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概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如数学、物理符号、交通标志等等。这些符号系统,由人们共同约定而创造出来,并要求彼此共同遵守的。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是在人类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劳动中产生并和劳动一起发展的。一、语言与言语日常生活中,语言和言语经常混用,但在研究言语交际过程时,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十分必要。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1、语言 语言(language)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词,具有音、形和义三方面的特点。词音和词形是词外在的物质形式,而词的意义
2、即词的内容,则是词这种符号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抽象、概括表达。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其中创造性和社会性是语言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的主要区别。语言是保存、传授和领会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是人们之间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武器。2、言语 言语(speech)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 话语” 。言语交际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产生(编码)和言语理解(译码)的过程,是在社会交往中运用语言的过程。使用一定语言的人,或者说话、或者听话、或者阅读、或者写作。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
3、,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言语既是说话行为的产物,又是听话行为的对象。言语总是联系着特定的说话者(作者)、有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交际目的。3、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进行,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如何,受到他对语言掌握程度的制约,因此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言语活动。因为语言是人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最终将从社会中消失。对儿童来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个别的、具体的词和句子的
4、学习,才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学会与人进行交流,逐步掌握语言的普遍规则。儿童说的、听的都是言语,要促进发育的也是言语能力。二、言语活动的不同形式对言语活动的各种形式,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加以分类。通常,可以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1、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根据言语的功用和结构,可以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所谓外部言语,就是指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因此,外部言语在结构上一般来说比较严谨,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传递信息,不致引起交际对方的误解。所以,外部言语一般前后连贯、完整,严格遵守语法规则的,用词力求准确。所谓内部言语,是在进行思维时所伴随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大都是不出声的(或声音很小、旁人
5、听不清的),因为它不是用于同别人进行交际,而是针对自己发出的。所以,内部言语在结构上比较松散,往往不连贯,不完整,不一定遵守语法规则,只要言语者本人理解就可以。2、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1)口头言语: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说出某种语言的词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借此来进行交际的过程,称为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人类基本的言语活动。口头言语又可以分成两种:独白言语和对话言语。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较长而连贯的言语活动,如演讲、报告、讲课等。独白言语是一种比较展开的言语,是主动的、有组织的形式。对话言语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
6、,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对话言语是一种情景性的言语,是简缩的、反应性的言语。一般认为,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言语都是在对话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人们借助某种语言的词形(文字)表达思想或阅读接受别人言语影响,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书面言语是独白言语的一种变式。书面言语更具有计划性、随意性。文字是在有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人的书面言语也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首先掌握口头言语,然后才逐渐掌握书面言语。言语功能发育的生理基础言语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说话和书写是言语的表达过程,称为表达性言语。主要通过言语
7、运动分析器的活动来实现。听话和阅读是言语的感受过程,称为印入性言语。主要通过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来实现。此外,为了说出有声言语,还需要专门的发音器官。因此,儿童语言的发生依赖其发音器官、语音听觉系统和神经中枢的发育与成熟。一、听觉器官的发育人的听觉器官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婴幼儿的外耳道比较狭窄,鼓膜较厚;5 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粗短,近水平位。因此,当鼻咽部受到感染时,容易引发中耳炎。内耳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出生前已发育成熟。由于耳的大小不同以及儿童内耳基底膜纤维的感受能力较成人强,所以婴儿的听觉较成人敏锐。人耳的构造与感受声音的能力是相对应的。
8、人类发出声音的范围与听觉知觉的范围是相符合的。人耳对语音的各种频率特别敏感,使人有可能在感知言语时区别细微的差异。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听觉发育得比较早。妊娠 20 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 6 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曲声也有不同的反应。婴儿对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出生后 14 个月,就产生了特殊的敏感性,使他易于感受母亲和周围成人嗓音中的细微差别。这种对嗓音的兴趣和敏感性和已经准备好发挥作用的发音器官,为婴儿和成人的“咿呀对话”提供了条件。二、言语传递的过程“言语链 ”“言语链” (speech chain)是借用“链” 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
9、人、从而完成言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根据信息加工原理,语言是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言语交际与其他信息的传递过程相似,包括编码-发送- 传递-接收-译码 5 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 5 个环节又经过 3 个不同平面的转换才能完成交际任务,见图 2-1。(引自李胜利主编言语治疗学,华夏出版社 2004。P2)图 2-1 言语链言语交际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类活动的许多平面,言语链的主干就包括三个不同的平面。言语交际开始,说话人产生动机、整理想法、决定说话内容,选择适当的词语并根据语法规则组词成句,这是言语链的语言学平面。大脑通过运动神经将特定的指令传
10、达到声带、舌、口唇等发音器官,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这是生理学平面。发音器官的运动使它周围的空气产生了微小的压力变化,即言语声波。言语声波以空气为媒介,从说话人传到听话人,这是物理学(声学)平面。言语声波作用于听话人的听觉器官鼓膜,并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递到听话人的大脑,又转到了生理学平面。听话人的大脑,将传入的声音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由神经冲动还原为特定的语义,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言语链又转到了语言学平面。言语链除了主干以外,还有一条重要的侧链,叫做反馈链环,说话人一边说,一边“ 监听” 实际发出的声音和他想要说的话是否一致,并随时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使说话的效果符合
11、自己的意图。儿童的言语交际过程与成人相同,但是由于儿童处在语言获得过程中,也就是说处在非言语交际向言语交际的过渡中,运用语言的技能还不熟练,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有自身的特点,见图 2-2。(引自赵寄石,楼必生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P43)图 2-2 儿童言语交际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儿童在交际中的言语链和非言语交际链相互作用、同等重要,无论是编码或者译码都必须借助大量的非言语信息(包括情景)。随着语言的发育,非言语交际链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儿童言语链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与成人交际和与儿童交际时,言语链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与成人交际时,成人言语水平远远高于儿童言语水平,
12、成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将儿童的言语拉高。儿童之间交际时,非言语交际链的作用则更大些。因为儿童间的交际一般都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气氛轻松自然,心情愉快,在相互模仿中可相互促进,这一作用不是单纯地与成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能代替的。婴儿期前语言行为人的语言不是从会说话的那天开始的,儿童自呱呱坠地起便开始学习语言。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语言学习,为儿童正式的语言运用作好了准备。可以认为,出生后第一年是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这段时间内围绕着语言最外在的实际显现语音,儿童三方面的能力得到发育,即前语音感知能力、前言语发音能力和前言语交际能力。即儿童的前言语阶段,一般指儿童语音的发育阶段。西方学者通常将前言
13、语阶段分为啼哭阶段、咕咕声阶段、咿呀学语阶段以及过渡音阶段。我国学者根据对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育情况的追踪调查,将前言语阶段婴儿语音发育分为三个阶段。一、简单发音阶段(03 个月)新生儿即对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非常感兴趣。出生不到 10 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12 天的新生儿具有目光凝视或转移、停止吮吸或继续吮吸、停止蹬腿或继续蹬腿等身体行为,对说话声音和敲击物体声音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24 天之后的婴儿能够对男人的声音和女人的声音,抚养者(父母)和不熟悉者的声音作出明显不同的反应。婴儿的发音是从反射性发生开始的,哭叫是婴儿第一个月的主要发音。此间婴儿学会了调节哭叫的音长、音量和音高,
14、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需要,吸引成人的注意。2 个月的婴儿能够从各种混合组成的话语中分辨出不同的语音,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成人的逗笑报以微笑,并出现喁喁做声来吸引抚养者的注意。此时汉语婴儿的发音大多为简单的元音,类似于汉语单韵母(如/a/、/u/ 、/o/、/i/、/e/ )和少量的复韵母(如/ai/、/ei/、/ou/、/en/等)。此外,还有打嗝、咽食、吐唾沫以及笑声都类似于辅音。二、连续音节阶段(48 个月)大约从 4 个月起,婴儿发音出现明显的变化,增加了很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一方面,婴儿发音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大多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音节为主
15、,并且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声过渡到重叠多音节发声的过程。47个月,汉语婴儿发音大多类似于零声母音节和部分声母加韵母的单音节,(如拉长音的/ya/、/ao/、/wa/、/ba/、/bei/ 、/da/、/dei/ 、/hi/、/gong/)等。这种情况反映出婴儿发音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婴儿正处于辨调阶段,他们能区别男声和女声、熟悉和陌生的声音、愤怒和友好的声音。但对区别语义的汉语字、词、声调并不敏感,而是对父母或其他成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父母用愉快的语气与婴儿说话时,语调出现升扬的变化,4 个月婴儿便能用微笑和喁喁做声作
16、出反应。6 个月之后的婴儿能感知三种不同的语调(愉悦的、冷淡的、恼怒的),同时出现较多的重叠性双音节和多音节现象,开始有近似词的发音,如/mama-ma-mama/、/ba-ba-baba/ 。可以说,这是婴儿对发音结构更高级的控制的反映。410 个月,逐渐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这种表达往往伴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三、学话萌芽阶段(912 个月)连续音节的发育,又有新的特点,即不单是同一音节的重复,而是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近似词的发音也增多,同时婴儿也开始模仿一些非语言的声音或成人发出的语音,这标志着婴儿学说话的萌芽。此时,汉语儿童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
17、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发音形式更加接近汉语的口语表达,有重叠音和升调,似乎在说某个句子;婴儿此时的发音往往是一种固定情景的学说话活动,他们力图使自己的发音接近某些词语的发声;婴儿在这段时间的发音更加复杂多样,有些前阶段没有出现的辅音,如汉语声母的 x、j、 q、s、z、i 也开始出现。上述情况反映出婴儿口腔发音器官和脑的成熟化,生理发育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去形成各种声音的空间。大约 6 个月时,已有话语理解的萌芽。从 9 个月开始才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并迅速发展,即进入对语音的辨义阶段,随着他们对父母所说的某个词,如“灯” 或者“花”作出正确的反应后,他们越来越多地在感知人们说话时将语音表征和语
18、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虽然婴儿在此阶段还不能说话,但是他的听觉已经开始语言化。实际上,这时的汉语儿童开始学习通过对汉语声、韵、调整合一体的感知来接受语言。10个月的婴儿大约可以理解 10 个左右的表示人称、物体和动作的词。 1 岁时,发生理解反应的祈使句和疑问句超过十个。婴儿说得少,说得不清楚、不准确,但“懂得” 很多,也能执行简单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如成人说:“跟奶奶再见!” 婴儿就会挥挥小手。这表明婴儿对某种“交际信号 ”具有相当稳定和牢固的印象。婴儿最初掌握的词语,都与某一特定的对象相联系,与他们每日所感知接受的语言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专指的性质。如“狗
19、狗” 就是指他自己的玩具狗;听到 “灯”这个音,只对某一特定的灯反应,而对其他的灯却不会发生反应。所以,这个音没有概括性,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词。大约从 10 个月开始,婴儿会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这是婴儿语言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婴幼儿言语的发生发育经历了近一年的言语准备阶段,婴儿开始进入学习口语的全盛时期。12 岁婴幼儿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当婴儿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具有概括性词时,标志着婴儿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 岁是幼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西方学者根据有形态变化的儿童语言中出现的语言形式(即语言单位的长度),把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划分为:
20、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认为这个时期的语言状况标志着儿童语言习得由语音习得转向语法习得。我国学者分别采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儿童语言发育中句法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发育层次分析,将汉语儿童后期语言的发育分为不完整句(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完整句(简单句和复合句)以及特殊句型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显的标志。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具有过渡性,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一、单词句的发育1、儿童在 1 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这一时期习得的词语具有如下特点:所指称的对象或者是儿童生活中接触的重要人物,如父母和一些亲属等;或者是儿童接触到的生活必需品;或者是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等可感知的物品
21、,如奶瓶、玩具等;或者是表达儿童某种要求、愿望的动词,如“给”“ 要”“拿”等。这些词语既具有现实的可感性,又接近儿童,因而成为儿童最早习得的词汇。2、1 岁左右的儿童对一些经常接触的人或物已经能正确地称呼。如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出“ 爸爸” 、 “妈妈”;要大人抱时,会伸出两臂叫“抱抱 ”。随后不久儿童会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或情绪,或用单词来描述周围的情境或事件,以一个词的含义表示一个句子的意思,所以称为单词句。3、单词句的特点:没有语法,只有环境与语音的结合。当儿童用单词句表达某个意思时,常伴随着动作和表情。词性不确定,虽然儿童最先学到的是名词和动词,但在使用时并没有明确的词性分别,
22、一个名词可以用来指物,也可用来指动作行为事件等。如“嘟嘟” 既可以指汽车,也可以指开汽车。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成人必须根据说话时的情景、语调、态度等线索才能推测出意思。4、非言语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是单词句发展的基础。婴儿在学讲单词句前已能理解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单词句阶段,婴儿所能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对成人命令式的语言能理解并执行,如“把娃娃给妈妈” 。能理解的句子有呼应句(婴儿呼唤他人或是对他人呼唤的应答)、述事句(婴儿对自己发现的事情的述说)和述意句(婴儿述说自己意愿的句子,大多是表示否定的)。但是会说出的词语相对比较少。在这一阶段,婴儿还会出现发音紧缩现象。在前言语阶段
23、所能发出的母语中有的或者没有的语音这时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往往只用手势和动作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自发发音的活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二、双词句的发育育1、经过单词句阶段的准备 到 1.5 岁左右开始说出由两三个词组合起来的语句,如“妈妈鞋” 、 “宝宝帽帽 ”等等,儿童语言进入了双词句阶段。这一阶段,婴幼儿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出现了“词语爆炸现象 ”。婴幼儿能理解的词汇越来越多,每天都在增加新的词汇,对名词和动词的理解在本阶段出现飞跃。婴幼儿已经可以脱离具体情境、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它的标志就是词语所特有的功能初步形成。随着婴儿对
24、词义理解的加深,词的概括性也逐渐形成。但婴儿对词义还难以达到完全理解概括的水平,始终在日常词义的范围内,对科技词义、文学词义等还不能理解。2、双词句是婴儿自己创造语言最典型的样品 一部分双词句是通过模仿或者省略模仿产成的,而多数双词句是婴儿在没有“语言样本” 的情况下的独创。双词句一般是实词组合,主要是名词与动词的组合。双词句中的词序和意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达意义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1 种,按性质可分为指称形式和关系形式两大类,见表 2-1。表 2-1 双词句的结构形式与表达意义3、这一阶段的后期,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心理和行为上的独立,表现在婴儿语言上具有自主性和反抗性。开始不
25、断地向成人提问,总是要求告知他各种事物的有关信息,如名称、特征、用途、构造等,这实际上也是婴儿学习语言的一个途径。同时,开始学会使用疑问句和否定句。疑问句表现在提问上,否定句则表现在语言反抗上。如常把“ 不” 挂在嘴边以示拒绝,这是婴儿否定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三、电报句的发育1、儿童从 2 岁或 2.5 岁开始进入电报句阶段。这时双词句以及经过有限扩展的多词句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类似于成人的电报文本,因此称为电报句。这一阶段,儿童语言中的单词句和双词句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但已经出现了有三、四个词构成的多词句和更长的句子。在多词句中,构句的单词以几种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语法结构。相对于成人语法来说,儿童这一阶段的语句仍然比较简单。儿童用来构句的单词仍主要是实词。电报句在形式上像成人的电报式言语,但是形成的原因却与成人不同,成人拍发电报时使用的电报句是有意省略虚词形成的,而儿童语言中的电报句则是因为此期儿童语言能力不足而形成的。2、电报句的句子中开始出现较多的句法结构类型。除了主谓结构外,还有如状中结构、定中结构等结构类型。语序的发育也比双词句阶段保持相对的稳定、敏感,并逐渐向成人语言的模式发展。此期儿童对疑问句、祈使句的使用和陈述句一样好。后期儿童开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