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P47P55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四、单元教学安排三位数乘两位15 课时
2、第 1 课时 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教材分析】: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情分析】: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注意的是计算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学生认真程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3、和口算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具准备】:课件【时间安排】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新授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4512= 4459= 6352=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 小时,火车 1 小时约行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 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
4、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小组讨论并汇报)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 2 乘 145 的积是 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 0 不写。板书: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 1 7 4 0和 4512 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发散1.P47 做一做13412 1764
5、7 42536 2378232224 14527 67913 28635(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2473= 46215= 22436= 28153=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 1 7 4 0【教学反思】第 2 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P48【教材分析】:例题是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内容比较多学生掌握好需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只是还不够熟练,通过多做
6、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方法,提高计算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具准备】:课件【时间安排】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新授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 7= 2.笔算
7、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7086= 7908= 54278=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 2怎样计算 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 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 1 个0;或 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 2 个 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 0 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8、0 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16030=48001 6 0 1 6 0 3 0 3 00 0 0 4 8 0 04 8 0 4 8 0 0 2、独立计算 10630= 学生反馈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 0 6 3 0(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10630=31801 0 6 3 03 1 8 0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三)巩固发散教材 P48 做一做 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四)评价反馈说一
9、说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82= 154= 128= 3204= 156= 2602= 254= 2304=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6030=4800 10630=31801 6 0 1 0 6 3 0 3 04 8 0 0 3 1 8 0【教学反思】第 3 课时 练习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练习八 P49P50【教材分析】:例 1 和例 2 是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内容比较多学生掌握好需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只是还不够熟练,通过多做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方法,提高计算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
10、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教学、具准备】:课件【时间安排】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基本练习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二)指导练习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
11、分别求每种 3 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 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 152103000 不能购买,而 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 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剩下的 0 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
12、因数) ;所以答案就是 52043=22360。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 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 4、5 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 ;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三)检测评价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4、P50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作业设计】27142= 18247= 10630= 7086=【板书设计】练习课【教学反思】第 4 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积
13、的变化规律 P51【教材分析】: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2)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畅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
14、律。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
15、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具准备】:课件【时间安排】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新授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1、组织小组交流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全班汇报
16、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三)巩固发散1、两个数的乘积是 120,其中一个因数乘 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 4,这时的积应该是(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 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8 后,积变成 424,原来的积是( )4、P51 做一做第 1 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5、P51 做一做第 2 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 200
17、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 3 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 3 倍,2003=600(平方米)(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根据 252=50,利用规律,直接写答案。2520= 25( )=150025200= 25( )=200252000= 25( )=500【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教学反思】第 5 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 52 页)【教材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三位数乘两位数
18、中的一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课,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以前,学生们已经有了相当多有关生活经验,只是还没有把生活实际和数学课堂联系在一起。而本节课正好给了学生一个把实际生活带进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把生活和课堂联立起来,让学习从生活中来,还学习于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情分析】本节课正好给了学生一个把实际生活带进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把生活和课堂联立起来,让学习从生活中来,还学习于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我也将尽量给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引导学生得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拓展交流,自主得到“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这两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到应用题计算和生活实践中去。2、方法与过程:通过创设情境交流讨论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表现,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快乐的接触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的智慧和自然地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这三个数量关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