如一士之谔谔般大鸣大放,如同忧郁的白衣小丑,空留孤独的背影。李渔便与肤浅的世人不同,这个“最文艺的商人”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投身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与众不同的是,他细致地观察生活,研究装饰应如何摆放才有品质,女子如何化妆那一句“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是何等超脱!可见,唯有摆脱名利的桎梏,才能更好地拥有独立的精神。须知,人的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独立的人格,更在于这种独立能给世人带来好处。季羡林老先生-盛名之下的孤独学问家,当初选择了晦涩生僻的吐火罗文学习,在大浩劫中偷偷完成了罗摩衍那这篇印度大史诗的翻译。与那些伪学者的初心实在是有云
18、泥之别。季老不愿与伪学者为伍,秉持着“要争独立而不要争自由”的信条,为中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4对当代人而言,诚然,我们不可能像嵇康那样打铁,但却能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在偌大的林中做一颗遗世而独立的参天大树,唯其如此,人生的幸福便会如期而至。若即若离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举过宋代一船家女的例子,她在归家途中远远望见夕阳照在湖面上,使湖畔的家也变得美丽,故而发出“始知家在图画中”的感慨。不难得出,物理上的距离使人发现美。窃以为,不仅是物理上,在精神思想上我们亦应与大众,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不需太远,若即若离,恰到好处,方得其中奥妙。与社会大众保持一定距离最显而易见的益处便是能够保持个体的
19、独立,不被俗世同化;进而能够保持自我的价值。在黑暗的时代,前者更为突出,诚如屈原所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便是这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与道义。而如今,我们更多面临的是独立自我的缺失。菲茨杰拉德有言:“自我像一支箭一样,从虚无射向虚无,深陷于社会。”被大众母体所笼罩的我们,逐渐被周围所同化,失去本心,随波逐流;思想被主流观点所左右,对于自己的内心,对于最深处的自我却一无所知,更是一味地趋同他人以求理解和价值认同,成为周国平所言毫无价值的人。再往里探一探,获得自我的独立,跳出大众笼罩的母体,我们往往能更敏锐地洞察社会的弊病。鲍鹏山曾将中国文人分为四类,其中“顺世者”便是
20、积极融入社会之流,他们“与时俯仰”,但最终不能“通其狂惑”。反倒是那些“傲世者”,在山林中冷眼窥世,一如庄子,一如老子,一如墨子,反而更加洞悉时代的弊病,他们的思想批驳亦更加一针见血。正如欧文斯通所言,幸福麻痹人的感官。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尽力感受着社会生活的幸福,如在蜜罐中,瘫软在甜味里,自然便失去了感知时代弊病的愿望与能力。最终,距离的保持将带来新生。拥有着“独立之精神”,又能对时代弊病有着切肤之痛,这些独立者们便能够孕育出全新的文化。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远离社会生活,由此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生的美妙,自成一派,开创了“荒野文学”。而古罗马时期遭到放逐的执政官西塞罗,在树林隐居时,不仅完成了先前的著
21、论,更首次倡导“仁爱”,在血腥尚武的古罗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思想。对此,尼采有感:“不要嘲笑那些离群索居的人,他们终有一天将成为一个民族。”赫尔曼黑塞曾以树木的口吻告诫我们:从来到这世上,我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诚然,人终究是社会动物,在社会中才能成长,正如独木不成林。但是请别忘记,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往往与其他树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与社会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更有利于人的思想之树生根发芽。木,俱秀于林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似乎是想表明一点,凡是过人之处者,不可过分显露,也要给其余的人留下施展才华的空间。标新立异而独善其身者,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冷暖
22、自知”。这世上不乏人物,有开天辟地自古第一人,亦有默默无闻甘于平淡之人。而我今天想要谈的,非此两者,而是一类被赋予特殊身份的人文人。文人亦普通人,而普通人却并非文人。曹文轩曾说:“世界小,文学大。”大概皆是有这样一群人的缘故。可有文人之文,却无读者,文学亦失去了它的意义。文人与读书之人,两者共同组成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文学”。而有的文人,为文实为天性,追求自我意趣,与读者若即若离;有的却只是作“迎合”之态,来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前者与读者,保持太多的距离,使有些人只敢仰望,而不敢靠近。或有跳起仍无法企及者,干脆破口大骂,就如王开明所言:“一旦说出了浅人庸人所不懂的道理,便会被置
23、于万劫不复之地。”学者易中天这样评价顾准:一、少年得志;二、才气过人;三、树大招风。这就不免可以料想到这人最后的结局了:众叛亲离,在病房里孤独地死去我们暂且不谈他所做出的贡献,顾准与他人保持的距离,可谓是“遥远”,甚至是“迢迢”。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孕育一整片森林。殊不知,许多人已经“敬而远之”,他最后“独木成林”的心愿也化为虚幻的泡沫,无处可寻。后世很少有人会想起顾准,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读李泽厚。他写苏轼的意义一文感人至深,可是我们同时不能忽视李泽厚的意义。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美学”的先驱者,在建筑、文化、文艺等领域多有涉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过去?那时他不被人肯定,他的“美学观”一再遭
24、人怀疑,可他呢?还是继续走在那一条先锋者的道路上,他身后的距离不是为了留给后人瞻仰的,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上这一条路,让更多的读书人,都追寻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80 年代掀起的“李泽厚热”,足以证明这一点。我想,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脱离群体,独木成林,而在于留出适当的空间,行走于世间。待清风徐来,木俱秀于林。树既如此,文人与读者,亦是如此。5茕茕独立席慕容曾言:“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恃着盛放的锦绣才是灿烂。”然而,只有当这锦簇的花团之间保有一定疏密得当的距离之时,方不复真正的华灿。人的成长,一如花的盛放。在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周遭的生命个体保持着
25、足够的距离,维持着一种依靠却不依赖,亲和却不亲附的姿态时,他方能获得足够的土壤,来孕育他自身独立的精神风骨。此种疏密得当之距离,此种独立之风骨并非天然生成,亦非做一次努力便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在世事的惊扰、人情的牵扯中时时反身自省、时时校正调整,是自我接受孤独的洗礼、寂寞的煎熬,以期维持着足够的距离,造就圆融自足的生命佳境。鲁迅先生即一生做着这样的努力。最初,他发表文章在新青年上,一群进步青年便拥护他为旗手。然而先生深谙,要想独立、清醒地思考,必要与他人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否则必身陷罗网,不能自主,于是他逃离了。后来,左翼联盟推举他为首领,中共说他是“最好的文学家”,他都一次次决然而孤独地出
26、走这一个个决绝寂寞的背影正暗示、警醒着世人距离的意义。距离是独立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和机会。只有当一个人与周遭的人保持足够远的距离时,我们才能够静下进来看清自己、看清别人、洞察世事,积极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免于被不假思索的平庸之恶所蒙蔽,免于被“群体性的无意识”而奴役。“涧产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摩诘在自开自落的山间红萼前领悟生命;“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生”,李义山在木兰舟上看透自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在那水流云在的离远世界里流连忘返他们大抵都是了悟了距离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人,方能自信从容的塑造出生命典型。诚然,这足够的距离、独立的自我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孤决,脱离现世
27、,一味耽溺于自己的世界。人是浮花浪蕊,不能自主,只有当我们学会与他人保持一种足够而又适当的距离时,才有可能成就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个体,让独立之风骨茕茕于世间。书独立之志旷野无垠,大风漫卷。文学的原野上前行者无可胜数,他们各具风格特色,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流派共同构成斑斓多彩的文学长卷然而,细细看之,不难发现一大批雷同的作品,他们带着时代大潮一哄而上的特性,呼朋引伴,洋洋自得地喧嚣着。大师者,则小心地保持着与旁人的距离,一笔一画,行独立之志,书独属于自我的时代之歌。所谓文学繁荣,是离不开众家力量的汇聚的。谚语有云“独木不成林”,百花齐放方是春。一名作家若踽踽独行,自以为高高在上,凌驾于时代与大众
28、,虽不失为孤僻简陋,但逃不了为人所遗忘、厌弃的命运。因而,我们所追求与褒扬的不是孤芳自赏,不是索性脱离了交流、碰撞,出尘脱世。执笔者,需要与同行切磋、借鉴,甚而竞争,但更需要关上门来与自己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恰如席慕蓉所言,在人生与写作的荒原漫步中,我们总需要一个人的行走。那是灵魂的独行。作家与旁人保持的距离,是适当的喘息,自省的空间。这更倾向于合群者给予自我灵魂安静生长的机会。贾平凹在敲门一文中即叹息自己总难得一日半日安闲,疲于应付上门来的络绎人流。他暗暗发愿,希冀可以蜷居于不为人知的小屋内,与一张稿纸,一支墨笔,静诉心思。我想,这便是贾平凹先生渴求与旁人保持一点距离,进而享有思考的余地,让人
29、物、文字逐渐成形。李银河说道:“我愿最大程度地与自己裸程相见。”文学大家,大抵也都同样热爱与自己素面相对。总与他人厮混,便与那些嘈杂的声音靠得太近太近。那些鱼目混珠的念头,便似携着泥沙滚滚而来的洪水,轻易就冲垮了难得的宁静与怡然时光。对距离的坚守,婉拒川流不息,带着各自欲望、利益来接近自己的俗世众人,是成就文学之硕果的关键。也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盛名之下,再难写出什么优秀、6传世的作品吧。书独立之志,现在的文学呼唤这样的宁静。留一片土地来耕耘心地乌合之众曾揭露一则群体带来的谬论:“数量,即正义。”可想见群体的力量之大。固然,群体为个人提供了容身之所,使人不至于太
30、孤独而没有存在感,但当个人沉溺于群体的浮华时,往往意味着自我价值判断的沦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分析说人投入群体当中时智商会严重降低,因为可悲的人用它来换取一种归属感。可见,离群体这团烈火太近容易造成精神的灼伤。不免有人疾呼:“逃出这群体的牢笼,寻自我去!”世人提醒梭罗的自然活法,干净纯粹,但我以为这种纯精神活法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即超越大部分的能力范围,显得不切实际。如果一味远避群体,没有强大的精神,人会成为孤魂野鬼飘忽不定,后果更加凄惨。那么如何掌控个体与群体的距离以超越适当的热度呢?不妨从审视内心做起。叔本华研究人的礼交,发现人之所以热情地投箸于社会群体是因为害怕面对寂静时刻的自我,不敢和
31、自己交谈,人们宁可在浮躁的表象上麻木自己。人之所以要审视内心,是为了变得理性,并且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此才不会被群体的呼声掩盖内心。二十世纪,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风靡一时,当人们对这些新奇玩意儿趋之若鹜时,雕版艺术家珂勒惠支却坚持写实道路,当人们沉迷于声色,她却用笔去纪录苦难与灾难,并且用一种母性的大悲悯去安抚水深火热中的人。我想,珂勒惠支便是那种有丰富内心和理性洞察力的人,她走出一个群体的阴影,转身挽救了另一个群体。这份自我精神是高贵,她诠释了伟大,引证了个人于群体中最精彩的脱出。所以我以为群体是对个体的最大考验,人要做到自由独立需要的并不是空间上的距离,因为这种距离是憔悴并且不堪一击
32、的。人真正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才是品质的体现!突然想起刘亮程的一句话:“心地才是最远的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个人的内心是弥足珍贵,对群体的精神背弃不过是想留一片土地来耕耘心地罢了!舟居闲翻古籍,颇喜一逸事。明代有隐士于湖心作水居,与世间隔。那水居主人以水为庭,为垣,观水上禽去鱼来,日升月沉,怡然自得。中国古代文人大抵皆有如此水居或舟居情结,若是仕途失意,便泠然赴往那轻妙飘然之境,不问世事。他们以此与世俗保持着距离,也以此获得自身精神的丰足。与世俗保持距离,是为了保有一份独立完整之自我,一颗自由思考而不受约束的心灵。可惜在当下物欲汹涌的尘世,舟居情结早已荡然无存,距离感亦不复存
33、在了。人们的心跟随大流,跟随名利而游走,不辨人我,失去独立。殊不知唯有跳脱众人,保持与世俗的距离,方能使灵魂葆有活力,不至于沦为平庸。元代大画家黄子久就是一个与世俗保持着距离的人。他常终日坐于丛木深篠,荒山乱石之中,意态惚惚。又时常往泖中观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而不顾。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也自然而然地与旁人形成了距离与间隔。这种距离使他的艺术之性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他的灵魂世界丰富多彩,于方寸画布上辗转腾挪,因而成就了那“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的不朽之作。黄子久的精神实在与舟居情结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言道:“人虽各异,依类而聚。终无类者,孑然伶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那些有共同
34、点的人汇聚在一起。与其他人都没有共同点的人便孑然独处。这种孤身一人的局面并非意味着他们无任何可依可靠之人,而是由他们主动选择而成的。他们本可以怡然尘世之间,却为了使灵魂拥有更广大的伸展空间而选择舟居,选择独往。米勒与法国城市流行的精致美术保持距离,甘愿拾穗乡间;莫奈与现实主义保持距离,醉心睡莲上的光影流连;鹤西与鱼龙混杂的文坛保持距离,潜心研究水稻,译鲁拜集保持距离不是怯懦逃避,而是洞察世事之后的大境界、大智慧。唯有保持距离,才能如观画之人一般,冷眼观望尘世,洞悉世理,任灵魂恣意舒展。我愿与那水居主人一同栖居湖上舟中,泛舟而行,“在天空垂钓,钓一地晶莹剔透的繁星”,给灵魂自由生长的空间。7记叙
35、类文章百鸟朝凤一曲吹罢,吴老摇了摇头,“不够,不够。”徒儿们面面相觑,完全和谐的音符听不出半点差错,气息匀畅顺和,到底哪不够呢?吴家坳素来以唢呐出名,吴老的板子更是一绝,一曲百鸟朝凤气势雄阔行云流水收放自如,是吴家班的看家本领。吴氏族长七十大寿在即,吴老决定安排一出八台八支唢呐齐奏百鸟朝凤,前所未有的大场面,让乡民们见见唢呐班子的真本事。可吹出来一听,好是好,就是缺了点什么。吴老端详中手中的唢呐,不得其解。又是一天,清晨的布谷将吴老唤醒,和往常一样,他和徒儿们来到树林里练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师徒八人在树下吹起来,吴老看着这偌大的林子,那么多树,可这几株枝繁叶茂的,又和其他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36、吴老若有所思。“停下来!”吴老叫停了徒儿们,“大伙分开来,按自己的习惯吹,自个吹自个的!”徒儿们先是一愣,不明所以,看到师傅充满信心的样子,深吸了一口气,寻找着自己的状态,随着第一声有力的长吟,撒开气流,按着自己的力道和鸣而上。时而音过响,便有人自觉收束,时而音过弱,便有突声层层而叠,点点而进,曲至高潮,众人鼓力齐鸣徒儿们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几经揣度,数天加紧练习,终于,吴族长的生辰到了。令众人意外的是,唢呐班子没有在台上,而是在筵席八方,分别站定。众人屏气凝神,一声“清啼”划破宁静,随之数声“啼叫”附和,渐入佳境。曲声由低至响,曲调由缓至急。八台大戏,比四台、六台雄壮,更有凤凰之力,可细听,又
37、能分辨出八音的不同,仿佛各有间隔,合在一起却又如此开阔和谐。大音悠长小音急促,高音高而不浮,低音低而不赘,百鸟聚集,凤凰出场了。气势磅礴,鸣声喧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八音合奏,同中有别,别而生同,相互独立,却水乳交融曲罢。寂静。回顾过神来的众人,惟有献上雷鸣般的掌声。吴老大汗淋漓,心里却抑制不住地狂喜,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千人锦绣有幸,得见“千人锦”绣成的场面。六十多米长的湘绣被架在自架绣机上,成百技艺娴熟的绣娘同时坐在绣机前,绣着这一幅湘绣中的清明上河图。一双双灵巧的素手牵着斑斓的丝线,似彩蝶上下翩跹,若游鱼徘徊穿梭,纤细的银针倾吐针脚细密,那滚针似沧海词浪连绵不绝,套针似泼墨
38、山水一气呵成,平针则宛若三月轻风悠悠的吹皱了一池碧水。即便一个绣娘的技艺再怎么精湛,若凭借一人之力,恐怕穷尽一生也无法绣成这样一幅画作。然而在上百位绣娘的努力之下,短短三个月,绣品已有了雏形,我在一旁看着,仿佛已可见唐人诗作中“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鹂下柳条”的景象了。待到中午休息时分,我便和其中的一位绣娘攀谈了起来。绣娘已经年过半百,一上午的心神耗费已让她显出疲态,可对我仍是亲切有如。若非是她告知,我或许不敢相信,这上百位绣娘大都来头不小,有国家级的非遗传人,有湘绣的名家之后,还有掌握着独门针法的“绝世高手”于是我几乎是想当然的问,你们在绣这个千人锦时应该会在一起经常商量吧?可绣娘的回答有些
39、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她们在分好各自的工作后便几乎不再干涉了。这是为何?我有些不明白。老绣娘端起茶盏来润了润嗓子,耐心的答着:“记忆成熟的绣娘都几乎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一套手法与行针的习惯,即便是千人同绣,也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来发挥施展。若是互相商量,互相干涉,不免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道理,反而互相妨碍,那便绣不成啦。”8绣娘把道理说的明白,我却兀自有些发怔,那里已有人招呼着开工,一双双素手再一次灵动的翩飞在那漫长绵延的锦缎上,然而这景象落入我眼中却又有了不同的意味。千人锦绣,这是历史长河中漂泊了千年的艺术,在千年后的今日依旧向世人无声地注释着“群”与“独”之间微妙的平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